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管理的視角,非市場戰略研究的產生與發展涉及到兩個方面的背景變化,一是非市場因素對企業發展的直接性影響越來越大,二是戰略管理理論對企業戰略本身的認識與研究不斷拓展,使得非傳統的戰略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市場與非市場一直是西方經濟學爭論的主要概念,自20世紀30年代西方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以來,政府政策對企業的發展開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政治因素始終成為影響企業戰略決策的重要非市場因素。企業政治行為(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及政治戰略(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的研究成為企業經營管理與政治學之間的一個獨特交叉領域,其主要目標是從企業的角度研究如何使企業主動通過各種行為影響和塑造對企業有利的政府政策(Amy J.Hillman、Gerald D.Keim、Douglas Schuler)。
Kenneth Arrow(1963)提出“非市場社會機構”(non—market social institution)的概念,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也逐漸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聲譽成為獲取穩定利潤,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現代西方社會體系中,市場、政府與社區構成三個相對獨立而又聯繫的體系,共同維繫整個社會經濟的運作與發展。傳統上企業經營僅僅盯住市場,但現在企業已經成為一個核心的機構,一方面需要將政府政策直接納入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體系中,另一方面企業與社區公眾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依賴性大大加強,加上大眾傳播媒介和現代溝通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企業通過市場和傳播媒介與整個社會聯成一體。因此,企業僅憑市場戰略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非市場戰略開始得到許多學者、企業界人士的關注。
非市場戰略等相關概念的研究非市場、非市場環境、非市場戰略是3個具有緊密聯繫而又相互區別的概念。A 0.Hirachman(1958)在《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書中提出了非市場力量這一術語,認為所有組織都會衰落,需要用非市場力量即政治機制對它們進行矯正。儘管後來這3個概念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套用,但卻一直沒有得到清晰的界定,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給出自己的解釋。Jean J.Boddewyn 在綜述性文獻《Understanding and Advancing the Concept of Non-market)中回顧了“非市場”概念的研究發展,總結了4種非市場觀並對各自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探討,即:(1)非市場是指一套獨特的高級巨觀制度。(2)非市場是指外在或中立於市場的非經濟因素。(3)非市場是指滲入經濟交易的內生性社會因素。(4)非市場是指一種彌補所有組織自然衰落的政治機制。這些概念分析主要是一種經濟學的思考,討論的基準點是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基準之上,非市場是指能夠為市場、企業和其他類型的組織提供秩序的內外部因素,這些因素能夠使它們有效地運轉,並彌補它們失靈的缺陷。 非市場環境和非市場戰略的提出則是一種企業戰略管理的視角,Baron將非市場戰略與市場戰略相對應,從一般戰略的角度去開拓企業非市場戰略的內涵,在這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影響企業經營運作的公共政策與法規的出台一直是社會各種利益團體(包括企業)的權力鬥爭和利益平衡的結果(Epstein,1969;Shaffer,1995;Mahon和Macgrwan,1998),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許多公司將政府當作一種重要資源,通過制訂完善的政治戰略來影響政府的行為,從而贏得競爭優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管理學家開始把公司政治活動作為競爭戰略的一個基本維度來評價(Vogel,1996),並由此逐漸將其拓展到企業戰略層面。Getz(1983)提出了7個非市場戰略,但他用的是tactics,更確切地講是政治策略:遊說、報告研究結果、報告調查結果、證詞、合法行動、私人服務以及選民培養。Davis(1998)集中研究了CEO證詞和直接遊說兩個戰略。Amy J.Hillman、Michael A.Hitt(1999)通過事務處理和關係處理兩種企業非市場活動研究了個體和集體的兩層的參與結構和信息戰略、酬金戰略和選民培養戰略三種常見的政治戰略類型,對企業的政治活動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列舉並給出了一個公司政治戰略決策樹模型。從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學者對政治戰略研究的切入點是將企業政治行為與競爭戰略與競爭優勢聯繫在一起,認為企業影響政府政策制定過程的行為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經營業績及企業競爭力(Hillman和Hitt,Schuler)。企業越是有長遠發展觀念,越會重視政治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在很多企業里,這已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內容。與政治戰略類似,將企業對媒體、公眾的影響和社會責任行為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反映了企業對社會文化環境的關注。這裡需要了解西方社會的基本結構,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社區及社會構成不同於私人企業和公共權力的第三方影響力量,企業針對社會公眾的影響行為與政治行為是不同的。由於這方面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企業逐漸形成了媒體與公眾戰略及利益相關者戰略等非市場戰略形態。Baron(2004)認為新聞媒體是非市場力量的重要信息來源,它可以提醒公眾、活動家(activists)、行政官員、利益群體關注企業發展中的非市場問題(issues),企業有必要把媒體作為非市場戰略的一部分。媒體戰略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媒體與利益相關者及公眾的相互交流(Baron,2004)從而幫助企業獲得資源和發展。例如,Evans(1987)提出了一個辨別媒體戰略有效性的6個元素:不尋常即是正常(the unusual is usua1);強調交易的連續性及公眾的興趣(emphasize the consistency of busines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記住你的觀眾(remember your audience);通過新聞交流(communicate through the press);媒介就是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建立信任——不是友誼(establish credibility——not friendship)。其次,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和利益相關者戰略也是企業針對社會力量的一種戰略行為,這一般與塑造企業的經營合法性有關(Martin和Scott,1998)。企業通過向利益相關者展示內部管理、企業戰略等,獲得這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內部管理的正面評價,提升企業經營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