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插入異物摘除術

顱內插入異物摘除術

顱內插入異物摘除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顱內插入異物摘除術
  • 外文名:Removal of intracranial foreign body
  • 別名:腦內插入異物摘除術
  • ICD編碼:01.3904
用途,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頭皮切口,顱骨處理,插入物拔除,創傷縫合,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用途

非火器性顱腦開放傷中,有時遇到刺入顱腔內的刀片折斷或鐵釘、鐵條等穿入顱內,或樹枝、竹筷等經眼眶插入顱腔而留置的特殊類型物體致傷。此類傷在處理上有其特點,故需十分慎重。除手術者於術中拔出致傷物外,其他人不可撼動或試行拔出,防止在拔出時發生大出血,無法控制而喪失救治機會。

適應症

顱內插入異物摘除術適用於:
1.傷員一般情況良好,經創口檢查和顱骨攝片了解異物分布後應準備手術。
2.傷員處於昏迷狀態,有顱內高壓和腦疝表現者應立即手術。

禁忌症

1.傷情嚴重,表現為深昏迷、病理呼吸、血壓下降、脈搏頻弱,提示腦幹功能衰竭,不適於腦清創,應行支持療法。
2.伴有胸腹臟器傷的多發傷、面色蒼白、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暫不適於腦清創。應首先抗休克和處理胸腹臟器傷,待病情穩定後再行腦清創。
3.傷後數日來院,腦部傷口已有膿性分泌物,暫不宜行腦清創,待感染控制後,行晚期清創。

術前準備

1.刺入深,損傷大血管時,術前應行腦血管造影。
2.術前備皮時應小心,不要移動插入物,防止加重腦損傷或引起大出血。
3.備好止血的用品和器械,插入物鄰近大血管,應準備銀夾、動脈瘤夾、充足的血液、兩條輸液通道和兩個吸引器等。必要時與介入放射共同處理。

麻醉和體位

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根據傷口部位擺好體位。

手術步驟

頭皮切口

以刺入傷口為中心做“S”形切口或其他適合的切口。經眶插入傷應做雙側前額髮際內冠狀切口。

顱骨處理

以顱骨刺入口為中心,周圍做4個鑽孔,連成一方形骨瓣,盡力減少骨瓣的移動,準備與插入物一同取出。經眶插入傷應做一側前額部骨瓣。

插入物拔除

術者、助手和其他參與手術人員在準備拔出插入物之前,均須精力集中,共同準備控制大出血。術者沿插入物的縱軸方向連同骨瓣小心翼翼地向回拔出,一旦發生大出血,亦不應慌亂,迅速在頸部壓住頸動脈,或由介入放射經血管內控制出血。以腦壓板牽開腦傷道,必要時用兩個吸引器同時吸引,看清損傷血管,根據其管徑大小,以銀夾或動脈瘤夾夾閉。經眶穿入傷應注意頸內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第一段的損傷,在緊密配合下爭取止血成功。然後腦內碎骨片、血塊和失活腦組織亦應清除。

創傷縫合

嚴密縫合硬腦膜,骨瓣可以復位,頭皮分層縫合。

術中注意要點

主要是當術者拔出插入物以前做好充分止血準備。參與手術的人員要密切配合,包括準備在病人頸部壓迫頸動脈控制出血。取出插入物有活動性出血時,術者和助手均需沉著,迅速以腦壓板牽開腦傷道,尋找出血血管予以夾閉或電凝,不慌亂操作,防止加重腦和血管損傷。

術後處理

1.術後應檢查異物完整性並常規攝顱骨X線平片,如腦內仍存留異物,可根據傷員的全身和創傷的局部情況,選擇適當時機再次手術。
2.累及運動區的腦損傷,癲癇的發生率很高,術後可預防性服用抗癲癇藥物3~6個月。
3.術後康復過程中,如出現顱內高壓和病灶症狀加重者,應行CT複查,發現感染灶,應予以清除。

併發症

1.經眶穿入傷,可伴有眼球損傷,應請眼科醫師協助處理。
2.經眶和眶上裂穿入者,應注意頸內動脈、海綿竇和大腦中動脈損傷,進行相應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