學校排名,歷史,辦學條件,學校聲譽,硬體資源,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院系設定,機構設定,評議大會,評議會,委員會,學院組織,福利會,產學研,教學改革,學費改革,廢院改系,國際學生,學科改革,入學須知,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物理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合作學校,校友名單,申請條件,
學校排名
慕尼黑大學所在城市:
慕尼黑慕尼黑大學(LMU)是德國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學”之一,其它兩所分別為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首批脫穎而出的這三所大學是德國一流高校中的最傑出代表——德版“常春藤盟校”。
2015年QS世界排名綜合位居世界第52位(德國第一),幾乎所有文理社商專業都有上榜。物理學位居世界第13位,獸醫學第25位,現代語言位居第27位,生物學位居世界第28位,哲學第32位,藥學位居世界第33位,法學第43位,歷史第47位,化學第49位,醫學位居第59位,數學第61位,心理學、經濟學、語言學第62位,社會學第63位,英語語言第64位嗎,傳媒第66位,計算機第66位。其餘如商學與管理、統計與運籌、材料科學、地球與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均位於101-150位之間。
2016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中,物理與天文學第13位(德國第一),哲學第15位(德國第二),藥學第26位(德國第一),生物科學第34位(德國第一),法學第48名(德國第二)等。
2016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50-100。
2018年US News世界排名綜合位居世界第40位(德國第一),物理學位居世界第20位,獸醫學第25位,現代語言位居第27位,生物學位居世界第30位,哲學第32位,藥學位居世界第33位,法學第43位,地理第38位,化學第49位,醫學位居第59位,數學第61位,心理學、經濟學、語言學第43位,計算機第46位。
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出版的世界大學排名榜上,慕尼黑大學一直位於德國前三名的位置。
在泰晤士關於世界大學2014-2015的排名中,慕尼黑大學位於世界大學第29名。
在泰晤士關於世界大學2015-2016的排名中,慕尼黑大學依舊位於世界大學第29名(德國第一)。
在2018年TIMES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排名中位於世界第26位。
在
泰晤士報(THE)世界大學2018-2019的最新排名中位列德國第一,世界第32位
在最新的2016年德國高校9大專業領域排名中,慕尼黑大學在其中的6大專業領域名列前三甲,其中3項名列第1,在物理天文學、藥學、生物科學等領域擁有傳統優勢。
歷史
1472年,巴瓦利亞-蘭多斯的富裕階層在英格施塔特建立了巴伐利亞州的第一所大學。
1492年,康拉德·策爾蒂斯是當今最重要的人文主義者之一,他加入了教師隊伍。
1510年,馬丁路德最難以消除的對手之一Johannes Eck被任命為教授。
1776年,光明會,一個致力於激進啟蒙運動目標的秘密社會,在英格施塔特建立。
1800年,慕尼黑大學從英格施塔特搬到了蘭加德,並在前多米尼加修道院定居。在被遷到慕尼黑之前不久,慕尼黑大學有1000名學生。
1827年,約瑟夫格雷斯和弗里德里希·謝林加入了慕尼黑大學的教師隊伍。
1848年,國王與Lola Montez的關係引發了騷亂,導致了大學的關閉。在馬克斯馮Justus的建議下, Pettenkofer Liebig在LMU接受了一把椅子。為了培養有天賦的學生擔任高級行政職務,馬克西米利安學院成立了。第一批女性被允許進入LMU的博士項目。
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阿道夫 拜爾,他成為了慕尼黑大學的第二個諾貝爾獎得主。第一個學生代表機構成立於慕尼黑大學。
1940年,白玫瑰集團的成員發出呼籲抵制納粹政權的傳單。
1945年,慕尼黑大學遭受了嚴重的轟炸,超過70%的城市建築被毀。
1945年,當局關閉了大學,Rehm被任命為慕尼黑大學的臨時校長。
1946年,7月23日正式重新開放。這是最後一所大學
1973年,28500名註冊學生,雇員9255人。
1970年,新高等教育法案(Hochschulgesetz)廢除了學生的工會。
1995年,“Landshuter freundesk reis”成為慕尼黑大學協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W.Hänsch與兩位美國研究人員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6年的總統選舉制度再次被引入:校長貝爾德胡貝爾成為總統。LMU在卓越計畫的第一階段做得很好。
2012年,在“卓越倡議”的第二階段,慕尼黑大學成為最成功的參與者。
辦學條件
在2012/13年冬季學期中,慕尼黑大學共有註冊學生48,938名,其中7,039名為外籍學生。全校近五萬名學生中,51%為研讀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學生。教職人員方面,目前共有737名專職教授、2,816名學術研究與教學人員,以及2,405名職員。慕尼黑大學另設有大學附屬醫院,其中包含1,528名醫生、216名研究人員、1,666名護理人員,此外還有4,323名相關工作人員。
2011年大學的財政預算達到4.886億歐元,其中校外資金為1.147億歐元。
學校在2006年10月13日與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一起被評為德國官方首批三所“精英大學”,這不僅是德國高校的至高榮譽,還意味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
