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

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相對應的兩個類別。前者研究什麼是均衡狀態及達到均衡狀態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但不涉及達到均衡狀態的過程或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後者研究各經濟變數隨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的變化,探討各經濟變數調整的“時延”及其對經濟體系變動的影響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 
  • 類型:經濟術語
淵源,各代表人物,聯繫,簡評,

淵源

運用靜態和動態兩種分析方法去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經濟學發展史上由來已久。例如,人們在D.李嘉圖的著作中,既可看到他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的假定下,研究商品價值和價格如何形成以及價格永遠圍繞著價值而升降的靜態分析;也可看到他關於隨著人口增加、農產品漲價,名義工資上漲,而利潤率勢必趨於下降的動態分析J.S.密爾是第一個在經濟學中區別靜態和動態概念的經濟學家。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中的若干套用》(1848)一書,就是區分為靜態經濟與動態經濟兩部分來加以論述的。
首先明確提出要用靜態與動態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則是美國經濟學家J.B.克拉克。他在《財富的分配》(1899)一書中提出,靜態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一個靜態社會裡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這個靜態社會裡,人口、生產技術、資本數量、生產組織和方法乃至消費者的欲望,都被假設為恆定不變,社會處於“靜止狀態”。他認為,只有在這個既有完整的組織而又不受社會進步所干擾的靜態社會裡,一切經濟範疇(如價值標準、工資、利息、利潤等),才是“自然的”或“標準的”。而動態經濟學所研究的,則是現實社會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在現實社會裡,一切事物和現象(如人類的欲望、人口、生產技術與設備、生產組織與方法、所生產的財富種類)都在不斷變化。克拉克認為,靜態的社會只是一種假想,實際上並不存在;動態的社會才是實際的社會。但他強調指出,在靜態社會起作用的各種力量,不但在動態社會中起作用,而且是動態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價值範疇(如價格、工資、利息等),實際上是一系列動態勢力與靜態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在一個盛行著競爭的市場上,雖然總是由動態勢力來決定各種價值範疇(如商品價值、工資、利息等)的升降,但也總是由靜態勢力來驅使著各種價值範疇圍繞著各自的“自然標準”而上下波動,從而使實際生活中的價格、工資、利息經常比較接近於各自的“自然標準”。
J.A.熊彼特更明確規定,靜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循環”,動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發展”。所謂“經濟循環”,意指順應原有基本條件變動而發生的經濟過程,即逼近均衡狀態的一定周期。所謂“經濟發展”,意指經濟內部自發地進行“創新”而呈現的重大變動。所以,發展不是循環運動,而是循環軌道的變更;發展不是趨向均衡狀態的運動過程,而是均衡狀態自身的移動。

