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貌形態,交通條件,氣象,自然狀況,經濟狀況,強鎮由來,人口狀況,文化教育,特色農產品,主導產業,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人口數據,所屬學校,
歷史沿革
宋初一度曾為臨邑縣城,後置為鎮,歷史上即為濟陽縣西南部重鎮。
民國十九年(1930)孫耿劃改為第三區。1944年1月,劃歸新置的齊臨縣(後改屬齊河縣)。1946年1月改稱孫耿區。1950年5月,又劃入濟陽縣。1953年1月改為第四區。1955年12月復稱第三區。1957年撤區建孫耿鄉。1958年9月建孫耿人民公社。1984年4月,由公社改為孫耿鎮至2017年5月。2017年5月9日,濟南市政府發布通知,撤銷孫耿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孫耿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孫耿鎮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2018年, 孫耿街道辦事處轄71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濟陽區孫耿街道地處濟南北部,
濟陽區西南端,東北距濟陽城區20公里,南距濟南黃河公路大橋10公里,南與天橋區的靳家村交界,西與齊河縣的表白寺鎮、
臨邑縣的臨南鎮接壤,北與太平街道相鄰,東與濟陽街道相鄰,總面積103平方公里。
地貌形態
孫耿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勢西南稍高,東部偏低,平均海拔21m左右,地震烈度為6度區。地貌類型為沿黃河緩平坡地,土壤成土母質,為黃河沖積物。以壤質潮土和壤質鹽化潮質為主。土壤、水、氣、熱條件較協調,可耕性好,有力於種植業和林業生產的發展,主要河流有牧馬河、齊濟河、邢渡總乾,境內流長18公里。地下水儲量豐富,適於飲用。邢家渡引黃總乾渠貫穿全境,並有一乾、二乾兩條較大的排水渠道,用於引黃灌溉。
交通條件
國道104線從孫耿街道中心縱穿而過,南連山東省交通樞紐-----京福高速公路、濟青高速公路、京滬鐵路及及濟南三環高速公路,東達濟南國際機場,交通十分便利。
氣象
孫耿街道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南與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3.6度,相對溫度71%,年降水量729.4毫米,日照時數2284.7時。
自然狀況
該街道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東西最大距離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3公里,面積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54公頃。主要河流有牧馬河、齊濟河、邢家渡總乾渠,境內流長18公里,流域面積為1.44平方公里。氣候具有典型的北暖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照充足。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大豆、棉花、花生等。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73.9萬元,2000年為2075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之比為42.75∶31.85∶25.40。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73萬元。該鎮以招商引資和小城鎮建設而著名,自90年代以來,先後引進了濟南三株藥業有限公司、中意合資濟南賽諾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濟南莊稼神綠色肥料有限公司、中外合資福建達利食品有限公司、旺旺集團等20多個大中型企業。由此帶動了商業、飲食和服務等行業的飛速發展,使全鎮經濟步入了健康、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強鎮由來
90年代前,孫耿鎮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鎮,糧食總產在全縣名列前茅,農民增產不增收,經濟基礎比較薄弱。90年代後,全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衝破了“以糧為綱”思想束縛,徹底改變了增產不增收的狀況。農業上以發展高科技無公害綠色蔬菜、水果為主導產業,先後發展形成了以大棚黃瓜、西紅柿、無核葡萄、洋香瓜等為主導產品的農業格局,大棚黃瓜、洋香瓜、西紅柿、無核葡萄很快成為全鎮的特色產品, 農村經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僅此農民年人均增收960元。孫耿鎮蔬菜專業批發市場、鄭家芸豆市場的相繼建成,招引了國內二十多個省市的客商,孫耿果菜暢銷全國。
隨著農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該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越的地理條件,良好的投資環境,可行的優惠政策,充裕的農村勞動力等吸引了眾多大中型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前來經商、辦企業、搞開發。在經濟發展高潮期,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完成18.5億元, 其中農業總產值1.5億元,工業總產值17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8億元, 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鄉鎮中居第一位。被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黨委、科技興市先進集體、“八五”技術進步工作先進單位、科普先進鄉鎮、文明鄉鎮示範點、“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等;被山東省政府和國家確定為“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單位”“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同時還被濟南市政府劃定為濟南市新農業開發區濟北區。2000年,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人口狀況
