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達爾文主義

非達爾文主義也叫中性學說,一種不同於達爾文進化論的分子進化學說。20 世紀60 年代,日本的木村資生、美國的金斯和朱克斯提出的電性學說,用核酸中核背酸對或者蛋白質分子中胺基酸的置換來說明生物的進化機制和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認為,在分子水平上所發生的這些置換大部分不影響核酸或蛋白質的功能,因此也就不會影響生物的表現型特徵和功能,所以它對自然選擇是中性的,即在生物的生存鬥爭中,對生物的生存無利無害。

關於生物進化的機制,非達爾文主義認為中性突變是通過隨機婚配在群體中的隨機固定和積累而形成的。由於核酸分子的大部分是中性的,環境的選擇對它不起作用。通過在群體中的隨機婚配,發生的基因突變大部分消失,僅有小部分固定下來,使基因型發生改變,逐漸產生了種群分化;生物進化的速率由核苷酸的中性突變的速率所決定,與環境變化的快慢和生物世代的長短無關;分子突變是偶然的,這些突變通過隨機婚配在群體中的固定也是偶然的。同時由於生物的進化主要是中性突變引起的,中性突變與自然選擇無關因而生物進化的方向也與選擇作用無關,非達爾文主義表現了與現代達爾文主義的對立與差異,也反映了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補充的可能性。為後的遺傳學派辯證綜合提供了客觀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