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名稱
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
英文名稱
Sultamicillin
別名
氨苄西林-舒巴坦聯合製劑;優立新;舒他西林;舒氨西林;舒氨新;甲苯磺酸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Unasyn;Sulbactam/Ampicillin
分類
抗生素 > β內醯胺酶抑制劑
劑型
1.片劑: 0.375g;
2.注射劑(粉):0.375,0.75g,1.5g。
藥理作用
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組分之一氨苄西林為半合成的廣譜青黴素,屬氨基青黴素類。其抗菌作用機制與青黴素相同,系通過與細菌主要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結合,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其作用特點是廣譜,不耐青黴素酶。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的另一組分舒巴坦為半合成β-內醯胺酶抑制劑。它除對淋球菌和不動桿菌屬有抗菌活性外,不具有其他抗菌活性,但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多數革蘭陰性菌所產生的β-內醯胺酶有很強的不可逆的競爭性抑制作用。當藥物進入細菌體後,舒巴坦與細菌體內的β-內醯胺酶(或胞外酶)產生不可逆的結合,可保護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不受β-內醯胺酶水解,增強β-內醯胺類抗生素抗菌作用。舒巴坦與氨苄西林聯合套用,不僅保護了β-內醯胺類抗生素(氨苄西林)免受酶的水解破壞,增強了其抗菌作用,而且還擴大了抗菌譜,增強了抗菌活性,具有廣譜、耐酶的特點。舒巴坦/氨苄西林對包括產酶菌株在內的葡萄球菌、鏈球菌屬、肺炎球菌、腸桿菌屬、流感桿菌、卡他莫拉菌、大腸桿菌、克雷白菌屬、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淋球菌、梭桿菌屬、消化球菌屬、消化鏈球菌屬及包括脆弱擬桿菌在內的擬桿菌屬均具抗菌活性。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對銅綠假單胞菌、枸櫞酸桿菌、普羅威登菌、腸桿菌屬、莫根菌屬和沙雷菌屬無作用。
藥代動力學
1g舒巴坦後,血藥濃度峰值分別為109~150μg/ml和44~88μg/ml。肌注氨苄西林1g,舒巴坦0.5g後的血藥峰值濃度分別為8~37μg/ml和6~24μg/ml。兩者在組織、體液中分布良好。其中,在膽汁中藥物濃度較高,在腦脊液中藥物濃度較低。多數情況下藥物並不能很好滲透進腦脊液,但在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中能達到可檢出的程度。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是否能分泌入乳汁中目前尚不清楚。舒巴坦與氨苄西林的血漿蛋白結合率分別為38%和28%;血清半衰期分別為0.75h與1h。兩藥主要以原形經腎隨尿液排泄,給藥後8h兩者約75%~85%以原形隨尿液排出,另有部分經膽汁排泄(氨苄西林2.8%,舒巴坦1%)。兩藥均可經血液透析有效清除。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口服後在腸壁經腸內酯酶水解成舒巴坦及氨苄西林,其生物利用度相當於等量的舒巴坦,50%~70%以原形從尿排出。
適應證
1.適用於治療敏感菌(包括產β-內醯胺酶菌株)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肝膽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腹膜感染、骨及關節感染、敗血症、急性化膿性腦膜炎(腦膜炎)、淋病奈瑟菌屬感染。
2.適用於治療需氧菌與厭氧菌混合感染(特別是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
禁忌證
對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或青黴素類藥過敏者。
注意事項
1.慎用:(1)早產兒、新生兒;(2)有哮喘、濕疹、枯草熱、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者;(3)腎功能嚴重損害者;(4)對頭孢菌素過敏者;(5)妊娠婦女和哺乳期婦女。
2.套用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期間,以硫酸銅法進行尿糖測定時可出現假陽性,用葡萄糖酶法測定則不受影響。
3.長期用藥時應常規監測肝、腎功能及血象。
不良反應
使用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髮生不良反應者低於10%,其中僅0.7%因嚴重不良反應而需停止治療。
1.肌內注射或靜脈給藥時致注射部位疼痛較為多見,約占3.6%。
2.皮疹發生率較其他青黴素高,約占1%~6%。偶可發生剝脫性皮炎、過敏性休克。
3.少數患者用藥後可出現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一過性升高。
4.偶有腹瀉、噁心等胃腸道症狀。
5.消化系統反應(嘔吐、腹瀉等)、血液系統反應(貧血、血小板減少等)以及皮疹、轉氨酶暫時升高等。
6.發生不敏感微生物包括真菌的二重感染時,應停藥並適當更換藥物治療。
7.定期檢查肝、腎、造血系統功能。
用法用量
1.(1)每次0.75~1.5g,每天2~4次。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6g;(2)靜脈給藥:每次1.5~3g,每天2~4次。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12g(其中舒巴坦每天劑量最高不超過4g)。
2.兒童靜脈給藥:每天100~200mg/kg,分次給藥。
3.腎功能不全時劑量:腎功能不全者須根據血漿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1)血漿肌酐清除率大於或等於每分鐘30ml者,其半衰期為1h,給藥間期應調整為每6~8小時1次;(2)血漿肌酐清除率為每分鐘15~29ml者,其半衰期為5h,給藥間期應調整為每12小時1次;(3)血漿肌酐清除率為每分鐘5~14ml者,其半衰期為9h,給藥間期應調整為每24小時1次。
藥物相互作用
1.卡那黴素可加強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腸桿菌屬的體外抗菌作用。
2.慶大霉黴素可加強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對B組鏈球菌的體外殺菌作用。
3.丙磺舒可使氨苄西林在腎中清除變緩,使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的血藥濃度升高。
4.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與氯黴素聯用後,在體外對流感桿菌作用影響不一。氯黴素在高濃度(5~10μg/ml)時對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無拮抗現象,在低濃度(1~2μg/ml)時可使氨苄西林的殺菌作用減弱,但對氯黴素的抗菌作用無影響。且兩藥合用於治療細菌性腦膜炎時,遠期後遺症的發生率比兩藥單用時高。
5.林可黴素可抑制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6.別嘌醇可使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皮膚黏膜反應發生率增加,尤其多見於高尿酸血症。
7.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能刺激雌激素代謝或減少其腸肝循環,降低口服避孕藥的藥效。
8.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可減弱傷寒活疫苗的免疫效應,可能的機制是對傷寒沙門菌有抗菌活性。
9.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在含葡萄糖或其他糖類(碳水化合物)溶液中較不穩定,且不能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
專家點評
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為舒巴坦鈉和氯苄西林鈉的複方製劑。克服了因細菌產生β-內醯胺酶而對氨苄西林產生的耐藥性,維持並擴大了氨苄西林的抗菌譜。臨床多用於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的一般感染。也可用於鼻竇炎、中耳炎、腹膜炎、膽囊炎、腦膜炎以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治療淋病有效率為81%,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與β-內醯胺酶類抗生素聯合套用產生協同作用。青黴烷碸/氨苄青黴素對多種G+與G-細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