學校聲譽
慕尼黑大學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的生物,化學,物理,數學,醫學和人文社科研究。但它在計算機語言學和地理科學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如它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實驗室與慕尼黑工業大學聯合建立的加速器實驗室。此外,慕尼黑大學高水平研究的標誌是其成員每年榮獲的多種獎金和獎勵,如德國研究協會的Gottfied-Wilbelm-Leibniz獎和Koeber獎。
硬體資源
慕尼黑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573年,如今,除了位於校本部的中心圖書館外,還有分屬各研究所和各學院的分館共215個。中心圖書館的藏書多為基礎書籍、日常書籍和一定程度的專用圖書,達140萬種,加上各研究所的藏書,共為440萬冊,與巴伐利亞州圖書館藏書量相仿。圖書館藏書每年遞增約50,000冊。除了位於索爾兄妹廣場的大學主校區外,還有位於大哈登地區(Großhadern)的高科技園區(包含世界著名的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學中心,藥學和化學院系,這些大學的研究機構與比鄰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和神經研究所,以及德國聯邦生物醫藥高科技園區,共同組成了德國著名的生命科學中心)。慕尼黑大學在機械和科學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如她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實驗室與慕尼黑工業大學聯合建立的加速器實驗室。此外,慕尼黑大學高水平研究的標誌是其成員每年榮獲的多種獎金和獎勵,如德國研究協會的Gottfied-Wilbelm-Leibniz獎和Koeber獎,迄今為止,慕尼黑大學校友中已有36人獲諾貝爾獎,其中13位為在校期間獲得。
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2009年成立的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YSF)提供給兩個大學跨學科交流、共同研究的平 台。 每年舉辦一次,由兩所大學輪流主持。
第九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慕尼黑大學
第八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哈佛大學
第七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慕尼黑大學
第六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哈佛大學
第五屆慕尼黑大學-哈佛大學青年科學家論壇 地點:慕尼黑大學
院系設定
大學的教學單位現分為20個學院,這些學院中又分為總共178個研究所,以及為醫學院實習用的診所。慕尼黑大學成就較高的學院主要有國民經濟學院、企業經濟學院、醫學院、法學院、社會學學院、物理學院和化學學院、林學院、獸醫學院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領域。因此,慕尼黑大學實為傳統定義下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universitas”。
01 天主教神學院
02 基督教神學院
03 法學院
04 企業經濟學院
05 國民經濟學院
07 醫學院(包括牙醫學)
08 獸醫學院
09 歷史及藝術學院
10 哲學,科學理論及宗教學院
11 心理學及教育學院
12 文化學院
13/14 語言學及文學院
15 社會學院
16 數學,信息學及統計學院
17 物理學院
18 化學及藥學院
19 生物學院
20 地質學院
機構設定
從十九世紀初起,慕尼黑大學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幾經變遷,當前的機構設定及其職能如下:
評議大會
這是大學議事決策的權力機構,其成員由民主選舉產生。在一屆的與會代表中,教授代表為36人,其他學術人員代表為12人,學生代表為12人,非學術人員代表為6人。校長等校務領導委員會的5名成員也是評議大會的成員。評議大會的成員每兩年選舉一次,其中學生代表每一年選舉一次。
評議大會的職能主要有:
制訂和修改大學的法規和章程;
選舉產生大學校長和副校長,組成校務領導委員會;
聽取校務領導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評議會
評議會是在評議大會休會期間所設的常務機構,其成員包括:教授代表12人,其他學術人員代表4人,非學術人員代表2人,各團體都按評議大會代表1/3的名額選出評議會成員。此外,校務領導委員會5名成員,也是評議會的成員,參加日常會議,
評議會日常工作任務主要有:
各種人員在評議大會評議會中的比例,是根據巴伐利亞州《高等教育法》中規定的比例而設定的,教授多於其它人員的總和。即所謂“教授治校”。另一方面,讓學生參加學校的管理,學生的比例和其他學術人員相同,多於非學術人員大學的機構設定、課程安排、活動組織都傾聽學生的意見--這是“學生本位”制的體現。
委員會
慕尼黑大學設校長1人,副校長3人,均由評議大會選舉,校務領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人,由校長任命,5人共同組成學校行政領導機構。
校長的職能是領導校務委員會的工作,同時統籌、協調全校各個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幾百年來,當選的校長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學校校長不是純行政職務,只是“兼職”,任職期間仍不放棄教學和科研,從職位上“退休”後,還回到學院或研究所去繼續從事他的本行。
