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亦稱脂溢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病因多樣,可能與遺傳因素、微生物感染、食物習慣、某些疾病導致的皮脂分泌增高、神經功能障礙、免疫功能失調等密切相關。年齡和性別對患病風險也有影響,其中新生兒和30-60歲成年人更易患病,男性患病率也略高於女性。疾病表現主要為頭、面、胸背或會陰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的紅斑性皮疹,表面附著油膩鱗屑或痂皮,病程反覆,長期易復發。
脂溢性皮炎主要症狀包括黃紅色斑片、瘙癢和油膩鱗屑。皮膚症狀與皮炎的嚴重程度、病程階段、病發部位等有關。皮炎可能導致糜爛、滲出、色素沉著、皮膚細胞增生等併發症。儘管部分病例可能因疲勞、壓力、感染等因素加重、復發,但該疾病一般無明顯傳染性。
脂溢性皮炎主要採用藥物治療,包括外用藥物和口服藥物。外用藥物以消炎、止癢、軟化脂質和角質剝脫為主,口服藥物主要涉及抗組胺藥和抗真菌藥等。患者需要進行科學的家庭護理,如保持生活規律,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清潔和摩擦,經常濕氣肌膚等。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脂溢性皮炎的預後一般較好。嬰兒脂溢性皮炎在出生後3-4周間發生,隨著雄激素的消失而恢復正常,大多數亞洲嬰兒在3個月內痊癒。成人脂溢性皮炎則呈慢性進行性,容易反覆發作,但一般不影響生命。藥物和日常護理的規範化操作可以顯著改善病程,減少復發。
基本介紹
病因
發病原因
- 遺傳因素,大多數病例有遺傳傾向;
- 微生物因素,如馬拉色菌感染;
- 飲食習慣,如酗酒、飲食失調;
- 一些可以導致皮脂分泌增高的疾病;
- 免疫功能失調,如愛滋病、器官移植術後等;
誘發因素
症狀
- 非炎症性:糠樣脫屑,患者梳發時有多量灰白色頭皮屑。
- 炎症性:典型紅斑,附著油膩性脫屑,伴有輕度瘙癢。嚴重者可出現油膩性黃色或棕色痂,伴有糜爛、滲出,散發皮脂分解的異味,可擴展至前額、耳後及其他皮脂溢出區域。
- 面部瀰漫性紅斑、脫屑。
- 眉毛、鬍鬚因搔抓而稀少。
- 眼瞼受波及,出現瞼緣炎,嚴重者可呈糜爛性潰瘍,愈後遺留瘢痕。
- 耳後有糜爛、潮紅和皸裂,可出現脂溢性外耳炎。
就醫
- 頭皮屑增多,甚至頭髮、眉毛或鬍鬚上附著脫屑,影響外觀。
- 頭面部或其他部位出現紅斑,附著油膩性鱗屑或黃痂,或伴有瘙癢、糜爛、滲出,患者懷疑是某種皮膚病。
- 常規護理不能緩解症狀,患者產生焦慮,甚至失眠。
- 症狀加重,皮膚瀰漫性的潮紅、浸潤、腫脹、脫屑,警惕皮膚感染。
診斷流程
- 皮膚紅斑、脫屑、瘙癢等症狀及出現時間;
- 這些症狀最近是否有加重或擴散;
- 之前是否有過類似皮膚疾病史;
- 最近是否一直處於壓力之下或經歷過重大的變故;
- 是否嘗試過一些家庭護理措施,如使用特殊洗漱、化妝用品;
- 是否嘗試過藥物治療及所使用的藥物類型及療效。
就診科室
相關檢查
鑑別診斷
- 頭面部脂溢性皮炎的鑑別
病名 | 病因 | 好發人群 | 好發部位 | 皮疹特點 | 毛髮改變 | 真菌檢查 | 指甲變化 |
---|---|---|---|---|---|---|---|
脂溢性皮炎 | 不明確,與遺傳、感染、皮脂代謝等有關 | 成年人和嬰兒 | 頭面、胸背、腋窩等皮脂腺多的部位 | 大小不等紅色斑片,表面附有油膩鱗屑 | 可引起頭髮稀疏脫落 | 可陽性 | 無改變 |
不明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有關 | 成人及兒童 | 全身皮膚,但是頭皮、四肢伸側及軀幹部,特別是肘膝關節處多見 | 境界清晰的紅斑,表面有白色鱗屑,颳去鱗屑有一層紅色發亮的薄膜,輕刮薄膜有散在小出血點 | 頭皮患處的毛髮束狀排列,但光澤正常,不脫落 | 陰性 | 點狀凹陷、甲板增厚 | |
真菌感染 | 兒童 | 頭皮 | 頭皮大小不等斑片,附有白色鱗屑或黃色結痂,或有黑色頭髮折斷點 | 頭髮枯黃,失去光澤,可折斷 | 陽性 | 可合併甲癬 |
- 軀幹、胸背部脂溢性皮炎的鑑別
治療
一般治療
- 保持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 調節飲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飲食,忌飲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避免過度清潔和摩擦,使用溫和潤膚乳,加強控油與保濕。
- 嬰兒頭皮脂溢性皮炎,可每天用溫水、嬰兒洗髮液給嬰兒洗頭,去痂皮,然後使用潤膚油。
藥物治療
- 中、強效糖皮質激素溶液製劑,可短期用於炎症較重皮損,弱效激素可用於嬰幼兒;
-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乳膏或吡美莫司乳膏,適用於中至重度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者;
- 硫化硒洗劑具有殺真菌和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
- 硫磺、水楊酸製劑,具有抑菌、除屑作用。
- 抗組胺藥:適用於瘙癢劇烈時,可止癢鎮靜;
- 維生素B6、B2;
- 抗真菌藥:如伊曲康唑,真菌感染或泛發性損害時可用;
- 抗生素,可短期口服四環素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細菌感染時可用;
- 糖皮質激素:範圍較大、炎症明顯,甚至有紅皮病傾向且無禁忌證時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