孫耿街道駐地人口2萬人。孫耿街道全人口總數為5.4萬人。
全街道少數民族有回族、白族、土家族,人口總數為5098人。全街道姓氏有張、王、艾、劉、趙等92個,其中張姓最多。
文化教育
駐地現有一處中學,在校生910人。全街道共有國小8處,總計55個教學班,在校生1744人。全街道在校教職工226名。另外,街道駐地建有中心幼稚園一處,占地1000平方米。
特色農產品
蔬菜,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芸豆,西紅柿,肉牛,生豬,速生楊,香瓜,葡萄,太陽杏,櫻桃。
主導產業
孫耿街道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培植畜牧、大棚蔬菜、林果三大主導產業,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形成了“三大基地、兩個小區”,(即鄭家萬畝芸豆生產基地、高家萬畝西紅柿生產基地、勺子李萬畝林果生產基地;丁家肉牛養殖小區、東鹽生豬養殖小區)。全街道種植養殖業迅速發展,冬暖式大棚數達5700個,經濟林果及速生楊26000多畝,生豬存欄32860頭,肉牛存欄21186頭,僅畜牧業收入就占到了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0%。
大事記
1941年夏,冀魯邊區二地委派共產黨員鄭春太抵三區一帶開展工作,以丁家、楊家作為立足點,發展黨組織,建立地方政權,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
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六旅十七團一營營長賴金池率部於郝廟村殲滅日軍1個班。於家村民兵連班長王寶玉殺敵一個。
10月, 偽縣長李翰章、偽縣大隊副白玉亭會同偽省警備隊300餘人,抵孫耿一帶“清鄉” 搶糧。八路軍十七團一部於艾老莊一舉將敵人擊潰,俘敵100餘人,餘部逃入孫耿偽據點。
1942年2月15日(春節) 凌晨,二軍分區政委曾旭清指揮二軍分區部隊和齊河縣大隊,在前、後張村一帶奇襲一貫反共害民的趙芙亭部,擊斃50餘人,俘虜80餘人。該部張鳳來率一連起義,趙芙亭率餘部逃竄。
被八路軍冀魯邊軍區十七團和齊河縣大隊重創, 趙芙亭等60餘人被擊斃,240多人被俘。趙仁齋率殘部公開降日,在孫耿安下據點。
1943年2月, 中共齊濟工委在西郎村建立了抗日高級國小,拉游擊上課。該國小為抗日戰爭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是年春,駐張保屯、表白寺據點的偽軍,夥同周姑寺、孫耿據點的偽軍,對香火高、王興家、鹽場等村進行“清鄉”。冀魯邊軍區二分區副司令員賴金池率二分區一地區隊在鹽場西首設伏,斃傷偽軍20餘名,餘部逃入孫耿偽據點。
1944年10月5日, 渤海軍區二分區獨立營一部與濟陽、齊臨縣大隊、回民支隊在鹽店、 於家村遭數千名日偽軍包圍,經激烈拼殺突出包圍,有33名戰士壯烈犧牲,20人負傷。
是年秋,渤海區黨委在孫耿建立濟南工作委員會(亦稱“濟南辦事處”),彭瑞林任書記。
1946年冬, 國民黨107團一部與還鄉團勾結,襲擊孫耿區,企圖圍剿濟南辦事處等。孫耿聯防隊同敵人展開激烈巷戰,敵人丟下十幾具屍體,倉皇敗逃。
1947年1月, 駐鵲山的還鄉團,先後襲擊了李家屯、逯家、孫家等村。李家屯貧農組長李茲信,逯家村婦女主任魏殿氏,孫家村婦女主任王金英等被殺害。僅李家屯一村就被燒毀房屋20多間,掠走牲畜25頭,糧食1000餘公斤。
7月, 趙仁齋殘部夥同鵲山還鄉團70餘人,偷襲老趙村的聯防隊,隊長艾傳禎、指導員謝榮義率部突圍,副隊長紀洪文壯烈犧牲。村農會主任趙成田、村長趙成章,土改積極分子趙久花等被還鄉團殺害。
1948年1月,駐鵲山國民黨軍一部竄入香火高村,4名民眾被打傷,30餘名民眾被擄走, 一孕婦被敵人用刺刀破腹, 挑出嬰兒, 慘不忍睹。還掠走大車15輛、糧食6750餘公斤。
1952年8月,孫耿木業社、條編社等手工業合作社相繼成立。
是月,孫耿農技站建立。
1963年10月,孫耿公社27個村的297名兒童患白喉病,死亡6人。縣委、縣人委派出22人的醫療隊,進行搶救治療。
1966年9月,濟德公路建成。孫耿境內南起張廟,北至劉海,總長10公里。
是年,牧馬河挖掘成功。
1972年6月,遭受風雹災害。
1974年7月,在羅屯村邢家渡總乾渠和濟孫公路交匯處建成全縣第一座桁架拱橋。
1977年4月, 孫耿農電管理小組被評為全國工業學大慶先進集體,高永良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
1981年7月3日9時,孫耿公社遭受龍捲風襲擊,數人受傷,損壞房屋1000餘間。
1984年8月,孫耿鎮遭受龍捲風和雷雨的襲擊。
1985年7月4日8時10分, 孫耿鎮遭受雹災,降雹時有10級大風,長達15分鐘。受災面積1000餘公頃。
1988年9月7日16時6分~30分,孫耿鎮遭受特大雹災和颶風襲擊。8日~10日,山東省民政廳、農業廳、林業廳、物資局的領導先後來察看災情,慰問民眾,幫助救災。
1992年10月,孫耿鎮蔬菜批發市場建成。
1993年7月, 中意合資濟南賽諾富隆化工有限公司在孫耿鎮興建,1994年11月建成投產。
12月,由濟南市科委、濟陽縣科委、孫耿鎮政府聯合創辦的全縣首家股份制科研中心--濟南蔬菜新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1994年5月18日, 孫耿鎮舉辦了首屆濟南市農民蔬菜節,濟南市副市長王丕俊、省農業廳副廳長王長榮等出席。
