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頭體長18厘米((不包括雄鳥細長的中央尾羽,其突出超過10-18厘米);雄鳥13·8克,雌鳥12·7。羽毛非常多變,從紅褐色到白色,有五種顏色可識別。成年雄鳥具有黑色的頭部、頸部和下體,翅膀和尾巴栗色。尾巴有突出的白色翼條。雌鳥下體有一種棕色色調,缺少翼條和飄帶似的尾巴。幼鳥與雌鳥相似,但較為暗淡。
雄鳥的羽毛在某些地區表現出相當大的變化。這種物種有另一種形態,其中雄鳥羽毛的栗色部分被白色取代,有一些族群的尾巴上有黑色飄帶。
這個物種很容易與遺傳上相似的
紅腹壽帶鳥雜交。紅腹壽帶鳥也與這個物種密切相關,雜交種的下體羽毛是混合了黑色和紅色。
鳥喙鈷藍色,具黑色尖端;虹膜深棕色,有濃密明亮的鈷藍色眼圈;腿和腳藍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草原林地和稀樹草原林地,但避免茂密的森林和乾燥的灌叢區。可以生活在各種類型的開闊林地、種植園、耕地、森林邊緣。還經常光顧花園和果園,可以在村莊和城鎮周圍的大樹中看到。從低地到山脈,海拔高度達1450米,在肯亞可達2500米。
生活習性
該物種在棲息地快速地飛行,匆忙或通過懸停飛行來捕獵。主要在樹冠內進食,會在樹葉間穿行時搶奪獵物,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通過短循環或懸停飛行捕獲隱藏在葉子下面的無脊椎動物,也會像蝴蝶一樣在樹葉間移動,並在周圍轉動以捕捉被驚飛的昆蟲。習性和伯勞鳥類似,是食蟲性的,通常在飛行中拍打翅膀捕捉飛行的蒼蠅、蟲卵、幼蟲和成蟲,也以蜘蛛為食,偶爾消耗漿果。主要以昆蟲為食,如甲蟲,膜翅目,雙翅目,蟬,飛蛾和蝴蝶,螳螂,成群的白蟻和螞蟻。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阿曼、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繁殖方式
該物種有10個亞種,繁殖季節會根據生活的區域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在雨季期間。這些鳥有強烈的領地意識,雄鳥會以鳴叫宣示領地,但如果幾個巢彼此接近,它們會聯合起來共同保衛領地。雄鳥在求愛時會接近雌鳥,不斷地起伏飛行,以顯示自己上體的顏色和飄逸的細長的尾巴。在這期間雄鳥會同時大聲鳴叫,露出口中鮮艷的顏色,也可能在高處跳舞。最後,它蜷縮著翅膀呈扇形,尾巴凸起,顫抖翅膀,雌鳥觀察並且兩隻鳥彼此傾斜接近。在繁殖期間,雄鳥可能會向幾隻雌鳥進行求愛,但最後結成一夫一妻制。
巢是淺淺的開放的杯狀,由植物纖維、細根,樹皮和乾樹葉構成,上面覆蓋著蜘蛛網和地衣。內部墊滿馬毛或乾草。輪殼堅硬,採用強力纖維製成。巢穴材料取決於巢穴周圍的可用性材料。巢位於地面以上2-10米之間,在暴露的樹杈上或在樹枝末端的死枝中。
雌性產下2-5枚卵。孵化持續約13-15天,雌雄共同孵化。雛鳥在孵化後11-16天仍由父母進行覓食並餵養。羽翼完全豐滿後,幼鳥臉依賴成鳥一周才離巢獨立生活。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非洲壽帶鳥馬里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ferreti | Guérin-Méneville, 1843 |
---|
2 | 非洲壽帶鳥南非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granti | Roberts, 1948 |
---|
3 | 非洲壽帶鳥阿拉伯半島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harterti | Meinertzhagen, 1923 |
---|
4 | 非洲壽帶鳥剛果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kivuensis | Salomonsen, 1949 |
---|
5 | 非洲壽帶鳥安哥拉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plumbeiceps | Reichenow, 1898 |
---|
6 | 非洲壽帶鳥烏干達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restricta | Salomonsen, 1933 |
---|
7 | 非洲壽帶鳥喀麥隆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speciosa | Cassin, 1859 |
---|
8 | 非洲壽帶鳥肯亞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suahelica | Reichenow, 1898 |
---|
9 | 非洲壽帶鳥坦尚尼亞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ungujaensis | Grant & Mackworth-Praed, 1947 |
---|
10 | 非洲壽帶鳥指名亞種 | Terpsiphone viridis viridis | Statius Müller, 1776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