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鎮

回河鎮

回河街道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城區西南邊緣,地處濟北開發區和崔寨橋頭堡的中間。2017年5月,濟南市政府發布通知,撤銷回河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回河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回河鎮政府駐地,是濟南北跨、濟北開發區南展的承接之地。人口4.3萬,版圖面積120平方公里,下設6個經濟管理區,94個行政村。

2019年1月4日,回河街道入選2018山東特色產業鎮“鄉村振興示範鎮”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回河街道
  • 外文名稱:Huihe Sub-district
  • 別名:回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
  • 下轄地區:94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21411
  • 地理位置:濟陽城區西南邊緣
  • 方言:濟南話
歷史沿革,部分村莊介紹,盧家村,淮里莊村,大安村,張稷若村,後劉村,董家村,前劉村,前陳村,窪頭楊村,南吳村,吳寨村,經濟,綜述,特色農業,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城鎮建設,交通,

歷史沿革

回河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濟陽區歷史上的集貿重鎮。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回河就曾經設定為鎮,回河鎮古稱鎮州城,相傳,有一年濟水河決堤流到鎮州城,又從鎮州城回流到濟水河中,故改名為回河,明清時期濟陽縣共設13鎮,回河鎮便是其中之一。回河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古蹟眾多,歷史名人輩出。其中坐落於店子街南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玉皇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於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有重要意義。明清之際著名經學家張爾岐,精研“三禮”,其創新的思想體系,重申儒家傳統的道德精神與修養。其思想代表了當時的一個學術方向。當時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說:“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北洋軍閥盧永祥,祖籍回河鎮舉人王村。
2017年5月,濟南市政府發布通知,撤銷回河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回河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回河鎮政府駐地。

部分村莊介紹

盧家村

盧家村位於濟陽城區西15公里處。全村現有232戶,766人,耕地88.3公頃。盧家是一多姓村莊,有盧、張、謝、郭、李、馬、朱、劉,其中劉、朱為大姓。相傳,永樂年間有一位盧姓賣衣線之人,路過此地,在這裡居住下來。後來又有劉、朱、李、張等姓氏人家由河北棗強移民至此地,從而形成村落。因盧姓早,故名為盧家莊。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以李金海為書記建立黨支部,現有黨員6人。
盧家村為傳統的農業村。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發揮離市、縣區較近的優勢,能工巧匠各顯其能,大力發展工副業。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有的蓋起了兩層小樓,有的蓋起了水泥平頂的大院,還有的到縣城購買了樓房。農業從種到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小轎車、麵包車、冰櫃、洗衣機、電腦、大螢幕彩色電視機也進入了農家。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 8100元。解放前,該村文化落後,讀幾天私塾和上幾天國小,便成為村裡的“秀才”。解放後,村里尊師重教蔚成風氣,全村大中專畢業生達50多名。其中濟南電大、山大、山農大等高校畢業生13名。劉昊、劉蓬赴德、美留學,李海全、劉華2人是研究生,劉剛衡是計量工程師。村里還出了科級幹部4人,縣級幹部1人。

淮里莊村

淮里莊始建於隋末唐初,由河北棗強縣遷移而來。從古到今,村民世代忠厚老實,遵紀守法。傳說魯班曾經在此修過聞名方圓數百里的風鈴寺。風鈴寺精修別致,美觀大方,面積宏大,有數萬平方米。該建築位於淮里莊西南角,損坏於解放前夕。
淮里莊位於濟陽城區西12公里處,1456口人,黨員25人。330戶,耕地122.3公頃。現有張、王、李、焦、常、馬五姓。村里最早的黨員是張慶坤,1943年入黨。
該村以農業為主導產業,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1986年被縣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跑運輸,做生意,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7900元。