11月,濟南三株藥業有限公司在孫耿鎮征地11公頃興建,投資1.2億元。1995年1月建成投產,當年實現產值20億元,向當地納稅8069萬元。
1995年4月,孫耿鎮獲齊魯杯新型鄉鎮稱號。
5月,孫耿鎮被省政府確定為“山東省小城鎮建設試點單位”。
1996年10月,孫耿鎮被評為“濟南市計畫生育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1997年4月,孫耿鎮供銷社在南街集貿市場東側建立“商貿一條街”。
7月, 為救助孫耿鎮醫院職工張芬,在鎮婦聯、團委的號召下,全鎮脫產幹部、教職工共捐款7800元。
8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濟南市委書記孫淑義到三株藥業有限公司考察。
是月,濟南農高區“蔬菜科技示範園”在孫耿鎮境內開發區破土動工。
是月,孫耿鎮地稅所被中共山東省委、省地稅局授予“青年文明號”稱號。
11月,濟南市精神文明現場會在孫耿鎮召開,市委宣傳部長牛洪恩對孫耿鎮“十面紅旗”創建活動給予高度評價。
是月,濟南莊稼神綠色肥料有限公司的雙效中微肥王被列入國家高科技項目。
1998年4月,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韓德乾考察孫耿鎮農業科技示範園。
1999年5月, 高家村農民王公義首創番茄“改頭換技”法,被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評為“學科技、用科技先進個人”。
2000年3月23日, 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淑義等視察孫耿魯青園藝場。
2017年5月9日,濟南市政府發布通知,撤銷孫耿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孫耿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孫耿鎮政府駐地。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 全鎮糧食平均畝產67.3公斤,總產493.6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65.8萬元。1978年全鎮糧食畝產134公斤,總產866萬公斤,農業總產值435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廣大農民民眾實行科學種田,學習先進的耕作方法,深翻土地,興修水利,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後,全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孫耿鎮處於濟南近郊的優勢,發展高科技、無公害蔬菜、果品,大力發展大棚黃瓜、西紅柿、菜椒、芹菜、韭菜等種植。1992年春到1993年春,全鎮發展冬暖式大棚3700多個,發展韭菜等露地菜2200多公頃,達到了“戶均一個棚,人均一畝菜”的規模。1995年,孫耿蔬菜通過了有關部門的無公害認證,孫耿以黃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遠銷東北三省、河北和北京、天津等省市。2000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2976公頃,蔬菜總產達到15.3萬噸,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自1994年以後,連續舉辦了四屆孫耿鎮農民蔬菜節,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
2000年,全鎮糧食畝產381公斤,總產1904.7萬公斤。實現農業總產值14837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前,境內工業極為落後,只有少數人從事白鐵加工、紅爐鍛打、小型農具修制、榨油、釀酒、土布生產等個體手工業。1949年至1950年,孫耿的工業仍以個體手工業為主。隨著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不斷增加,刺激了個體手工業的發展。1950年,全鎮各類手工作坊發展到60多處,完成產值2.75萬元。與此同時,手工業合作組織開始萌芽。1955年,孫耿手工業合作社成立。1958年下半年,孫耿公社農具修造廠建立,主要生產小型農具。有些村辦起了條編、木工等小規模加工業。
1978年, 鎮辦工業總產值118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30萬元。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全鎮工業企業獲得較快發展。1987年,鎮辦企業有修理、紡織、榨油、麵粉、飲食等12個廠家,從業人員321人,完成工業總產值365萬元,利潤31萬元。村戶辦企業有紡織、木工、白鐵、運輸等幾十個類別,共275家,完成產值603萬元,利潤75萬元。1992年以後,中意合資濟南賽諾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濟南三株藥業有限公司、濟南莊稼神綠色肥料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相繼落戶孫耿工業園區。2000年,工業園區企業達到20多家。是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225人,實現產值21418萬元。
