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銳器傷常見的致傷物有刀、斧、矛、鋼桿及錐、釘、剪、匕首等。鈍器傷常見的致傷物有棍棒、磚、石及釘錘、斧背等鐵器。碰撞所致開放性顱腦損傷,是由於快速運動的頭顱撞擊在有稜角或突起的固定物上所致,例如墜落在石塊上或跌撞在鐵樁上。
臨床表現
開放性顱腦損傷的臨床表現,因致傷因素、損傷部位的不同及有無繼發性出血或感染而各異。
1.全身症狀
(1)意識改變開放性腦損傷患者意識變化差別較大,輕者可以始終清醒,例如,銳器穿刺傷,若未傷及功能區,又未引起顱內出血,則情況往往良好。重者可出現持續昏迷,如果傷及腦幹或丘腦下部時,患者常有去皮質強直及高熱等表現;若繼發顱內血腫,亦可引起腦疝徵象。
(2)生命體徵開放性腦損傷多有失血,故常呈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表現。即使是伴有顱內血腫,其生命體徵的變化也多不典型。
(3)複合傷複合傷的存在是引起休克的又一常見原因。常見的複合傷多為胸腹閉合性損傷。若顱腦傷重於複合傷時,臨床徵象大多以腦傷為主,容易漏診複合傷,特別是對有意識障礙的患者,不可忽視全身體格檢查。
(4)癲癇較閉合性腦損傷多見,傷後早期癲癇可能與損傷的刺激或腦皮質挫傷有關。局限性凹陷骨折、急性硬膜下血腫、腦挫傷、軟腦膜下或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晚期出現的感染、腦膜腦瘢痕,都是引起癲癇的因素。
(5)顱內感染開放性腦損傷常有異物、骨片、毛髮被帶入顱內,腦內創道又是良好的培養基,故較易感染。感染初期多為腦膜炎及化膿性腦炎,患者常有頭疼、嘔吐、頸強直、高熱及脈速等毒性反應。晚期則往往形成腦蕈和(或)腦膿腫。
2.局部體徵
多有面部致傷史,顱面部多有創口。頭部開放傷重者可見傷口哆開,顱骨外露,腦漿外溢,患者也常處於瀕危狀態。輕傷者局部傷口可以很小,甚至被頭髮所掩蓋,有時系鋼針、鐵釘、竹筷等致傷物,經眼眶、鼻腔或耳道刺入顱內。檢查時應注意創口的大小、方向及深度,對留置在創內的致傷物,暫勿觸動,以免引起出血。根據受傷的部位、失血的多少或有無大量腦脊液流出,可以判斷腦原發傷情況及有無靜脈竇或腦室穿通傷。
3.腦部症狀
因受傷部位和範圍而異,常見的腦功能損害有: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及視野缺損等;顱神經損傷多見於嗅、視、面及聽神經;嚴重的開放性腦損傷可累及腦幹或基底節等重要結構,患者臨床表現重篤,預後不良。
檢查
診斷開放性顱腦損傷一般易於診斷,但對顱內損傷的情況及有無繼發性血腫、異物或感染灶則有賴於輔助檢查。
1.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顱骨的X線平片檢查十分必要,有助於了解骨折的範圍、骨折線走向、凹陷深度、顱內異物、骨碎片分布以及氣顱等情況。
(2)CT掃描檢查可顯示顱骨、腦組織的損傷情況,更重要的是能夠準確地對碎骨片及異物定位,發現顱內或腦內血腫等繼發性改變。CT較X線平片更能清楚地顯示X線吸收係數低的非金屬異物。
2.實驗室檢查
腰椎穿刺的目的是了解顱內壓,發現有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和顱內感染徵象。清創術前一般不做腰椎穿刺。
診斷
非火器性顱腦開放傷可以直接看到創口,易於診斷。根據病史、檢查傷口內有無腦脊液或腦組織,即可確定開放性損傷的情況。X線平片及CT掃描更有利於疾病的診斷和傷情的判斷。
治療
1.治療原則
首先行創口止血、包紮、糾正休克。患者入院後有外出血時,應採取急診止血措施,同時檢查患者的周身情況,有無其他部位嚴重合併傷,是否存在休克或處於潛在休克。當患者出現休克或處於休克前期時,最重要的是先採取維持血壓的有力措施,加快輸液、輸血,不必顧慮因此加重腦水腫的問題,當生命體徵趨於平穩時,才適於進行腦部清創。
鑒於頭皮、顱骨和腦均已開放,為預防感染,應儘早施行清創術,排除挫碎組織、異物或血腫,修復硬腦膜及頭皮創口,將開放傷變為閉合傷,然後再依靠必要的非手術治療措施,使患者渡過手術後再出血、腦水腫及感染“三關”。能否在6~8小時內施行清創術,取決於患者就診時間的早遲,故有早期清創、次期及晚期處理之分。
2.清創術的要求
①作好腦部清創與腦脊液漏的修補處理;②清除可能引起的創傷感染因素;③兼顧功能與整容的目的。手術時要先擴大額部傷口或採用冠狀切口,翻開額部皮瓣,完成腦部清創與硬膜修補術,然後對鼻旁竇作根治性處理。最後處理眼部及頜面傷。腦挫裂傷、腦水腫及感染的綜合治療同閉合性顱腦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