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研究》是2015年10月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婭、柳建新、鈕鳳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研究
- 作者:孫婭、柳建新、鈕鳳林
- 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頁數:144 頁
- 定價:5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48720850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研究》是2015年10月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婭、柳建新、鈕鳳林。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研究》是2015年10月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婭、柳建新、鈕鳳林。內容簡介《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研究》詳細介紹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的地質構造、地面隆升的動力學...
與理論》《頻率域可控源電磁法三維有限元正演》《 攜帶型近地表頻率域電磁法儀器及其信號檢測》《東 崑崙成礦帶典型礦床電(磁)回響特徵及成礦模式識別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問題》和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學強度與深部結構特徵》共8本 專*,集中反映團隊*新的相關理論與套用研究成果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乾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俯衝碰撞造山的岩石學過程、青藏高原東部隆升的深部結構與地表過程回響、地球早期演化的微區同位素制約等 院重點實驗室:地球與行星物理、頁岩氣與地質工程、礦產資源研究、油氣資源研究、新生代地質與環境 設施資源 館藏資源 據...
2. 中央級科研院所社會公益研究專項:青藏高原活動斷層鑑定、監測、與災害防治平台(2003DIA6N005), 負責人:徐錫偉研究員;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崑崙斷裂和海原斷裂地震空區間震期變形特徵的GPS、INSAR和地質綜合研究(40474037), 負責人:徐錫偉研究員。 論著 第一作者論文 17. Chen, Guihua, Zhongwu Li...
另5項巨大挑戰分別是“中國區域構造塊體的相互作用與地震的關係”、“中國地表應變和應力的分布與地震的關係”、“青藏高原的內部結構、形變和隆升對地震災害的影響”、“地球近地表隨時間的變化與地震的關係”、“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過程與地震的關係”。《2012科學發展報告》稱,中國需要建立和實施的一個強有力地震...
33. 顧延生,李長安.青藏高原東北緣第三紀構造――氣候事件與環境變遷.地質科技情報,2000,19(2):1-4 34. 顧延生,李長安,黃長生,等.蘭州—民和盆地第三紀沉積特徵及環境.中國區域地質,2000,19(4):337-343 國際會議論文 1. Gu Yansheng, Qiu Yang, Wang Zhiyuan. Mid-late Pleistocene palaeovegetation and ...
西部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升,從地質的角度看它隆升的速度還是較快的,但從咱們日常人的壽命的角度講,一個幾毫米或十幾毫米的水平,但從地質角度講已相當快了。在這種情況下,西部的山脈大多是較年輕的,東部的山脈一般都是較老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東部的山脈都比較平緩,但西部的山脈都比較陡峭,且西部的山脈較...
雪峰山構造帶深、淺結構耦合關係與成因機制一直存在爭議,最關鍵的問題是缺少深部結構證據。本項目選擇穿過雪峰山構造帶的Sinoprobe地震深反射剖面,對雪峰山構帶進行系統的深部結構研究。圍繞關鍵地質問題在地表選取典型的構造部位進行精細構造解析,分析其可能的運動學機制。明確雪峰山從東向西、從基底隆升到薄皮隔槽與隔...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河西走廊北山地區屬於乾旱區幼年期山體,區域內氣候差異較小、構造活動相對簡單,是探討構造活動如何影響地貌演化歷史的理想區域。本研究首先通過調查河流階地變形特徵建立了金塔南山地區的褶皺變形幾何學模型,發現金塔南山北緣斷裂為鏟式逆沖斷裂,其相關褶皺作用控制著金塔南山階地面及下伏基岩的變形...
近年來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區域開展了一系列的地震波接收函式、地殼內地震波各向異性和有限頻的層析成像研究,詳細探討了該地區的地殼增厚和地面隆升的動力學問題,尤其是地殼和岩石圈的構造及演化等過程。社會兼職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國際重要期刊審稿專家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CGS)會員 勘探...
《大地電磁貝葉斯反演方法與理論》《頻率域可控源電磁法三維有限元正演》《攜帶型近地表頻率域電磁法儀器及其信號檢測》《東崑崙成礦帶典型礦床電(磁)回響特徵及成礦模式識別》《青藏高原東南緣地面隆升機制的地震學問題》和《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學強度與深部結構特徵》共8本專著,集中反映團隊新的相關理論與套用研究...
系統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幔動力學及高原隆升問題,提出青藏高原物質東流的獨立證據;深入研究了東崑崙斷裂和鮮水河—小江斷裂地震遷移的內在機理;給出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應力變化,圈定餘震危險區,為餘震範圍圈定和災情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主要科研項目 1.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多尺度多參數殼幔流變結構模型研究”...