各代表人物

繆達爾等人的靜態和動態觀
瑞典經濟學家G.繆達爾(1898~1987)、E.R.林達爾(1891~1960)、E.倫德堡(1907~)等人把時間因素引進經濟分析之中,利用時點與時期的分野,對靜態理論和動態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區分。繆達爾在《貨幣均衡論》(1931)一書中認為,傳統經濟理論所注重的均衡分析,往往只是研究一個時點上的均衡條件,但這種均衡只是一種暫時的、靜態的均衡,它將被各種變動所打破,並且會在另一時點上達到新的均衡。例如,商品的供給價格需求價格可以在某一時點上達到均衡,但供給和需求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任何變化都將引起價格的調整,然後又會在新的時點上達到暫時的供求均衡。所以,從時期的角度看,均衡總是瞬間的或暫時的,不均衡倒是經常的;均衡總是在時點上發生的,而時期則是兩個時點之間的間隔,是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或者說,是一系列的不均衡。他認為,一個時點上的即時分析可以為進一步進行動態分析提供必要的準備,但如果把全部分析停留在一個時點的靜態均衡上,而忽略了時期的、過程的動態分析,那是很危險的。因此,儘管瑞典學派承襲K.維克塞爾(1851~1926)的一般均衡分析,但他們致力於將它發展為一般動態均衡理論,也就是把時點的均衡分析發展為從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過程分析或時期分析。林達爾在其《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1939)中提出,傳統的靜態分析也不是完全不研究變動問題,但這種變動卻與時間因素無關而僅只是圍繞著一個均衡點而進行的,或者說是同樣經濟過程的反覆發生;而動態分析所研究的變動則是一定時期內的變動或發展,是均衡移動的過程,或者說,是對各個均衡點之間的聯繫的分析。
繆達爾等人還提出事前的和事後的分析方法,把一些經濟變數(如收入、儲蓄、投資、費用等)區分為事前估計、事後計算兩類,強調預期(特別是資本家的預期)對經濟過程的決定性作用,這對於資產階級動態經濟分析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所謂事前估計是指分析時期開始時預期的量,是屬於推動動態過程向前發展的預期問題;所謂事後計算,是指時期結束時已實現的量,是屬於動態過程已實現的結果問題。據說,這種動態分析方法由於引進了時間因素,就能說明用靜態分析方法所無法說明的某些現實經濟過程。例如,J.M.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提出的儲蓄等於投資的原理,如果不考慮其間經歷一個相互調整的時間間隔,便令人費解,以致西方經濟學界曾長期為之爭論不休。如果採取事前和事後的分析方法,便會看到:儲蓄與投資之間,在數額上雖相等,但並不意味著處於均衡,因為在時期開始時存在著支出(消費或投資)時間滯緩或生產時間滯緩的現象,使得儲蓄和投資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均衡的;只有在經過一段時間,克服了各種滯緩現象之後,儲蓄和投資才在某一時點達到均衡狀態,所以,二者的均衡是事後的。林達爾正是在這種事前、事後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不僅提出動態經濟理論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①對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研究,②對經濟計畫的研究,③對經濟發展和增長的研究;而且還建立動態序列模式,把經濟動態過程劃分為若干相繼的短時期,進行期間分析。倫德堡在《經濟擴展理論研究》(1937)中進一步運用這種期間分析法,具體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波動和經濟成長問題。
希克斯的靜態和動態觀
英國經濟學家J.R.希克斯(1904~)在《價值與資本;對經濟理論若干基本原理的研究》(1939)一書中也主張以是否考慮時間因素作為劃分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的分界線,認為經濟理論中毋須給變數標明日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靜態經濟學,而必須標明時期的那一部分稱之為動態經濟學。他認為,靜態分析只是把經濟體系作為一個互相依賴的市場網來考慮,但這不夠,還應該採取動態分析,把它同時也作為一個時間過程來考慮。不過,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摒棄靜態分析方法,因為一個不斷發生變動的動態過程中可以包含有一系列的暫時均衡,只是新的暫時均衡不同於前一個暫時均衡,所以在動態的領域內仍然能使用均衡分析方法。他認為應該把靜止狀態看作是動態體系中的一個特殊情況,並試圖利用靜態均衡分析方法來建立一個包括時間因素在內的動態均衡體系。他很強調預期在動態過程中的作用,例如,他認為,左右當前產量的,主要不是當前的價格,而是人們過去對該產品的需求與價格的預期,而不論這個預期是對還是錯。
哈羅德的靜態和動態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學家R.F.哈羅德(1900~1978)在《動態經濟學導論:經濟理論最近的若干發展及其在政策中的套用》(1948)、《動態經濟學》(1973)中提出了另一個區分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標準。他不同意希克斯把經濟變數是否註明時期作為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的區分標準,而提出應以變動是否具有連續性作為區分標準。事實上,靜態分析固然與休止狀態相聯繫,但靜態分析並非完全排除對變動的分析。例如,有些人注重的是決定著均衡狀態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變數發生一次性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只關心變化的前後而不分析變化的過程。這種研究一次性變化的分析方法,乃是所謂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而與研究連續性變化及其過程的動態經濟分析很不相同。所以,哈羅德提出應以變動的連續性作為動態經濟分析的特徵,是有其一定意義的。他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論的基礎上,把時間因素引進凱恩斯關於儲蓄-投資的分析中來,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來取代凱恩斯的按水平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如何實現持續的、穩步的經濟成長的“模式”,企圖在把凱恩斯理論動態化的基礎上建立動態經濟學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英國哈羅德與美國E.D.多馬(1914~ )分別提出相似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成長理論與模式以來,湧現出各式各樣的經濟成長理論與模式。經濟成長理論與模式的發展,成了戰後動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動態經濟學的這種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戰後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威脅下,適應西方經濟為謀求“充分就業”、“穩步增長”以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的迫切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與此同時,靜態分析仍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方法,以A.馬歇爾“均衡理論”為代表的靜態經濟理論依然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聯繫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傑克·鮑莫爾(William Jack Baumol)(1922~)曾設計一立體圖式,企圖把靜態經濟和動態經濟二者綜合起來加以解說。這個圖式由三軸組成。z軸表價格,x軸表時間,y軸表數量。假設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供給、需求、價格都隨著時間的進行而不斷地變動和相互調整,則圖中的曲面D1D2D3D4便可代表在每個不同瞬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量,而圖中的另一曲面S1S2S3S4便可代表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價格水平下生產者可能生產或提供的產品數量。供給與需求在不同時間下處於均衡的歷程,也就是在不同時間下導致供給與需求趨於一致的均衡價格在時間過程中的歷程,即由不同時點上應有的供求均衡點聯成的曲線E E′來表示;而這條E E′線也就是兩個曲面(需求曲面 D1D2D3D4和供給曲面S1S2S3S4相交的曲線。這類將時間因素(時間軸 x)引進到供求關係中來的雙曲面的經濟分析,可稱之為動態經濟分析。反之,若將時間因素(時間軸x)摒除掉,在x軸上取一時點t,並在t點上取一個與時間軸x垂直的橫切面,這個橫切面實際上是由價格軸z和數量軸y組成的平面,平面上得兩條曲線:需求曲線D3D2和供給曲線S2S3。這個平面雙曲線圖形所呈現的,便是在一特定時點 t上的靜態經濟分析。鮑莫爾試圖用這個雙曲面圖形和雙曲線圖形,來分別說明動態經濟分析和靜態經濟分析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靜態經濟學與動態經濟學
有的經濟學者認為,靜態與動態之間的關係可作如下說明:①從動態理論中抽掉與時間有關的因素(如各種變數的預期值、時延、序列、變動率、累積量、預期等)就是靜態理論。②靜態理論是動態理論的一種特例,只要使“動態化因素”等於零,就可變動態關係為靜態關係。

簡評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作為進行時點分析和時期分析或過程分析的兩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分析方法,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它們可以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加以運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有助於改進經濟分析的質量。西方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是靜態分析方法和動態分析方法分別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作為一種靜態經濟理論,則是靜態分析方法與邊際效用論生產費用論等庸俗理論相結合的產物;而哈羅德的動態經濟學,則是動態分析方法與凱恩斯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對待這類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的理論,應該進行有批判的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