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飛山由來,主要景點,飛山廟,古道,白雲洞,寶珠岩,白牛洞,天界靈祠,飛山禪寺,靈光寺,頭寶鼎、二寶鼎、三寶鼎,方廣寺,銀杏王及銀杏林,譚延闓題聯碑刻,金桂樹,飛山文化,風土人情,飛山祭,苗族歌鼟,坐茶棚,玩山對歌,婚嫁習俗,特色美食,靖州茯苓,靖州楊梅,靖州山核桃,雕花蜜餞,油茶,烏米飯,節慶活動,所獲榮譽,地圖信息,
景區簡介
飛山位於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城西1公里,歷為宗教名山,遊覽勝地,兵家爭奪要塞。相說神龍伏羲在此設八卦台,觀天象,嘗百草,推演八卦。飛山現存唐代以來的古蹟遺址40餘處。五代時期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首領
楊再思,以飛山為中心建立封建領土製度,維護華夏一統,推動民族融合,被尊為飛山神,如今仍被湘、黔、桂、鄂、渝、川、滇地區信眾立廟祭拜。方廣寺、
白雲洞、飛山禪寺千年香火不斷,每年農曆六月十八的
飛山廟會引來萬人朝聖,現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風景名勝區。近年來,靖州縣按5A級景區規劃,將飛山打造成以飛山為中心,以苗侗為特色,以自然生態為補充,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山林運動,休閒度假於一體的中華福樂文化旅遊目的地。
飛山由來
據說很久以前,準提道人云游東土,路過崑崙山麓,看到那裡的人開門見山,動步爬坡,行走十分艱難,便起了憐憫之心,將隨身所帶的神劍一揮,把群山切離主峰,又用趕山鞭將其趕著往南飛移,路過靖州上空時,其中有一小山如鐘如鼎,被靖州迷人的風景吸引,不願繼續南移,降落在塘湖邊上。此山降落以後,山頂直插雲端,氣勢雄壯,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不易飛來的山叫做“
飛山”,而其他的主峰繼續南飛,據說被趕到了廣西,成了如今的十萬大山。
關於飛山的名字由來有兩個說法。遠觀飛山,其整體山勢雄偉峻峭,四面陡絕。山頂平曠卻復有異峰凸起,猶如天外飛來的寶鼎,而得名飛山。另一種說法是本地百姓因感激“威遠候”楊再思守土保民的功德,將其生前練兵演武的地方冠其字號“飛山”命名以示紀念。
主要景點
飛山廟
又名威遠侯廟,是供奉少數民族首領楊再思的寺廟。廟址原在飛山絕頂,宋淳熙甲辰年(1185)移至州城西門外一里多的作新書院左側。明正統十年(1445)重修。明正德三年(1580)在飛山廟前建石坊一座,上嵌“惠此南國”、“威鎮渠陽”石刻巨匾。重修後的飛山廟東西長72.5米,南北寬24.5米,占地面積1776平方米。飛山廟的四周由紅色磚牆維護,中軸線上可分四進。第一進為山門及兩側的碑廊;第二進為過廳,過廳由19根木柱支撐屋頂,兩邊供有魏了翁(宋工部侍郎)及黨哲(明靖州知州)塑像;第三進為正殿,正殿是全殿之冠,殿高8.3米,由10根金色柱子支撐中心屋頂,四周排列18根檐柱,屋架為七架梁,各梁、枋與柱之間榫卯(sǔn mǎo)相接緊密,梁、枋雕花精緻細膩,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第四進為後殿,也稱將軍殿,供奉的是楊再思的父母。
飛山廟整座殿宇莊嚴肅靜,氣勢雄渾,基本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因後經歷代維修、擴建,亦雜有明、清建築之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現為省級文保單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中國苗族通史》等史志記載,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存在一個奇特的歷史現象:湘、黔、桂、渝、鄂等五省(市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共存在500多座飛山廟。