建築業:自20世紀60年代起,鎮內開始出現農民自動結合組成的“包工隊”,承接房屋修建。 1974年,孫耿建築隊成立,為鄉鎮5級集體建築隊,有60人組成。後改稱建築公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獲得大發展,需改善居住條件和修建房屋的越來越多,部分村莊的能工巧匠組成建築隊,承包集體和個體的房屋建築。施工能力較強的建築隊還打入了濟南、德州等地。農村建築隊多屬季節性建築隊,人員不固定。1990年,農村建築隊有8個,從業人員110人。1999年,鎮建築公司和鎮磚瓦廠被濟南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兼併。 2000年,建築公司的產值達到450萬元,利稅40萬元;農村建築隊38個,年產值95萬元,利稅8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孫耿即有大集,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藥鋪、雜貨鋪等80多家。1955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個體商業者加入到公私合營商業單位, 1956年6月改造完成。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迅速發展。 1987年, 有國營網點1處,集體網點22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36處,農村小商販265 0餘戶。 90年代後,個體私營經濟更加繁榮,國營集體商業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個人承包。鎮政府自1992年,先後出台了10餘項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農民經商,發展私營經濟。先後辦起了孫耿蔬菜批發市場、濟南建材批發市場。到2000年,全鎮個體工商戶1263家,私營企業30多家,個體運輸戶93家(其中客運戶4家) ,多次被中共濟陽縣委、縣政府評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特色產業 孫耿鎮最有特色的產業是無公害綠色大棚黃瓜、西紅柿、無核葡萄、洋香瓜等的種植;濟南賽諾富隆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工產品遠銷歐美,成為濟南市最大出口創匯企業之一。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孫耿境內有私塾多家,入學者多為富家子弟。1910年,濟陽縣最早的鄉村國小--高官屯初級學堂在高官屯村建立。1918年,在孫耿東街三義廟建立濟陽縣景賢區模莊初級國小。建國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至1966年, 村村都建有國小。1969年,全鎮建起聯辦中學6處,其本上普及了國中教育,但因各方麵條件很差,教育質量很低。1985年,鎮政府將原大路、後張、鹽場幾處聯中合併為孫耿鎮中學,後不斷擴大投資,1996年達到了部頒二類標準,擁有教學樓2座, 高標準實驗室2座,學生宿舍可容納1000人左右。到2000年,全鎮有中學2處(含濟陽三中) ,中心國小5處,村國小30處,在校生4850人,入學率、鞏固率達98.6%。 自80年代始,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503名,其中,本科106名,專科172名,中專225名。
孫耿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抗日戰爭時期,孫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減租減息、僱工增資、除奸反霸鬥爭,並積極支援、配合八路軍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几十次戰鬥,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反撲和“清剿”。解放戰爭時期,孫耿人民一面踴躍支援前線,一面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殊死鬥爭。全鎮有83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孫耿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如秧歌、地方戲劇、書法、繪畫、龍燈、高蹺、旱船等,代代相傳。建國後,民眾文化活動更加繁榮。1958年,鎮文化站、 影劇院建立。 1960年, 鎮廣播站、文化館建成。1978年,電影放映隊成立。1985年,鎮內建成4個各類文書檔案室、科技檔案室。
建國前,境內醫務人員少,醫療條件差,求醫治病主要靠民間的中藥鋪和西醫診所。 全鎮有中藥鋪3處,其經營方式有開鋪行醫、聘僱醫生和邀定醫生等幾種。1952年,孫耿區衛生所建立,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1957年,有3處衛生所,衛生技術人員增至9人。 1961年,公社衛生院建立,設立內科、外科,衛生技術人員11人。1964年後,各村都培訓了保健員(後改稱赤腳醫生),成立了衛生室。1970年開始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合作醫療的村有23個,占全鎮村數的51%。此後,境內全部實行合作醫療,到1978年停止實行。1971年,孫耿衛生院改為縣人民醫院分院,設有內、外、中醫、婦女、化驗等科室。1988年,縣人民醫院孫耿分院改為孫耿鎮醫院,全院有衛生技術人員37人,病床68張,轄4處衛生所,年門診病人6000餘人次,住院700餘人。全鎮有村衛生室45個, 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1人。2000年,有鎮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45處,病床70張。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蓬勃開展,體育競賽定期舉行。鎮直機關、企業和一些村也都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豐富了人們的文體娛樂生活。濟陽三中、鎮中學、鎮教育組每年都參加全縣中國小春、秋季運動會,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人民生活 建國前,農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逐漸提高。