18.張培震,鄭德文,尹功明,袁道陽,張廣良,李傳友,王志才,2006,有關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擴展與隆升的討論,第四紀研究,26(1):5-13。19.樊祺誠,孫謙,王旭龍,尹功明,龍安明,尹克堅,2006,北部灣潿洲島南灣火山砂岩捕虜體光釋光(OSL)測年結果,地震地質,28(1):139-141。20.Furong Qiu, ...
1. 葛肖虹、任收麥、馬立祥、吳光大、劉永江等,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環境效應,地學前緣,2006,13(6):118-130 2. 葛肖虹、任收麥、劉永江、袁四化,中國大型走滑斷裂的復位研究與油氣資源戰略選區預測,地質通報,2006,25(9-10):1022-1027 3. 任收麥、葛肖虹、楊振宇、林源賢、胡勇等,36Cl 斷代法...
在一億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雖然龍門山主體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龍門山斷裂帶...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青藏高原研究專家王二七對汶川地區地質構造比較熟悉,5月上旬剛去過汶川地區。他分析說,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在一億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
2.2016-2019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青藏高原東緣極高山地(貢嘎山和四姑娘山)第四紀冰川年代學與冰期環境重建研究, 批准號: 41571060,主持.3.2014-2016,年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祁連山第四紀冰川作用與氣候、構造隆升耦合機制及過程研究, 批准號: NCET-13-0263,主持.4.2012-2015年, ...
2008.10 -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1999.7 - 至今,中國地震局地質所;1991.7 - 1996.8,貴州省地礦局地質研究所。研究方向 現致力於構造地貌年代學(宇宙成因核素測年)及活動構造研究。承擔課題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阿爾金斷裂帶東段構造抬升與青藏高原北緣擴展(41472203,...
2. 青藏高原植物物種形成、分化及譜系生物地理學研究 為探討青藏高原地區生物區系的起源、物種快速分化的機制、高原檯面上生物種群的建立過程及其與高原隆升和晚新生代氣候變化的關係,做了如下研究:(1)基於父系遺傳的葉綠體基因和母系遺傳的線粒體基因序列綜合分析,證實了青藏高原重要森林樹種高山松為雲南松和油松的...
7.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其它涇河中下游全新世晚期2000年以來的洪水變化研究(第48批)。8.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青藏高原東北部尖扎盆地中新世沉積的環境磁學記錄及環境意義。9.中央高校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 青藏高原東北部晚中新世構造隆升-氣候環境事件:來自青海尖扎盆地的記錄。10.延長油田股份有限...
柴達木、青海湖、共和、貴德、西寧等一些規模較大的斷陷盆地,夾持於阿爾金山——祁連山山脈與崑崙山山脈之間,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的補償性沉降帶。位於各山脈之間的一些山間谷地(河谷——山間盆地),多沿各山脈內較大的斷陷帶分布,它們明顯受構造山地分布骨架所控制,...
——北方新區新層系油氣資源形成理論與調查評價技術。開展北方新區新層系原型盆地恢復和演化研究,分析後期構造演化及重大地質事件對油氣成藏的影響。攻關火山岩覆蓋區二維地震採集技術,探索北方新區火山岩覆蓋區下“非震+地震”綜合物探方法組合。——青藏高原油氣成藏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開展高原隆升背景下油氣成藏...
在這個亞帶中,植物稀少,種類單一,為天山雪蓮生長地段,其他以蘚類地衣為主。此外,在高山凍原地面上還出現一些短命耐寒草類。高山帶占優勢的植被類型是青藏高原型的山蒿草草甸以及碎屑石質坡上的高山坐墊植物。高山冰雪礫漠帶的上部為無植物生長的裸露岩石和冰川、永久積雪亞帶,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900—4000米之間,...
發生於板塊的碰撞邊界。在會聚碰撞過程中,原大陸邊緣和洋底沉積物遭受緊密褶皺和逆沖推覆,一系列地殼楔沿近水平的層間滑脫面拆離開來,相互沖掩疊覆,導致地殼壓縮增厚,地面大幅度抬升,形成宏偉的褶皺山系,喜馬拉雅山是始新世以來板塊碰撞造山的典型實例。碰撞型造山帶由陸陸碰撞或陸—弧碰撞而形成。大陸對接...
9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青藏高原隆升與形變的動力學數值模擬(編號:2003033238).10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成員青藏高原岩石圈速度各向異性圖像及其動力學意義(No.49825108).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核心成員青藏高原東崑崙造山帶的地震學研究(No.40234044).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要成員大陸演化過程...
安芷生重建了最近兩萬年以來中國環境變化圖景,並對古季風變遷機制進行了系統討論;提出了末次冰期和間冰期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和突發事件的證據和規律,開展了南北半球古氣候對比的研究,並獲國際承認。論述了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季風演化的關係。項目承擔&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6年,安芷生先後主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
姚檀棟,1954年7月出生於甘肅通渭,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學家,中國冰芯研究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名譽所長。1978年姚檀棟從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本科畢業;1982年蘭州大學地理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博士學位。1987年開始先後進入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