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村(山東省樂陵市下轄村)

靳家村(山東省樂陵市下轄村)

靳家村,位於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全村人口610人,永樂二年(1404年)大移民時期靳氏始祖在此建村,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村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多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近年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靳家村
  • 外文名:Jin  Jia Cun
  • 別名:靳家莊
  •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 土壤:砂質土
  • 位置: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
  • 建村年代:永樂二年
  • 人口:610人
  • 方言:冀魯官話
  • 歷史事件:樂陵清代抗漕運動
村莊起源,地理位置,行政沿革,姓氏人口,社會建設,基礎設施,歷史事件,清末抗漕運動,抗戰醫院住所,

村莊起源

據傳,在明朝“燕王掃北”之後,魯北、津南一帶披禍尤慘,人口銳減。永樂二年(1404年)大移民時期,靳氏始祖由京東青楊店遷至樂邑城北與鬲津河南岸定居,以姓氏而定村名為靳家村。
另據《樂陵靳氏族譜》記載,該譜初修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其所載始祖靳自科非永樂間始遷之祖考,另西段鄉王言村靳姓與本村靳姓系出一家。靳氏雖屬微族,然歷代教化不跌,族內曾湧現過太學生、郡庠生之佼佼者,村民有靳同聲、靳同栓、靳同生、靳月征、靳建華出仕為政,其中靳月征與靳建華分別為現樂陵市房管局局長與衛健局局長。
本村走出去並在他鄉就職之大學生更是不乏出眾者,子孫已累計繁衍至十八世,其他姓氏也相繼遷來定居落戶。
樂陵靳氏族譜樂陵靳氏族譜

地理位置

靳家村位於市政府駐地西北14.5公里,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處,東與木頭王村緊緊相依,西與黃夾鎮付家村相連,南與黃夾鎮閆家村相接,北與鄧家村相毗連。
靳家村

行政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初期屬樂陵第三區黃夾區趙古屯鄉,(趙古屯鄉,今黃夾鎮趙古屯村);1958年,公社化時屬西段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後屬樂陵縣西段鄉;1988年,縣改市後屬樂陵市西段鄉;2009年,合村並居時與木頭王村合稱靳木王社區。

姓氏人口

全村總人口610人,總戶數168戶,姓氏構成主要有四個,靳姓、李姓、王姓與楊姓,其中靳姓為本村大戶且人口最多。

社會建設

聚落形態整體呈長方形,東西向較長,南北較收束,房屋布局緊湊,多紅磚瓦房屋,主要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和一條南北向公路,村中主要路面均已實現道路硬化。
村莊居住占地192畝,現有耕地面積9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雜糧作物,部分農田種植有地瓜、速生楊等作物,村民也依靠禽畜養殖與務工經商取得生活收入。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安裝了路燈、監控、建身器材等設備,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設,各類家電、汽車與智慧型手機等基本普及。
靳家村饅頭房靳家村饅頭房

基礎設施

靳家村於六七十年代曾有一所國小,九十年代在村西建立起新學校,九十年代中後期因招生等問題而停辦,現已改為普通民用住宅,同時兼做村委駐地使用,院內西牆仍題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等字樣。
九十年代本村原有兩處小賣鋪,一處位於村中十字街,一處則接近村西處,兩處小賣鋪均已廢棄乃至倒塌,後靳寶學曾零星地開辦過一段時間小賣鋪,村中已無超市或小賣鋪,村民多前往鄰村木頭王村超市購買生活日用品。
靳家村小賣部舊址靳家村小賣部舊址

歷史事件

清末抗漕運動

據樂陵、慶雲兩縣史料記載,清鹹豐年間(1860年前後),魯北地區連遭旱災樂陵、慶雲一帶顆粒無收,民眾饑寒交迫,地方豪紳罔顧人民死活加緊勒索,又逢太平軍及八國聯軍等事件,滿清政府令各州縣辦鄉勇團練應付。
靳家大地主李吉系鹹豐帝二品高官御馬快,等同於地方警長一類職務。樂陵按四路組織團練,大地主李吉擔任西團團總,與城內官紳勾結,包收全縣糧米地稅,私抬米價,加緊勒索搜刮農民血汗。民眾悲憤喊冤,求告縣衙,知縣任天洪置之不理,1861年終於爆發了鄭焞(今樂陵市鐵營鎮鄭廟村人)等人發動的抗漕鬥爭。
起義民眾截打靳家大地主李吉家的糧車,並率眾攻入樂陵縣城,迫使知縣免糧免稅且張貼布告,後農民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鄭焞被押往濟南遇害並傳首樂陵以儆百姓,其後葬於慶雲縣坊子村,民眾勒碑修廟以紀之。

抗戰醫院住所

據《樂陵縣誌(1991)》大事記記載,1938年9月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六支隊衛生處後方醫院,進駐西段鄉靳家村
,軍醫6名、護士30名、設立臨時床位120張,為附近民眾治病200餘次,後因局勢變化等轉移至別處。
樂陵清末抗漕運動樂陵清末抗漕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