2014年8月,由懷化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靖州新聞網組成的電視文化記錄片--《尋訪華夏飛山廟》攝製組沿著飛山蠻楊氏族人的遷徙足跡,橫跨湘、黔、桂、渝、鄂五省市,用鏡頭記錄下各地飛山廟的保存現狀,以及苗、侗、土家、瑤等少數民族同胞對飛山蠻首領楊再思的真實認知和客觀評價。
古道
遊覽飛山有兩條道,一是步行走古道直達山頂;二是乘車沿公路直達山頂。乘車的時間大概是15分鐘,步行要一個小時。登山古道始建於鹹通年間, 2008年政府出資整修。整修後的古道為青石板路全長2299m,共2689級。古道起于山門廣場,經迎仙橋、陡嶺、月雲亭,過白雲洞、寶珠岩、天界靈祠,進方廣寺,直達頭寶鼎。
白雲洞
相傳,曾有一個石匠在石壁上開鑿上山之路,無意之中救下了一隻受傷的喜鵲。喜鵲為了報恩,帶領一大群喜鵲把天上白雲銜下來,給石匠遮陽擋雨。白雲被石匠和喜鵲感動了,從此便留在山洞的上方,後來人們就把這白雲繚繞的地方叫白雲洞。白雲洞有華夏“72洞天福地”之稱。明代靖州司馬吳文宗所鐫的“白雲洞天”四個大字仍耀眼於洞口絕壁之上,其先人所書“天開列嶂”四字仍有隱約可見的痕跡。相傳白雲洞還有一位詩人留下的一句絕對,如今仍只有上聯,無人對出下聯。上聯為“白雲洞雲動洞不動”,只要能對出下聯,白雲洞前面的“天鵝蛋”就會裂開,吐出寶物。
寶珠岩
白雲洞往上130級台階處,有一圓珠岩石,直徑約20公分,又名天鵝蛋,旁刻有文字數行,能一氣念完的遊客可以得到天鵝蛋吐出的寶物,其實這些文字是用蝌蚪文(漢代後出現,少數民族文字,頭大身小,形式蝌蚪)書寫的的禹碑(大禹治水時期留下的碑文)。
白牛洞
白牛洞又名飛珠岩,每到夏季的時候,山泉水沿白牛洞壁飛流直下,好像飛珠濺落一般。相傳古時候有一白牛精經常在飛山腳下糟蹋莊稼,老百姓非常憎恨它。一天,一個勇敢的後生得到飛山神的相助,在步雲橋上將白牛精一腳踢入飛珠岩,深嵌岩壁,從此白牛精不再禍害百姓。有緣人透過陽光照射下的瀑流,如今仍可以看到石壁上鑲嵌的大白牛。
天界靈祠
始建於北宋末年,飛山太公楊再思為保境安民,經常到白雲洞頂右側平台巡視。後人為紀念他,在其經常巡視的平台修建祠廟,塑楊再思神像供奉。百姓每到祠中朝拜,除供奉香火外,還要在祠前焚燒草鞋追憶楊太公當年的艱辛。因該祠地處雲天分界之際,故稱“天界靈祠”。
飛山禪寺
2005年由廣東四會市六祖寺方丈在古寺院“松雲禪寺”興建,占地140畝,目前是湘、黔、桂邊境最大佛教勝地。飛山禪寺共分四進。
第一進三門殿:左側是居士樓,有150個房間,可容納300名居士和信士。右邊是課堂,做接待用。三門殿有三個門組成(左、中、右門)。中門一般是不開的,古來只有迎接皇帝和高僧法師,才會將其打開,一般的信士、居士都只能走兩邊的門。進佛門要講規矩,左進右出,門檻是不可以踩踏的,請高抬貴腳,以左腳為先跨進來。這裡供奉的是哼哈二將。哼哈二將本是保衛佛國的夜叉神,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把守山門的兩位警衛大神,或者叫把門將軍。
第二進天王殿:正面笑臉相迎的,是大肚彌勒佛。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代表了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他在笑什麼?為什麼笑?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與彌勒佛相背而立的是韋陀護法,他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神話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神之一,被譽為佛教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韋陀菩薩在佛教寺院中,擔任護持僧眾、弘演佛法的任務。