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問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問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問題研究》是由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問題研究
  • 作者:王媛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3月
  • ISBN:9787313225597 
作品簡介,作品目錄,

作品簡介

本書在文化認同的視角下,旨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問題建立一個理論解釋的框架,系統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內在機制,尤其結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案例,探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路徑特徵,並由此對中國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提出建議。

作品目錄

內容提要
序 今天的遺產,昨天的生活
前言
緒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篇章結構
四、研究創新點
第一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一個全球性問題
第一節 文明衝突與全球文明: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多樣性生存
第二節 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衝突問題:如何面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節 傳統向現代的轉向:不同文明間如何建立彼此的認同
第二章 文化認同理論: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
第一節 遺產、記憶與認同
第二節 文化認同與空間生產理論
一、文化認同理論
二、空間生產理論
第三節 “非遺”作為文化認同表征系統的形態構成與特點
一、“非遺”文化認同體系的構成
二、“非遺”作為文化認同載體的形態特徵
第四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的時空建構特徵
第三章 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體系:以梁祝傳說為例
第一節 梁祝傳說的文本記載與情節變化
第二節 梁祝傳說的多元地區流布與異文建構
一、多元地區流布與異文地緣性特徵
二、多樣性異文與主體性特徵
第三節 梁祝民俗空間生產與價值整合
第四節 梁祝文化:多樣性符號文本敘事與愛情言說
第四章 社會意義的表征與民俗空間生產:以傳統年畫為例
第一節 年畫題材的歷史演變與意義結構形成
一、鬥神畫
二、神像紙馬
三、世俗生活年畫
四、吉祥年畫
第二節 年畫題材的地域格局與意義結構差異
第三節 社會意義的公共選擇與年畫話語的生成
第四節 從年畫到年俗:民俗空間的意義生產與集體認同
第五章 文化空間意義再現與認同的多向性選擇:以皮影戲為例
第一節 皮影戲歷史流變的時空格局與地域認同
第二節 皮影戲雙重意義敘事機制與文化空間生產
第三節 皮影戲表演空間歷史流轉與意義結構變化
第四節 從文本意義到空間意義:皮影戲價值認同的多向性選擇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認同路徑的四重性
第一節 文化認同的意義生產與再生產
第二節 文化認同的多樣性與非連續性
第三節 文化認同的空間整合與社會意義的公共選擇
第四節 文化認同的意義結構與文化心理結構的同構
第七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認同的現代建構
第一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認同遭遇的現實性挑戰
第二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保護手段的局限性
一、整體性保護的局限性
二、生產性保護的局限性
第三節 “生活性保護”:對“生產性保護”理念的補充與提升
結語
一、總結
二、討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