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麻離青(蘇泥勃青)

蘇麻離青

蘇泥勃青一般指本詞條

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簡稱“蘇料”。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麻離青
  • 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
  • 簡稱:蘇料
  • 名稱的來源: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
概況簡介,來源之地,鑑定識別,國產色料,

概況簡介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從伊拉克薩馬拉地區帶回一批“蘇麻離青”料。明萬曆十九年(1591)《事物紺珠》“永樂宣德窯”條記載:“二窯皆內府燒造,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蘇麻離青屬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因為蘇麻離青含鐵高而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四氧化三鐵結晶斑,即“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代景德鎮與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繪製花卉枝葉,明成化以後,漸被回青等代替。

來源之地

“蘇麻離青”來自伊拉克
中國早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下青料通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主要呈色劑——鈷藍料是從哪裡來的?百年來,中國陶瓷專家一直在孜孜不懈地尋找答案。
氧化鈷CoO,成色為深藍,它是最穩定的一種呈色劑。不管是重複燒,還是在任何的釉料下,它都呈現穩定的藍色。0.25%的氧化鈷在釉中呈現出艷麗的藍色,1%的氧化鈷在釉中呈現出非常深的藍色,氧化鈷稍高於1%時,則會呈現藍黑或黑色。
伊拉克的奧曼和黑加北部有著豐富的鈷礦,鈷礦在當地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時代(758——1258年)已經很廣泛。
薩馬拉在公元9世紀也就是中國唐代與波斯灣地區貿易最繁榮的時期,是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它位於底格里斯河東岸距巴格達以北125公里。在836~892年間曾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它也是古代波斯灣一個重要的大城市,它的制陶業的發展直接得到國王的資助與支持。
通過對文獻研究和考察得知,阿巴西時代的哈利發們在得到來自中國如玉般美妙的瓷器時,由於這些瓷器珍貴而又易碎,必須經過一年半的遠航才能從中國帶回,這促使哈利發要興建自己的窯廠來燒造仿製中國瓷器。薩馬拉出土的瓷片證明這裡首先燒造的陶器完全是仿製中國的邢窯白瓷,由於缺乏重要的瓷土——高嶺土,又使仿製的陶瓷不能從本質上成為高溫瓷器。崇尚藍色的伊斯蘭人民由於其特別的審美取向,成功地使用氧化鈷作為釉下顏料,燒製成功青花陶器,這在陶瓷裝飾上是一個貢獻。
當時商人也一定會構想並嘗試帶上鈷料和適宜伊斯蘭欣賞需求的式樣到中國訂燒瓷器,而這些鈷料便是從薩馬拉取得。薩馬拉在古代的發音一直是Samarra,古希臘文寫為Souma,拉丁文寫為Sumere,敘利亞文是Sumra。中國早期青花使用的進口料為蘇麻離青、蘇渤泥青,這發音與薩馬拉(Samarra)及當時普遍使用的敘利亞“Sumra”這個地名發音相同。薩馬拉富有鈷礦,又是大量生產釉下青花陶瓷的制瓷中心,同時又距中國唐宋以來,特別是元明青花瓷貿易的最終目的地和集散地巴格達十分接近。
明萬曆十七年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官窯,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萬曆十九年高濂《遵生余箋》亦有“宣窯之青乃蘇渤泥青”的記載,隨後的數百年,關於蘇麻離青屢有著錄,這也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一個巧合或推測。
具體是什麼時間鈷藍料被商人帶到中國不得而知,但從元代以及明洪武、永樂、宣德等中國早期青花瓷特殊的發色,並結合文獻及現代化學分析,可以明證蘇麻離青即是來自伊拉克薩馬拉(Samarra)的鈷藍料。
從考察土耳其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藏中國元代青花瓷濃烈的波斯細密畫風格和其優秀的質量,以及中國境內博物館所藏大部分元代青花瓷質量多不可與之比擬,也可證實當時景德鎮是用來料按訂單加工,並精選上乘品質的器物用於出口。來自薩馬拉的青花原料,也被以產地名稱叫做蘇麻離、蘇渤泥。直至幾個世紀後的今天,人們仍把它作為早期青花瓷進口青料的特稱。