1949年,全鎮人均糧食229公斤;1954年,人均糧食349公斤。70年代,農村以吃地瓜乾為主,輔以少量玉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379公斤,純收入95元。1990年人均糧食391.5公斤, 純收入385元。2000年,人均糧食1280公斤,純收入2724元。消費方面,建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民生活沒有太大提高,衣食以棉布粗糧為主;居所多為土木結構的平頂房;農民走親訪友,趕集上店,多靠步行或用畜力車。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口糧絕大部分為白面細米,副食品在食物構成中占了相當的比例,雞鴨魚肉經常在飯桌上出現;衣著方面一改過去的以粗布棉布為主、式樣單一陳舊的局面,化纖、毛料、毛呢等各種面料進入尋常百姓家,款式新穎,顏色多樣,美觀大方;住房方面,以鋼筋、水泥預製件結構的鎖皮屋與前出廈平台房取代了過去的土木結構的房屋, 170餘戶蓋起了樓房,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用具方面,腳踏車、縫紉機、手錶、高檔家具、機車等基本普及。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成為代步工具。2000年,全鎮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鎮村村通電話, 有電話3576部,電視機8021台,各種機動車7872輛,其中個人擁有784 0輛。1991年鎮敬老院建成後,有22位孤寡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鎮村建設 建國前,境內各村房舍簡陋,布局零亂。建國初期發展不快。至60年代,多數房屋以土木結構為主。70年代後期,條件好的農戶始建磚木結構平房。80年代後,房屋以磚木結構為主,少數農戶蓋起了樓房。1984年,全鎮有11個村進行了村莊規劃, 統一設計、施工。90年代後,鎮村建設加快。鎮駐地新辟街道3條,全部鋪設柏油路面。 1991年,劃出1.02平方公里土地搞小城鎮開發。1992年,沿104國道初步建成了黃河北岸第一個工業開發小區。2000年,有38個村進行了統一規劃。鎮駐地共投資9.6億元;完成了燈亮工程,安裝路燈130盞,開通了開發區至孫耿大集的富強大街,鋪設瀝青路面87500平方米。孫耿鎮被國家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被山東省授予“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夏,孫耿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杓子李村黨支部成立,王懷亭任書記。 之後,蒯家村黨支部成立。1943年3月,中共冀魯邊區二專區地方委員會為打破敵人“囚籠”戰術的封鎖,首先在境內建立基點村,發動民眾,建立人民武裝。是年冬,中共三區區委會成立。1949年底,共有黨員107人,支部8個。1976年底, 中共黨員總數達到734人。1990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006人。1994年、1995年, 孫耿鎮黨委連續被中共濟南市委授予先進黨委稱號。 2000年,全鎮黨員發展到123 1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4年1月,孫耿(三區) 區公所建立。建國後仍稱區公所。1957年2月,區建置撤銷,建立孫耿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孫耿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稱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孫耿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1981年1月,撤銷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建立孫耿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45年,孫耿婦女救國聯合會建立,建國後稱婦女聯合會。是年,孫耿農民抗日救國會成立。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孫耿委員會成立,1957年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孫耿區委員會。 1964年, 孫耿貧下中農協會成立。1990年,孫耿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成立。1992年,孫耿鎮計畫生育協會成立。
現任鎮黨委書記:郭銳
現任鎮長:楊德超
人物簡介
艾元徵(1624~1676) 字允洽,號長人,濟陽縣孫耿西街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學士、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曾出京勘驗田畝,確定田賦徵收數額;請求朝廷廣聖孝,重國本,整飭官場風紀,屯田養民,緩徵賦稅;獄無分大小,必求其合於情理和律法。著述很多,主要有《易經會通》等。康熙十五年(1676年)病逝,康熙帝特派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前往拜祭。
趙芙亭 (1901~1942) 老趙村人。 生於富豪之家,畢業於上海體育專門學校。1928~1929年任國民黨濟陽縣地方負責人,1938年被劉景良任命為保全第七旅旅長,長期盤踞孫耿、二太平一帶。鑒於趙有抗日活動,八路軍勸其共同抗日,他卻反而襲擊八路軍, 逮捕抗日政府工作人員。1942年2月,八路軍攻克趙盤踞的後張村,趙遂逃至齊河。 是年5月25日,冀魯邊軍區十七團齊河縣大隊在齊河縣大岱村圍殲趙部,趙被擊斃。
