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是2009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錫誠。該書匯集了著名民間文化學者劉錫誠先生多年來在“非遺”的保護、考察、諮詢和理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5月1日
  • 版次:第1版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平裝: 39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7733563
條形碼: 9787507733563
尺寸: 23.1 x 17.3 x 1.8 cm
重量: 635 g

作者簡介

劉錫誠,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新華通訊社、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職。1997年退休。歷任《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常務副主席、顧問,《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誌主編。退休前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論研究室研究員。社會職務:曾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旅遊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現兼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譯有:《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選編翻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線戰士歌謠選》(採集,與路工合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蘇聯民間文藝學40年》(與馬昌儀合譯,科學出版社1959年)、《高爾基與民間文學》(與林陵、水夫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選編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與馬昌儀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愛與知》(文學評論文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石與石神》(合著,學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隨筆,民眾出版社1996年)、《河邊文譚》(文學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出版社2003年)、《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文壇舊事》(專著,武漢出版社2005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包括作者應邀在 一些省市的“非遺”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等專業機構的授課、講演稿,所遴選的文章均具有應“非遺”保護工作的需要而撰的特點。對“非遺”的保護、普查、建檔、資料庫建設、傳承人認定、幹部培訓、項目論證、評審申報等工作 均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目錄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文化的保護
原點:多樣性與多樣化
文化圈與文化“飛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西部為例)
搶救性保護和生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信仰和神秘思維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古村落
傳承與傳承人論
轉變理念正當時
對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問題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的民間文學普查
新世紀民間文學普查與保護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與方法
原始藝術及其觀念在民間文化中的遺留與影響
整體研究要義
“活態”保護的一種模式
留住我們的文化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四大關鍵
基於實踐的學理探索
政府主導與專家參與
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
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民族文脈
春節:慎終追遠生生不息
清明節的天候和物候
黃石與《端午禮俗史》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梁祝”的嬗變與文化的傳播
關於“梁祝義(宜)興說”
略談白蛇傳傳說
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
湘西:什麼最重要?
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藍夾纈與崑曲的葛藤
大地震後的文化擔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