這兩邊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又喚名“風調雨順”。他們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中國佛教徒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這完全是被“漢化”以後的事,是按照中國人的意志取的,是中國人的習慣稱呼。因為風調雨順,就會帶來五穀豐登,這是人民的美好願望。
第三進圓通寶殿:殿內這尊是五層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佛像身上均為純金粉金箔貼鑄。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也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像有兩種,一種是真塑造1000隻手,每個手掌心中一隻眼,千手的排列猶如孔雀開屏似的排在觀音身後。另一種是以42隻手代表千手,除中央兩隻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隻手,每隻手代表25隻,象徵1000隻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別執各種法器。
第四進大雄寶殿:這座橋下是“放生池”,供各位居士香客祈願積福。東方是鐘樓,西方是鼓樓。大雄寶殿殿前這八根龍柱從福建遠道而來,單根造價高達12萬元。龍怎么都被綁在柱子上了呢?相傳,龍本屬不凡之物,但生性頑劣,隨意興風作雨擾亂人間,於是釋迦牟尼佛現世教化它,將其捆縛於石柱之上,令其改惡從善,造福四方,才能從石柱上解脫;後來龍確實棄惡從善,皈(gui)依佛家了,佛祖也釋放了它,但是這個典故留了下來,且龍也為佛門護法之一,所以殿堂頂紋、石柱皆有龍影。
大雄寶殿里供奉的是娑婆(suo po)世界(即大千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中間)、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右邊)、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左邊);佛祖兩側分別是騎獅子的文殊菩薩,騎大象的普賢菩薩;大殿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像。
靈光寺
原名靈官殿,始建於明朝末年。相傳寺內有一高僧辭官在此修行,善男信女前往寺中求卜問事。因該高僧原為朝廷官員,百姓便稱此寺為靈官殿。2005年,民間捐資維修,更名“靈光寺”。
頭寶鼎、二寶鼎、三寶鼎
頭寶鼎是飛山的“絕頂”,海撥766.2m,三面懸岩,有一岩石伸出峭壁之外,岩石上曾刻有“凌雲”兩個字,也稱為“捨身岩”。相傳,神農炎帝曾在此夜觀天象,推演易經八卦。飛山祖廟就建在這裡,是我國西南各族民眾供奉族首領楊再思的首座廟宇。由於祭祀飛山太公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方便民眾祭拜,宋淳熙甲辰年(1184)靖州知州孫顯祖將飛山祖廟移至縣城西門外一里多的原作興書院,即現在的第三中學旁邊。頭寶鼎將建設成易經八卦的文化體驗之地。
二寶鼎,曾是古代屯糧祭神、觀戰點將的地方。據康熙《靖州志》記載山上屯兵的地方有藏米之處,米為黑色,有病的人吃了還可以治病,靖州人民開發飛山的時候,在寶鼎上確實挖掘出了大量黑米。與二寶鼎遙遙相對的是三寶鼎,三寶鼎上的小廟叫雷神殿,建於康熙32年(公元1693年),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所用建築材料全部為青石料,歷經百年滄桑,仍然堅不可摧。在以後的規劃建設中,二寶鼎將建設成飛山太公的文化祈福之地,三寶鼎將建設成風調雨順的文化祈福聖地。