大安村

大安村位於濟陽城區西部,距縣城9.5公里。據說,大安村系由河北棗強遷徙而來,最初有木、肖、池三姓,後來又有趙、張、王、李、楊、候、孫等姓從四方遷來安家落戶,形成了一個自然村落。由於木、肖、池三家均無後裔。
傳說早年間,村內有座“長春寺”,和北京“長春寺”是一模一樣的建築群體。大寺內有前後大殿,東西廊房,佛像俱全。住持方丈在當時很有名氣,他是皇帝的替僧,皇帝稱方丈大哥,說一不二,所以在這裡建了這座大寺。內有口千斤重的大鐘,上面鑄八個大字: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後來太平的“太”去了一點,成了“大”字;“國泰民”三字也已磨滅,只剩下“安”字,後人因此把該村叫做“大安”村。
該村現有人口697人,228戶,黨員27人。耕地88.8公頃。農業以良種繁育、種植大棚蔬菜為主。2010年人均收入8200元。
1984年以來,村里辦起了磚窯廠,鋪了柏油路。這個村很注重教育,先後有34名大中專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有的是幹部,有的是醫生,還有翻譯、技術員、教師等。

張稷若村

稷若村位於濟陽城區西南約10公里處。全村有89戶,403人,耕地面積52公頃。黨員14人。張稷若村曾叫東風村,原名叫張莊。因明代有張姓自河北棗強移民至此,故起名為張莊。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位聞名全國的經學大師——張爾岐。為紀念張爾岐,人們又把張莊改名為“張稷若村”。此名沿用至今。

後劉村

清朝年間艾老村(今屬孫耿鎮)有一位尚書,有一天與響馬劉令吳在一起喝酒,酒後兩人打賭,看誰能叫開西宮娘娘的門。結果尚書沒叫開,而劉令吳叫開了門。艾尚書一氣之下在上朝時奏了一本,說劉令吳欺負娘娘。皇上下令要殺劉令吳,娘娘聽說後為保全名譽,暗中派人把艾尚書殺人滅口,並把劉令吳所住的地方取名叫劉令吳村。人民公社化時期,劉令吳村和前劉村合併組建成劉令吳生產大隊。
1960年,劉令吳大隊分成前劉大隊和後劉大隊(因劉令吳村位於前劉村後面,人們從這時起開始把劉令吳村改稱後劉村)。
後劉村位於濟陽城區以西約12.5公里處,東鄰張稷若村,北臨窪頭楊村,西鄰謝家村。村中有賀、孔、郭、王、劉等姓氏。現有耕地65.4公頃,112戶,總人口471人,黨員19人。農業以小麥、玉米、葡萄為主要作物。2010 年人均純收入8300元。

董家村

元朝中期,有一董姓人家,由河南開封來此地居住,故取名董家村。董家村位於縣城以西約11公里、 濟太路以南300米處,現有陳、王、尚、邱、李、趙六姓。71戶,278口人,17名黨員。全村34.8公頃土地,以西紅柿為主要農產品,2010年人均純收入10082元。董家村在外工作人員中,以王光仁影響較大:1987至1997年任德州軍分區副司令員,1997年—2003年任德州地區衛生局局長、黨委書記。

前劉村

1960年劉令吳大隊分為前劉大隊和後劉大隊,因該村位於後劉村前面,故稱為前劉大隊。前劉村現有耕地51.4公頃。427人,98戶,黨員13人。有鄭、王、李、周、郭、張、孔、劉等姓。農業以小麥、玉米、葡萄為主要作物,2010年人均純收入8100元。

前陳村

前陳村(原名前陳玉寨村)始建於清末年間。傳說當年曾有一姓陳的舉人路過此地,因修建原濟太路,將陳玉寨村隔離開來,形成了兩個村落。分別被稱為前陳玉寨村和後陳玉寨村。
前陳村位於濟陽城區中心以西10公里處,現有耕地55.8公頃。104戶, 471人,其中有黨員 10名。主要姓氏有李、馬、劉等。農業上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另有露地蔬菜6.7公頃,西紅柿大棚20個。
村中企業有水泥預製構件廠、生明木器廠、蒜片廠、鋼紗廠等,從業人員共104人。2010年人年均純收入7500元。黨支部成立於1967年。