學院組織
學院的議事機構為“學科會議”,成員比例為:教授7人,其他學術人員2人,學生2人,非學術人員1人。
學科會議由本學院學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該會議同時選舉院長和副院長。
學院院長的基本任務是:
福利會
這是一個負責對所有慕尼黑大學學生的福利進行籌劃和安排的機構。如維修建築、管理宿舍和食堂、發放補助金等等。這是一個獨立的社團,其成員努力使他們的工作儘量不受學校行政部門的干擾。該機構初創於1918年。兩次世界大戰都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少學生是依靠福利會提供的低價膳食、服裝以及勤工儉學的機會才渡過難關的,由此,這一機構成為其他學校效仿的榜樣。直到如今,很多學生(三分之一左右)仍有賴於該機構提供的工作機會才能修完德國大學漫長的學業。
產學研
注意科研與教學並舉是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特點。在新形勢下,他們更為注重與企業界的密切結合,在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慕尼黑大學建立了幾種不同的研究模式:
一是高校與企業共同組成研究中心,前期的開發研究由高校承擔,後期的套用研究由企業承擔。
二是以研究課題和項目為主、學校與幾個企業組成研究聯合體。
三是高校與校外研究機構組成聯合體,聯合體設在大學內,所長同時在大學兼職,這種負責人的雙重身份十分有利於調動研究所和高校兩方的積極性,科研經費的使用也很靈活,有利於研究所對博士生的培養。
教學改革
學費改革
長期以來,德國的高等學校無償為學生提供教育機會,每個學生全年的費用高達13萬馬克,這對於學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負擔;而且,對學生在校學習的年限限制不強,出現了學生賴在大學中數年不走的現象。在政府撥款遠遠不足,大學籌集經費困難的情況下,慕尼黑大學校方正在考慮是否向學生收取適度的學費,數量大約在2,000至4,000馬克之間。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減少在大學中滯留的學生數量;二是可以增加經費來源,並且,只要在收費的同時實行一些補救性的措施就不會把一些有才華而經濟拮据的學子拒之門外。
廢院改系
慕尼黑大學主要吸取了美國大學的一些設定和作法,廢除了過去設定的幾大學院,在學院下面再設系、專業,提高各專業的地位。
國際學生
以前德國大學對待外國申請者是冷麵孔的時候居多,學生沒有獎學金;而且,在德國大學拿到學位需要的時間太長,求學者往往知難而退。有鑒於此,慕尼黑大學積極落實德國政府於1996年5月出台的鼓勵外國人赴德留學的新政策。雖然現階段國際學生數量不足學生總數的1/10,但在授予外國學生獎、助學金方面了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學科改革
近幾年,慕尼黑大學大刀闊斧地削減掉一些過時的專業,同時又以更大的積極性增加了一些新型專業,如:在數學學院中加大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比重,在國民經濟學院中也加對一些當前經常現象研究的力度等。
入學須知
申請慕尼黑大學需要提交:入學申請表格、入學前就讀學校官方成績單及官方認證的德文翻譯件、入學前就讀學校的畢業文憑及官方認證的德文翻譯件、個人簡歷、用德文書寫的個人申請陳述、DSH二級證書或德福(TestDaf)考試成績。申請冬季入學的截止日期為7月15 日,申請夏季入學的截止日期為1月15日。
諾貝爾獎得主
化學獎
海爾曼·埃米·費舍爾 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 現代生物化學創始人 化學系畢業教授
阿道夫·馮·拜耳 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 教授
埃杜阿德·布赫訥 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系
理察·韋爾斯泰特 1915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系畢業 教授
海因里希·維蘭特 1927年諾貝爾化學獎 教授
漢斯·費舍爾 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與醫學專業畢業 教授
理察·庫恩 1938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系
阿道夫·布滕安特 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 教授
奧托·漢 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系
海爾曼·斯韜丁格 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系
埃斯特·奧托·費舍爾 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系畢業 教授
哈特穆特·麥可 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 教師
格哈特·艾特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 物理系畢業 教授
皮特·德拜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 物理系
物理獎
威廉·韋恩 19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教授
馬克思·馮·勞厄 19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講師
約翰內斯·斯塔克 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系 化學系 數學系