方廣寺
在古代,只有州府所在地才能修建方廣寺。方廣寺俗稱飛山大殿,建於宋,毀於元,重建於明洪武年間,清乾隆癸卯年(1783)維修,1993年重整,2005年擴建。寺院占地0.7公頃,建築總面積1800m2,院南北長79米,東西寬34米。寺院門口書的對聯上寫著“北極無雙苑,南疆第一峰”。方廣寺背靠飛山寶鼎,紅牆青瓦,精緻幽雅,古色古香,四周綠樹成蔭,古木參天。
銀杏王及銀杏林
銀杏樹是中國的國樹,寓意健康、長壽、高貴、天長地久。靖州縣已對飛山景區的綠化按照“大地藝術”進行總體規劃設計,突出種植銀杏樹。2015年已在飛山三個寶鼎、方廣寺、飛山禪寺周邊栽種了1500株直徑14公分的銀杏樹,栽種面積60畝。還將種植名人樹、結婚樹、生子樹、長壽樹、勞模樹等銀杏紀念樹。寺廟左側的銀杏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由飛山太公楊再思親手栽種。前來飛山的人無不拜祭這棵銀杏王,祈求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平安、健康、福祿雙喜。
譚延闓題聯碑刻
譚延闓(1880-1930)字祖安,湖南茶陵人,曾任兩廣督軍,湖南督軍兼省長,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延闓題聯碑刻於民國初年,高175cm,寬78cm,厚10cm。碑刻:“恐是漢代韓張良(漢朝武將韓信、張良),願學北地傅介子”。( 北地:今陝西寧縣,傅介子:西漢外交家、軍事將領,曾讓樓蘭古國歸順漢朝)
金桂樹
該樹栽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500百多年的歷史。每年八月中秋前後桂花盛開,芳香四溢。長久以來,人們把桂花作為榮譽和勝利的象徵,“折桂”、“桂冠”成為“第一”的代名詞。許多莘莘學子幕名前往金桂樹下,祈求功名。
飛山文化
飛山文化較早見於《資治通鑑〃唐紀》對“飛山蠻”的記載,但從靖州斗蓬坡遺址、洪江高廟遺址等文化遺存推斷,它的形成應該相當久遠。於唐宋之際達於鼎盛。之後它的影響還逐步流播於川、滇及東南亞等地區,形成奇特的飛山文化現象。
初步考證,“飛山蠻”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今湘西、黔東、桂北、鄂西、渝東五省(市區)一帶,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雪峰山、武陵山、南嶺三大山系。飛山周邊區域目前至少五十個縣市區仍留存著對“飛山蠻”主要代表性人物的祭祀場所飛山廟(宮、祠),均為文保單位。其中靖州、銅仁兩處為省文保單位,錦屏一處為國保單位,每年均有祭祀活動。飛山見證了湘黔桂渝鄂邊界地區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積澱了靖州千年州府的厚重文化。在這裡,苗侗族少數民族文化與華夏主流文化碰撞融合,交相輝映。在這裡,釋、道、儒各家文化和諧匯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這裡,古老的農耕文化與中原商道文化相得益彰,共創輝煌。
1、飛山是釋道儒文化和諧共存共榮的象徵。飛山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成為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派別傳經授道的福地,既有萬人趕廟會的盛況,又有“隔林鐘打晚煙開”的世外桃源般的寧靜。飛山鼎盛時期建有各種寺院宮觀等人文景觀40餘處,現在尚存的古蹟名勝有飛山廟、方廣寺、元帝祠、磨針庵、三清殿、 靈官殿等,古建築和古遺址有松林禪雲、飛山天池等。