李路明(1917~1976) 原名李尚法,李家屯村人。1935年9月參加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幹事、股長、教導員、後勤生產管理局政委、兵工總廠政委、建設兵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福州軍區後勤部副政委、福建師範大學籌備領導小組組長、臨時黨委書記等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戰,參加過大小戰鬥上百次。解放後,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因積勞成疾,於1976年1月病逝。
李樂泉(1923~1993) 曾用名李廷忠、劉在華,杓子李村人。1943年6月參加革命,是年入黨。歷任視察團訓練班學員、區農救會員、宣傳委員、中共濟南工作委員會機關指導員、華東三野八兵團四團四連政治指導員、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山東分公司主任、山東省郵電管理局宣傳處長、山東省郵電管理局科研所黨委書記(廳局級)等職。
李繡齋(1929~2000) 曾用名李茲文,李家屯村人。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對日本侵略軍的反掃蕩和各種抗日活動,在縣境內組織了反惡霸、減租減息和僱工增資等鬥爭。建國後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歷任教務處長、組織部長、政治部主任、黨委副書記等職。曾立過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
李兆漢(1935~2001)李家屯村人,1961年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在清華大學有“鐵筆”的美譽(筆名照寒)。曾任國家教委直屬機關黨委委員、《中國教育報》社社長兼黨委書記、中國教育報刊社正司級調研員、編審。2001年3月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唐國新 原名唐振盛, 又名唐貫華,1925年6月出生,霍家村人。1942年參加革命,是年入黨。先後任地下黨組長、組織幹事、政工股長、大連坦克學校二中隊黨支部書記、東北工業部機械職業學校教育科長、書記。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畢業後曾在西藏自治區外交處任簽證科長、書記,後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資料室主任、廣東省對外經貿委律師、廣東省對外經濟諮詢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海南地區出口商品簽證組長等職。1988年6月離休。
張吉玉 1925年8月生,高槐村人。1944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濟陽縣垛石橋區農救會員、縣委宣傳部幹事、人武部總務股長等職。1947年,隨中原野戰軍南下大別山。1949年,隨軍南下,先後任紹興地區公安處保衛科長、浙江省公安廳勞改局總務科長、浙江省勞改場場長、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等職,後調浙江省委、浙江省農科院,任副院長、黨委委員。1995年12月離休。。
趙憲村 193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屯子村人。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黨支部書記、 教授, 還任中華消化學會委員、 中國超聲診斷情報中心委員等職。1955年5月醫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 歷任醫師、主治醫師、副教授、教授等職,是山東醫科大學附院消化內科奠基人和學術帶頭人,國內知名的消化內科專家。先後擔任《中華消化雜誌》等10多種雜誌的副主編、編委,主編或參編了《胃腸病治療學》等多部專著, 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多次獲省及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丁文方 1932年生,回族,中共黨員,丁家村人。濟南聯合大學校長、教授、作家。社會兼職有:省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省民族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少數民族作家會員等。長期在高校講授邏輯學、寫作基本知識、倫理學、歷史文選等課程。著有《中國攝影家辭典》、《山東歷史人物辭典》、《齊魯鄉情概觀》等十幾部專著,《論趙樹理小說中的人物》等數十篇論文,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左寶貴》、《風蕭上的刀痕》等,另有中短篇小說、散文和雜文數十篇,相聲《學點邏輯》和百多首詩歌。其早期散文《我愛無事忙》曾得到文壇大師冰心的稱讚。1961年獲“山東省高校行政管理先進人物”獎章;1991年獲“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榮譽稱號。
李滋林 1936年3月生, 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李家屯村人。退休前任省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黨支部書記、高級工程師。工作期間,主持組織和參加了林業新技術、新成果開發,建立示範園等66項,技術增益1.3億元,輻射帶動效益4.3億多元;編輯《林業科技推廣》 科普讀物30多期,介紹新技術、新成果200多種。主編了《山東樹木奇觀》等多部專著,參編的《闊葉樹營養繁殖新技術》為國內首部介紹中國闊葉樹營養繁殖新技術的專著,技術新、實用性強。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全國林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