鑑定識別

鑑定或識別景德鎮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認識至關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進口的蘇麻離青為青料,並形成其獨有的風格。認識蘇麻離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徵,無疑對於上述歷史時期青花瓷器的鑑識大有裨益。
景德鎮歷史上使用蘇麻離青主要有三個時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時期,三是明永樂、宣德時期。由於燒制工藝不同以及火候、還原氣氛不同諸原因,蘇麻離青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呈色情況有明顯區別。這當中,尤以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呈色特徵,有三種典型情況。
第一種為呈色靛藍,絢麗濃艷,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煙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另一種發色藍中泛紫,甚至呈明顯的紫羅蘭色,發色淺淡,淺淡處呈星狀點滴暈散;濃聚處結晶斑連點成片,呈黑青色,濃淡反差極其明顯,暈散十分嚴重。
第二種典型情況是有暈散。暈散是指液體落在紙上向四外散開或滲透的情狀,也即俗語所說的“洇”,如紙洇的厲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繪製也出現相同的情況,故有是說。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一個基本特徵,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暈散情況尤為明顯。蘇麻離青出現暈散的機理機制,尚不清楚,但與釉層有一定的關係。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瑩潤。據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介紹,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較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鏡觀察,其氣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間距不一的星狀。的確,從所觀察的實物標本來看,這種呈星狀氣泡的情況是比較多見,而且,越是暈散嚴重,呈星狀氣泡的情況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魚子紋狀氣泡分布均勻的情況也屬常見,一般來說,釉面呈魚子紋狀氣泡的暈散情況較輕。在30至50倍放大鏡下觀察結晶斑,也有兩種情況:呈濃黑色的結晶斑,多呈錫鉑狀,也可以說是“錫光”;呈褐色的結晶斑,則呈深色的“鐵鏽黃”。
蘇麻離青的第三種情況也為典型色,以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最具代表性。其主要發色特徵是:發色藍艷,晶瑩亮麗,仿佛鑲嵌於釉下的藍寶石,熠熠閃光,並呈現出明顯的紫羅蘭色;凝聚處有明顯的濃黑色結晶斑塊或斑點,暈散情況嚴重。這種呈色令人寶愛,所以,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一書就是以這件三足爐的繪圖作書影,即封面書題字下的圖案影襯。
暈散與結晶斑,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明顯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銹斑,原因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造成暈散和結晶斑的原因。暈散和結晶斑,本來就是一種缺陷。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鎮御器廠明永樂、宣德曾出土大量實物標本,其中因暈散過重或呈色過於深重,常常是被廢棄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說明了這一點。
之所以稱其為典型色,是因為蘇麻離青的上述三種呈色,仍為現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為業內人士稱為“開門”。
蘇麻離青的第四種情況,為呈色靛藍濃艷,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藍中微泛紫或紫色較明顯;結晶斑少見,且多呈褐色,不見濃黑色者;濃淡色階明顯,有明顯晶瑩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濁狀,但仍顯晶瑩。這種呈色,以故宮所藏並於現在展出的永樂獅球款及花心款兩件壓手杯最具代表性。學界多認為這是永樂也包括宣德在內的“細路活兒”。頗有道理。明谷應泰《博物要覽》載:“永樂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說明這種呈色正是時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燒成。景德鎮仿永樂、宣德青花多以此為藍本,但其與真品相比,相差實在是太遠,沒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論。
蘇麻離青的第五種情況,以故宮藏宣德款青花纏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徵是:色澤淡雅,藍中泛紫,或呈淺天藍色,不含紫色;暈散情況較輕或不甚明顯;不見結晶斑。因此,有專家認為這是以國產料繪製。但是,這一說法不知有何憑據。
從文獻來看,明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當然主要是指官窯的情況,所用青料都是蘇麻離青。明王士懋《窺天外乘》載:“永樂、宣德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鬃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是有關蘇麻離青最早的文獻。明陳繼儒《妮古錄》載:“宣廟窯器,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勃泥青。”明高濂《燕閒清賞箋》載:“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廣志繹》載:“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清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唐秉鈞《文房肆考》等文獻,都有相同的記載。宣德朝如此,永樂朝也不會例外。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皆以蘇麻離青為青料,文獻與實際完全相符。
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有粗糲、細勻之分,著色方法有濃淡之分,青料細勻顆粒少見,則無結晶斑現象,而著色淺淡,則失去濃艷的特徵,此實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筆醮鈷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筆醮鈷料,這樣從起筆到收筆出現了深淺濃淡不一的明顯特徵,這一特徵的成因屬用筆方法所致。我們說蘇麻離青有明顯的色階,則非指這一情況。色階,是指色的質地,也是料質本身的顯現。蘇麻離青無論是呈色深重還是淺淡,其色質總是具有深淺不一的特徵,這可以說是蘇麻離青的本質特徵。我們以揚州博物館所藏元代藍地白龍紋梅瓶為例,其釉層極其肥厚,發色藍艷深重,但其總是影影綽綽透出泛白的胎色,即為顯例。
宣德款青花纏枝大梅瓶雖呈色淺淡,也無結晶斑,但有明顯的色階,其色質與色地都呈現出蘇麻離青的主要特徵,應屬用進口料繪製。宣德款海水龍紋青花高足碗並非是以國產料與進口料相結合,如仔細觀察就不難看出,海水與龍紋實為同一色,只是深淺濃淡大不相同。這是使用“分水法”的結果。分水法又稱渾水法,這一著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宮所藏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實物來看,那種論永宣青花則必談結晶及下凹不平狀的看法,應該得到糾正。
蘇麻離青的呈色情況比較複雜,如一一細觀永宣時期的實物,便會發現其中的差異。另一方面來看,儘管蘇麻離青的呈色情況複雜,而將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之感。因此上述情況,也只是概括性的認識,約略其大概,通過排比分析,力圖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陶瓷鑑定,是以考古學的標型學為基礎,而標型實際上就是可靠的科學的物征,如果離開這一基礎,則難免會全盤皆錯。

國產色料

蘇麻離青含有高鐵低錳,與國產含錳量多的青料有明顯區別。
陂塘青:一稱“平等青”。明中期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產於今江西樂平。陂塘青呈色淡雅,與明代前期蘇麻離青料濃艷者迥然不同。《江西省大志》有“舊陂塘青產於本府樂平一方,嘉靖中樂平格殺遂塞”的記載,知陂塘青使用時間約在成化到嘉靖中期。
作品作品
石子青:亦稱“石青”。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原料。產於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窯青花瓷器多用此料描繪紋飾。《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廢”記載,可知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
回青:明代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原料。回青一名始見於《江西省大志》,有“陶用回青本外國貢也”記載。萬曆《明會典》“土魯番”條也有“嘉靖三十三年進貢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兩”記載。景德鎮瓷器使用回青料,就傳世品觀察,當始於明嘉靖(1522—1566)間,隆慶、萬曆(1567—1619)時繼續使用。此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離青、陂塘青色調不同。
無名子:也稱“畫燒青”。明中期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種色料。產於瑞州(今江西上高)。明正德《瑞州府志》“物產”條有“無名子出天則岡,景德鎮用此繪畫瓷器”記載。另“山川”條也說:“上高縣天則岡尚有……,其地產無名子,皆在縣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