2、飛山是苗侗民族和苗侗文化的象徵。千百年來,飛山周圍的苗侗同胞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文化,擁有苗族歌鼟、侗族大歌、苗族四月八姑娘節、苗侗四十八寨歌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苗侗蘆笙節、侗族琵琶歌、苗繡、雕花蜜餞等一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醃魚醃肉、苗侗油茶等舌尖上的中國美食文化。
3、飛山是湘黔桂邊界區域古城商道文化的象徵。五代時期楊再思子楊正岩開始築城于飛山腳下的渠水東岸,後人稱為楊氏城。宋崇寧元年(1102),荊州知府舒亶在今址建誠州新城。次年,楊晟臻(楊再思六世孫)納貢,朝廷以“靖安”之意改誠州為靖州,隸荊州湖北路。靖州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通要衝,水路沿渠水而上,可經通道至廣西三江,連通珠江水域;沿渠水而下,可經洪江直達常德、漢口,聯通長江水域。較為有利的區位交通條件,使靖州成為接邊地區農副土特產品輸出和日用生產生活用品輸入的貿易集散中心,形成了較為濃郁的商道文化。
4、飛山是武陵五溪地區詩詞歌賦文化的代表。千年飛山,人文薈萃。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登臨飛山,抒發情懷,留下大量詩詞歌賦及書法佳作,代表了武陵五溪地區詩詞歌賦文化的特色。飛山文化,是該區域苗鄉侗寨各民族社會活動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這一區域苗侗各族珍視為精神家園,在此生生不息,崇尚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順應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湘黔桂三省特別是數十縣市的地方史志有關飛山文化記載汗牛沖棟,當代研究“飛山蠻”、“南蠻”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學者著作也相當豐富。
風土人情
飛山祭
“飛山祭”是靖州縣飛山腳下獨具特色的民間活動,有著千百年的悠久歷史,而古老的苗侗民俗也隨著“飛山祭”活動代代相傳。每年祭拜飛山廟,信士除攜帶香蠟紙燭外,最重要的一種供物是草鞋。它是平常百姓向飛山太公帶兵打仗,表達心意所提供的基本“軍需品”。前來趕廟會的民眾在飛山太公神像前禱告之後拿到廟外空地燒化,以得到神明的護佑。前來參加廟會和進香的人多數是女性。
苗族歌鼟
苗族歌鼟是靖州一絕,它曾被音樂大師賀綠汀、白誠仁譽為“民族瑰寶”、“天籟之音”,2006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苗族民間一種獨具韻味的多聲部民歌形式,歌詞多為七言四句,內容涉及到生產勞動、婚姻戀愛、勸事說理、祭祀禮儀等等,按內容可分為:茶歌調、酒歌調、飯歌調、山歌調、擔水調與三音歌調等。總之,通過以人、以物、以景編歌,通俗易懂,家喻戶曉,老少會唱。所以苗族有“以飯養身、以歌養心、以酒養神”的傳統。
坐茶棚
坐茶棚是用四根木柱豎起來的一個面積約一平方丈左右,上面蓋木皮,周圍夾木片的簡陋房子,它是靖州苗族男女青年友誼的橋樑,供男女青年唱歌娛樂、交朋結友、茶棚相親。
玩山對歌
玩山對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藉助于山歌相識、結成伉儷,苗人習慣於把這種方式叫做“玩山”、“遊方”。"玩山對歌"有3道程式,即"初相會"、"交朋友"、"久的伴"。"初相會"也叫"初相連",青年男女主要是在趕場天和節日相會。青年們趕場不是去做買賣,而是去尋找意中人。
婚嫁習俗