郭慶錄 1941年12月生,中共黨員,老趙村人。中國四海工程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大校軍銜。1959年12月應徵入伍,歷任戰士、給養員、司務長、副指導員、指導員、教導員、副政委、政委、副師職助理員等職。1986年榮立三等功一次,是年被選為中共工程兵部黨代會代表。
張乃貴 1943年11月生,中共黨員,高官屯村人。江西省軍區後勤部部長。歷任戰士、班長、排長、軍需助理、戰勤參謀、軍需處副處長、處長、後勤部副部長,後勤部常委、書記,省軍區黨委常委等職。被推選為江西省第七屆人大代表、省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多次立功受獎,曾被評為江西省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江西省軍區優秀共產黨員。在全軍、大軍區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其中《探討未來戰爭動員保障問題》一文,被編入《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大全》軍事卷中。
丁義軍 1951年11月生,回族,丁家村人。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兼任山東省政治幹部管理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1969年參軍入伍,1982年轉業到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1998年到棗莊工作。曾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1987年記大功一次,1989年記三等功一次。發表論文100餘篇,擔任《黑潮惡浪--山東地區大要案審判紀實》《拐賣人口犯罪的調查與研究》副主編,是《法院管理學》第一編主要撰稿人和統稿人,參與編寫了《中國攝影家辭典》和《山東歷史人物辭典》。
卞允斗 1954年6月,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卞家村人。1974年10月參加工作,歷任村黨支部書記、工作片長、副鎮長、鎮長、鎮黨委書記、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常務副縣長等職。 1997年12月始,任長清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等職。2000年9月任濟南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2001年1月,任濟南市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
周坤三 1963年3月生,中共黨員,
曲堤鎮西魏村人。1981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1月至1998年4月,先後任孫耿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現任濟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在孫耿期間,組織實施了孫耿鎮工業經濟小區的規劃與建設,確立了以蔬菜種植為主要產業的農業結構調整,在農村創立“十面紅旗文明戶”活動等。多次被評為縣、 市先進工作者、“十佳公僕”、優秀黨委書記。1996年7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稱號。
郭銳 1968年8月生, 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曲堤鎮郭家村人。1984年12月參加工作, 歷任辦事員、所長、科長、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2001年1月任濟北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1999、2000兩年被評為濟陽縣“十佳公僕”。2001年7月分別被中共濟南市委、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所屬學校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中學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中心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中心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後張學區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大路學區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孫家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新莊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艾老學區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西范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辛集中學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辛集中心國小
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高家學區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