窪頭楊村

窪頭楊村位於濟陽城區中心以西10公里處,全村現有280戶,人口1063人,耕地122.9公頃。據傳該村於明朝洪武二年由登州府萊陽縣王木小集遷至此地,經繁衍生息,以楊姓居多。
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全村投資數萬元興修水利設施,並建磚廠1處,逐步使過去落後面貌有了較大轉變。以後又修建了環村柏油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該村還積極爭取上級農業部門幫助調整產業結構,成為全縣制種繁育村之一,從而使村民收入逐步提高。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 7200元。
該村重視黨組織建設,不斷為黨的隊伍充實新鮮血液,現有黨員30名,領導班子團結穩定,多次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等。

南吳村

距離濟陽城區10里,距離濟南市30公里。姓氏以吳為主,東靠黃河大堤。

吳寨村

吳寨村位於濟陽城區以南7公里處,2016年1月,吳寨村全村搬遷新居,全部搬到位於濟陽黃河大橋南的新莊社區二期新居,由村民變為居民,開始了奔小康生活的康莊大路!

經濟

綜述

2008年回河鎮實現生產總值8.4億元,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1%。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個,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億元,銷售收入7.91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0萬美元,自營出口20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25元。實現財政稅收613萬元,其中,國稅完成18萬元,地稅完成595萬元,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

特色農業

大棚蔬菜和林下食用菌以及奶牛、肉牛養殖等特色農業是回河鎮農業發展的重點。在種植業方面,大棚蔬菜和林下食用菌已形成規模,其中蔬菜大棚數量達到4000個,食用菌大棚達到1000個,在養殖業方面,奶牛養殖,大營、小營、申莊、辛莊已成規模,占地100畝的冉家奶牛小區,總投資380萬元,存欄規模將達500頭;肉牛養殖,北張基地成效顯著。

民營經濟

回河鎮的民營經濟起步較早,宏達公司、南陳勞保用品、溝楊浮橋公司、財源酒業、小洞天礦泉水、盧何農機、盛元榨油廠及少數民族村屠宰業、運輸業等均發展態勢良好。
2009年以來,該鎮被縣委縣政府授予2008年度“科學發展二等獎”,外經外貿突出貢獻獎,社會和諧穩定突出貢獻獎,“四一個”工程突出貢獻獎;並被濟南市授予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工作先進鄉鎮,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農民增收先進鄉鎮榮譽稱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濟南建設先進集體”稱號,給予記集體二等功獎勵。

招商引資

回河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上,立足自身區位優勢,本著“高起點規劃,高門檻準入,高標準建設”的原則,有選擇的招商,把引進企業的目標放在大、高、強上。制定了“回河鎮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和“四個一”的招商引資工作體系。同時,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用熱情招商、真誠留商、服務安商,對來回河投資的項目,提供全程式服務。全鎮已投產的項目有2家、擴建項目1家,簽約項目3家,在談項目5家。

城鎮建設

原回河鎮駐地以北、220國道以東、韓國工業園以南的區域被原濟陽縣縣委、縣政府定為回河鎮建設起步區,與濟北開發區資源共享,直接接受濟北開發區的輻射,將與濟北開發區實現優勢互補。為使這一區域快落項目,落好項目,迅速拉開發展框架,回和鎮黨委政府投資570餘萬元修建了片區中心框架路,為城鎮建設和招商引資打下了基礎。2009年,回河鎮緊緊抓住被列入濟南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的歷史機遇,全面啟動政務新區文化廣場、商貿區規劃建設,快速拉開小城鎮建設框架。

交通

220國道、248省道、正安路、濟太路、濟孫路、黃河大橋路等縣內主要交通幹線,以及溝楊浮橋和濟陽黃河大橋均從回河鎮通過,形成了“三縱三橫兩橋”的交通框架,是濟陽區交通最為便捷的鄉鎮之一。隨著“一路兩橋”(濟南北繞城高速公路、濟陽黃河大橋、濟南黃河三橋)工程建設加快、“一隧一鐵”(濼口黃河隧道、濟濱鐵路)項目的規劃實施,交通優勢將更加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