在三鍬苗人居住區,新郎通常是不能去迎娶新娘,只能由新郎的妹妹和其他五位親友(苗家稱之為“六親客”)組成。新郎新娘不能見面,新娘來婆家住到第三天,婆家就要打糯米糍粑送新娘回門,由新郎和送親客相送半路,這是新婚夫婦在整個結婚儀式中僅有的相聚。按照苗家的習俗,要在十天、半月,乃至數月後,再由新郎親自把新娘接回來,到那時,新人才能雙雙步入布置一新的洞房,正式開始夫妻生活。
特色美食
靖州茯苓
茯苓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為傳統中藥材,自古被譽為中藥的“四君八珍”之一。茯苓性平、味苦,對人體具有滲濕利水、防癌抗衰、增強機體免疫力之獨特功效。如今,茯苓被譽為“松蔸上崛起的產業”。
靖州栽培茯苓歷史悠久,享有“靖州茯苓甲天下”的美譽,素有“中國茯苓之鄉”之稱,靖州已成為全國茯苓最大的集散地。
靖州楊梅
楊梅富含維生素C、B,具有消食、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利尿等多種醫藥功能,楊梅核仁中含有的維B17和所含的氰苷類、脂肪油是抗癌物質,楊梅還能減肥、美容、抗衰老、降血壓、防中風等等,是當之無愧的“果中瑪瑙”。
靖州是中國楊梅之鄉,靖州楊梅有歷史楊梅、生態楊梅、科技楊梅、文化楊梅之稱。
靖州山核桃
山核桃是食療佳品,經常吃山核桃不僅能滋養血脈、增進食慾、烏黑鬚髮,而且還能醫治神經衰弱、記憶衰退等疾患,所以民間有“常食核桃油,白髮老翁戲氂牛”的諺語。
靖州栽培山核桃已有300餘年歷史,靖州縣山核桃以仁好、質脆、味香、油重、味美而聞名全國。
雕花蜜餞
雕花蜜餞又名萬花茶,起源於東周,發展於五代末年,是靖州民間上貢朝庭的御品。雕花蜜餞是將未成熟的柚子青果切成片,用柳葉刀雕出龍、鳳、魚、蝦、花、鳥、蟲、葉以及“喜鵲鬧梅”、“孔雀開屏”、 “二龍戲珠”、“嫦娥奔月”等圖案,放在水中漂洗,然後拌白糖或蜂蜜,曬乾而成。雕花蜜餞咬在嘴裡“咯嘣咯嘣”作響,也可用開水沖泡喝,不僅味美可口,還有潤肺生津的藥用價值,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油茶
又稱“朗朗茶”,由油炸米花、玉米爆花、香黃豆、香酥麻頁塊、紅薯乾片、糍粑羔、香蔥、辣椒等,並用深山大葉茶炒拌香煳米而沖製成茶湯。油茶也叫“朗朗茶”,通俗的說就是要邊搖邊喝,碗上只有一根筷子,一根筷子能喝乾淨叫入門,不用筷子能喝乾淨就稱之入道。
烏米飯
又稱“黑米飯”,是一種用當地名叫“黑飯樹”的嫩葉漿汁染黑了的糯米飯。靖州苗侗民族有“四月八”姑娘節吃黑米飯的習俗。相傳北宋時期,楊家將的後人楊文廣奉旨平蠻,兵敗後被朝庭奸臣陷害,囚於獄中,親人探監送去的食品全被獄卒搶食一空。為了讓哥哥吃上飯,楊八妹上山遍嘗百草百木後,採得烏飯葉榨汁,把白米飯做成黑米飯,獄卒怕飯有毒不再搶食。楊文廣得以飽餐,體力逐漸恢復,終於在農曆四月初八這天晚上,兄妹裡應外合越獄逃走,楊八妹卻在救援中犧牲。此後楊家就專門把農曆四月初八定為“姑娘節”。節前,各家忙著采黑飯葉做黑飯,殺雞宰鴨,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過節。此習俗代代相傳,成為了靖州苗侗同胞共同的節日。
節慶活動
飛山廟會
飛山太公的祭禮活動,自宋初以來,就已開始。清同治七年(1869年),奉旨列入祭典,向例有司具太牢祀之。州府及郡縣官員,逢每年六月初六日公之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公之忌辰,都要按規定的禮儀到飛山廟進行朝拜,行祭祀禮。民間各鄉村、峒寨,也都供有飛山太公,有的成立了'太公會',置有會田若干,每逢六月和十月,由村寨首領牽頭,開支會田的租谷,殺豬宰羊,幡旗鼓樂,吹吹打打,抬著'太公'神像遊行,然後行祭祀禮,吃會酒一天,以示對'太公'的尊敬和懷念。
所獲榮譽
2013年獲得國家AAA級景區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飛山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