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進食障礙

非典型性進食障礙,是指病情較輕的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症)。發病高峰年齡13~20歲,好發於女性。中學生、大學生是高危人群。中國女中學生檢出率為1.1l%,女大學生檢出率14.3%,男生6.5%。發病與生物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身生理狀態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有關。厭食是青春期生理改變引起性別壓力和社會審美觀壓力導致的攝食行為異常。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與家庭因素、個體因素等有關。
  • 常見症狀:異常的飲食行為,如偏食、節食、厭食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1.家庭因素
患者對母親的過度依賴或父母對患者的過度控制、保護,以自我控制進食作為獨立的象徵等,均可引起進食障礙。
2.個體因素
患者具有追求自我控制、追求完美的特點。在青春期容易出現自主性和依賴性的強烈衝突,從而引發進食的問題。
3.社會文化因素
現代社會文化觀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條作為自信、自我約束、成功的代表。所以青春期發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強大和獨立時很容易將目標鎖定在減肥上。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異常的飲食行為,如偏食、節食、厭食、暴食等。暴食可發生在情緒低落、焦慮時,也可發生在沒有明顯情緒障礙時。低自尊是神經性厭食症的一種特質。

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患者可有異常的飲食行為,比如偏食、節食、厭食、暴食,但不嚴重。

診斷

該病的診斷依據是具有進食障礙的特點,但不具備診斷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的關鍵特徵。

治療

1.厭食、偏食、節食
治療原則是糾正營養不良,增加體重,同時採取藥物和心理治療等綜合治療。
(1)一般治療 攝入高熱量食物,攝入足量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加食慾。
(2)心理治療 主要採用認知、行為、家庭治療。認知治療主要是改變不良認知,消除對肥胖的過分擔憂、體象障礙、自卑等。行為治療常採取陽性強化法,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進食習慣,達到目標體重。家庭治療主要是調整家庭成員的相互關係,改變不良的家庭動力模式。
2.暴食
採取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及家庭干預,改善抑鬱情緒,減少暴食行為。

預防

非典型性進食障礙是飲食心理衛生問題,應早期預防,加強人格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及心理衛生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