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海水龍紋大罐

青花釉里紅海水龍紋大罐

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里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所以青花釉里紅即包含了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而此件青花釉里紅海水龍紋大罐:釉層凝厚,釉面青亮,極為滋潤、造型厚重典雅,氣勢宏大。是一件值得廣大收藏界的朋友投資收藏的民間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花釉里紅海水龍紋大罐
  • 年代:明代時期
  • 類別:瓷器
  • 展示地點:珠海九洲國際
起源,收藏價值,興起時期,工藝成就,明代青花特點,

起源

據《宋史》記載,我國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紅)的生產,但未見有宋代釉里紅產品出土或傳世,就連元代的釉里紅也十分罕見。青花瓷起源於唐代,釉里紅瓷起源於元代,兩者組合為青花釉里紅瓷是元代:根據已發現的文物資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紅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紅器有明確紀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紅器起源的物證。

收藏價值

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採用模印貼花的複雜工藝,造型厚重典雅,氣勢宏大;裝飾技法多樣,紋樣繁縟精美,色彩藍艷含蓄,彩裝飾和胎裝飾技法得到完美的結合,青花和釉里紅集於一器,白地藍花與藍地白花相映成趣;罐腹部開光紋飾採用貼花技法,使器物的平面裝飾又增添了幾分鏤雕藝術的立體效果,這種集多種裝飾手法於一器的工藝特徵,在珍貴的元代青花瓷中也極為少見,當為國之瑰寶。
青花的呈色劑是氧化鈷,呈色穩定;釉里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銅,極易揮發,因此對窯室的燒成氣溫要求十分嚴格。由於青花和釉里紅是性質不同、燒成條件不同的兩種釉下彩,要使青花和釉里紅都呈色鮮艷,燒制工藝難度很大。元代瓷器是中國陶瓷發展當中的重大轉折點,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但因元代青花瓷器燒制時間短等原因使其存世量較少,元代青花釉里紅作品更是少,存世也就更為罕見。

興起時期

青花瓷出現於唐代,釉里紅則是元代的新品種。以氧化鈷和氧化銅在白色瓷坯上繪彩,施高溫釉後在窯爐中以約1200℃的還原焰燒造而成,表面呈現藍、白、紅相間的花紋的瓷器,就是青花釉里紅瓷器。這一新的釉下彩品種的出現,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工藝成就

把青花與釉里紅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為一個新的藝術精品,這是元代景德鎮陶瓷藝人的一項創造性成就。釉里紅顏料只有塗布達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紅色,而且一旦呈色,顏色都比較濃,因此它不能產生顏色深淺的層次變化。青花的呈色,類似於水墨畫,隨著顏料塗布厚度的變化,可以產生由淡到濃的各種顏色效果。因此,青花彌補了釉里紅呈色層次變化的不足,而釉里紅則豐富了青花瓷的色彩。從燒成技術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紅和青花顏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燒成制度下進行。要將兩種顏料在統一的燒成制度下燒成,必須尋找在同一制度下燒成的釉里紅配方和青花配方。即使在現代的九十年代,用柴窯燒制青花釉里紅瓷,仍然需要熟練的燒窯師傅才能掌握窯爐氣氛,且不能大量生產。而用現代測試手段,用煤氣燒制青花釉里紅瓷,也是在九十年代經過專家科研課題組才完成的項目,且只能小批量生產。

明代青花特點

  1.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2. 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鏽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鏽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