維納·海森博格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系
漢斯·貝特 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系畢業 講師
蓋特·比尼希 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教授
特奧多·W·漢施 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教授
生理學或醫學獎
漢斯·斯佩曼 1935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動物胚胎“組織者”的發現者。
康拉德·埃米·布洛赫 196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化學系
卡爾·馮·弗利施 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厄溫·內爾 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君特·布羅博 199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醫學院
文學獎
托馬斯·曼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
合作學校
哈佛大學
劍橋大學 (戰略夥伴學校)
查爾斯頓學院
康奈爾大學
喬治城大學
喬治亞理工學院
加利福尼亞大學
華盛頓大學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多倫多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同濟大學
校友名單
羅曼·海左格 前聯邦總統 法學院畢業 講師
特奧多·懷斯 前聯邦總統 藝術史專業
瓦爾特·霍斯坦 前歐洲經濟共同體主席 法學院
奧特邁·艾明格 前德國央行主席 法學院 國民經濟學院
海爾穆特·施萊辛格 前德國央行主席 國民經濟學院
古斯塔夫·海訥曼 前聯邦總統 法學院 國民經濟學院 歷史系
康斯坦蒂諾斯·德邁茨斯 前希臘總理 法學院
路德維希·哎哈特 前聯邦德國總理 教授
烏朵·迪·法比歐 現任聯邦憲法法院法官 教授
阿德里亞斯
·坲斯庫勒 現任聯邦憲法法院院長 法學院 助教
托馬斯·德樂 前聯邦法務部長 法學院
特奧多·外格 前聯邦財政部長 法學院
海爾曼·厚謝爾 前聯邦內政部長 法學院
慕尼黑白玫瑰組織主要成員
漢斯·索爾 白玫瑰組織創建者 醫學院
索菲·索爾 白玫瑰組織主要成員 生物系 哲學系
庫特·胡伯 白玫瑰組織主要成員 教授
安德里亞斯·阿卡曼 前漢堡市長 法學院
尼克勞斯·馮·龐哈德 現任慕尼黑再保險董事會主席 法學院
西格弗里德·巴爾克 前聯邦部長 教授
馬丁·龐格曼 前聯邦經濟部長 前歐盟委員會委員 法學院
漢斯·A·哎格哈特 前聯邦法務部長 法學院
瓦爾特·摩佩 前柏林市長 政治系 歷史系 國民經濟學院
貝特·默克 前拜仁州法務部長 法學院 政治系
海訥·蓋斯樂 前基民盟秘書長,前聯邦衛生部長 法學院 哲學系
君特·貝克斯坦 前拜仁州州長 法學院
漢斯·艾哈特 前拜仁州州長 法學院
埃德蒙得·施多伊伯 前拜仁州州長 法學院
阿馮斯·高裴爾 前拜仁州州長 法學院
漢斯·非賓格 前巴登州州長 法學院 國民經濟學院
庫特·法爾特豪森 前拜仁州財政部長 國民經濟學院 政治系
皮特·M·胡伯 現任圖林根州內政部長 聯邦憲法法院第二法官 法學院 教授
庫特·彼登考普夫 前薩克森州長 法學院 國民經濟學院
漢斯·維訥·辛 前德國信息研究院院長 教授
蓋拉赫 物理學大師 教授
阿諾德·索莫非 物理學大師 教授
維克多·約瑟夫·當邁茨 奧格斯堡主教 神學院
卡爾·卡迪納·雷曼 前美因茨主教,前德國主教團主席 助教
格哈特·路德維希·穆勒 現任雨堡主教 教授
亨利·納能 德國明星周刊(STERN)創辦者 藝術史
弗蘭茨王子,前巴伐利亞王國統治者 企業經濟學院
特奧多·利普斯 “心理學至上論”主要代表人物 教授
梁伯強, 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愛克,中國神經科學和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霖,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拓撲性質初期知覺理論的提出者。
汪猷 ,有機化學家、生物有機化學家,中國抗生素研究的先驅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劉克儁,中華民國法學家、政治人物。
江希明 ,中國生物學家,尤精動物生理學,杭州大學副校長,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卓新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
何鳳山,中華民國外交官,因在二戰初期拯救過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聯合國譽其為“中國的辛德勒”。
羅樾,藝術史家。
陳春生,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李惠宗,台灣公法學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王澤鑒,台灣民法學家,曾任司法院大法官。
申請條件
申請直接入大學最低要求:德語歐標C1、DSH2、德福16分。所有非受限專業申請人可在申請時提交德語B2水平證明,獲得開學前舉辦的DSH考試邀請。
費用:每學期註冊費126歐元,免學費。
本科申請:211院校已就讀一學期或非211院校就讀三學期。
研究生申請:已獲得本科院校畢業證、學士證,申請專業與所學專業一致。
材料清單:APS審核證書、語言證書、大學成績單、高考錄取花名冊、畢業證、學位證、獲獎證書、個人簡歷、動機信。
慕尼黑大學申請截止日期:(夏季)1月15日,(冬季)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