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鐘樓

靖江鐘樓

鐘樓坐落在鐘樓廣場,與四眼井相鄰。1993年,鐘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始建於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建於明代崇幀十年(1637年)。樓身呈四方形,花崗岩條面基礎,十分堅固;上下兩層,結構精巧。周圍圍以長條杉木柵欄,迴廊環抱,金壁杏牆,雕花額仿,三輔作斗拱,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支托著遠伸外挑的飛檐樓頂。脊頂高聳,形似游龍;角背高懸,狀如飛鳳;翹檐反宇,勢同騰翼。樓門西向,上刻“阿彌陀佛”四字,行書字型,神韻圓潤,為本邑名家劉但吾所書。門內正中有石碑一座,品質石雕,屈足昂首,負重若輕。石碑正面刻有觀音大士像,手執柳枝,腳踏南海碧波,白衣素裹,神采飄逸。身後一童子,背負葫蘆,稚氣可掬。寥寥幾根線條,即勾畫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佛像,實非大家高手所不能為也!石碑陰面,刻有明代隆慶年間知縣張秉鐸撰寫的《崇聖寺鐘樓記》,記述了鐘樓建造經過和落成年月。石刻碑文為明代著名書畫家周天球所書。楷書篆刻,圓轉遒麗。從碑文剝落的字跡推測,正面的觀音大士像亦當出自周天球之手。觀音碑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於199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成化十年的崇聖寺曾是靖江最大的寺廟。崇聖寺幾經興衰,於明隆慶三年建起鐘樓。如今,鐘樓位於靖江市靖城街道辦驥江東路鐘樓廣場。樓身呈四方形,上下兩層,結構精巧。周遭圍以長條杉木柵欄,迴廊環抱,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支托著遠伸外挑的飛檐樓頂。門內正中的石碑正面刻有觀音大士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江鐘樓
  • 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所在地江蘇
  • 始建於: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
地理位置,歷史淵源,古鐘報時,
鐘樓坐落在鐘樓廣場,與四眼井相鄰。1993年,鐘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靖江鐘樓
靖江鐘樓
門內正中有石碑一座,品質石雕,屈足昂首,負重若輕。石碑正面刻有觀音大士像,手執柳枝,腳踏南海碧波,白衣素裹,神采飄逸。身後一童子,背負葫蘆,稚氣可掬。寥寥幾根線條,即勾畫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佛像,實非大家高手所不能為也!石碑陰面,刻有明代隆慶年間知縣張秉鐸撰寫的《崇聖寺鐘樓記》,記述了鐘樓建造經過和落成年月。石刻碑文為明代著名書畫家周天球所書。楷書篆刻,圓轉遒麗。從碑文剝落的字跡推測,正面的觀音大士像亦當出自周天球之手。觀音碑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於199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上層的橫樑上懸掛銅鐘一座,高8尺,直徑4尺余,重5000餘斤。鐘上鑄有銘文。鐘的上方為“願佛慶眾生”;下方為“顓帝心鳧治枝”;東為“聞鐘聲罪孽輕”;南為“菩提長智慧生”;西為“辨昏曉喻警惕”;北為“感斯應昭人拯”。銘文揭示了鐘的作用:即鐘聲可以使人自警、自律、自聰、自明,多做善事。相傳懸掛銅鐘時,樑柱不耐銅鐘之重壓,樓身搖晃不已。工匠們大驚失色,一籌莫展。正在無奈之時,來了一位白髮童顏的老者。老者幫助掛好銅鐘後,便從腳上脫下一隻草鞋,墊在鐘鏊梁木之間,鐘樓遂穩然聳立,平安無恙。掛好鐘,老者吩咐,待他走後三天方可敲鐘,這樣鐘聲可傳遍天下。但崇聖寺和尚不耐三天的等待,待老者走後不到片刻便匆匆敲響了大鐘。此時,老者剛剛走出10里,於是此鐘只能聲傳10里。人們這才醒悟,那老者原來是上界神仙下凡。
靖江鐘樓
靖江鐘樓

古鐘報時

明代,官府用“銅壺漏滴”報時,早晨卯時,晚上亥時,各嗚鐘108響。後有時鐘報時,便在早晨6時、晚上10時兩次嗚鐘。清代同治十年(1884年),知縣葉滋森重新修葺鐘樓,並有記事的石碑砌在樓前面壁之下。據載,鐘樓原有田產20畝,作為管理和維修鐘樓的固定經費。後來,田產挪撥它用,經費便無著落,鐘樓逐漸老化,鐘聲也悄然無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