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芥醬
- 外文名:Green mustard
- 原料:辣根
- 形態:牙膏似糊醬糊醬
- 成分:異硫氫酸烯丙酯及苯乙酯、苯丙脂
香辛料植物簡介,肉豆蔻科,樟科,八角科,胡椒科,十字花科,豆科,桃金孃科,芸香科,辣根(Horseradish),
香辛料植物簡介
世界香辛料常用的有50~60種,均為栽培的,所以香辛料植物(spiceplants)也可稱為香辛料作物(spicecrops)。就原產地而言,主要集中於印度——我國——東南亞的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地中海地區至西亞和熱帶美洲,非洲則較少。全世界和我國的香辛料植物總數未見報導,但東南亞的香辛料植物資源有重要種類61,次要種類65,可利用種類150。大多數香辛料可提取精油,則其原植物可看成精油植物;但許多精油植物並不用做香辛料。
肉豆蔻科
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原產印尼馬魯古群島,主產於印尼、美洲格瑞那達、印度等,我國少量生產。常綠中喬木,無野生型。其核果的內果皮脆殼狀,成熟時裂成兩瓣,露出一枚圓形種子,外有撕裂狀紅色假種皮。利用部分為種子(常去殼,商品稱肉豆蔻或蔻籽nutmeg)及假種皮(商品稱寇衣、肉衣,mace)。其種子中含有油細胞的外胚乳錯入到無油細胞的內胚乳中,使整個胚乳呈咀爛狀。蔻籽香氣濃、略甜苦味,蔻衣香氣稍強也稍苦。二者分別含精油(6.5%~16%)/(7%~14%)。蔻籽主含檜烯(15%~50%)、α-蒎烯(10%~22%)、β-蒎烯(75%~8%)、檸檬烯(2.7%~4.1%)、黃樟油素(0.1%~3.2%)、1.8-桉葉油素(1.5%~3.5%)、月桂烯(0.7%~3%)、肉豆蔻醚(0.5%~13.5%)、松油烯-4-醇(0%~11%);寇衣成分類似。
樟科
(1)肉桂類:樟屬(Cinnamomum)有多種樹木供剝皮生產香辛料,主要有(中國)肉桂(C.cassia),原產中國廣西;錫蘭肉桂(C.verum),原產斯里蘭卡、印度西南地區,世界熱帶地區廣為栽培。其它種的產品還有葉油、桂皮油。油細胞分布於次生韌皮薄壁組織和射線中。中國肉桂含精油0.9%~4%,主含有微甜辣又香的肉桂醛(65%~95%)及乙酸桂酯、桂酸、香豆素、苯甲酸等。錫蘭肉桂含桂醛(65%~75%)、丁香酚(5%~10%)、乙酸桂酯、芳樟醇等。
(2)月桂(Laurusnobilis),原/主產地中海地區,葉為當地必備香辛料,我國有栽培。常綠小喬木,葉味清香略有樟腦味,含精油0.8%~3%。主含1.8-桉葉油素(35%)、α-蒎烯(12%)、α-乙酸松油酯(10%)、芳樟醇(11%)及β-蒎烯、甲基丁香酚、α-松油醇等。
八角科
八角(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我國特產。常綠喬木。通常由8個蓇葖果形成八角狀聚合果,油細胞呈散於中果皮。乾品含精油5%,主成分有微甜的大茴香腦(80%~95%)及茴香醛、茴香酮、茴香酸。烹調學常稱大料。
胡椒科
胡椒(Pipernigrum),原產印度西高止山脈,主產於印度、東南亞、巴西,我國已批量生產。常綠藤本植物。世界貿易頭位香辛料。其未熟綠果乾品即黑胡椒,紅色近完熟去肉的果核乾果即白鬍椒。其胚小未分化,內胚乳不發達,但有豐富外胚乳。油細胞分布於中果皮和外胚乳中。辛辣物質屬植物鹼,近20種,最主要為胡椒鹼(95%~98%),在中果皮中還含異胡椒醯胺(白鬍椒無)。果由綠變紅時,精油含量下降而胡椒鹼增多,因此黑胡椒較香(含精油0.6%~2.6%),白鬍椒稍辣(含胡椒鹼4%~10%)。黑胡椒粉因含果肉纖維不如白鬍椒粉細。香味成分100餘種,最主要為β-石竹烯(27.8%)及檜烯、α-和β-蒎烯、檸檬烯、8-3-蒈烯、1.8-桉葉油素、葎草烯等。
十字花科
(1)芥辣類,包括芥菜(Brassicajuncea,非洲起源,我國為次生中心,為蕓薹(B.campestris)與黑芥(B.nigra)的雙二倍體天然雜種,及其變種籽芥(var.gracilis),黑芥和白芥(Sinapisalba)的種子——“芥籽”用作香辛料。其胚中含常呈分枝狀的分泌細胞——芥子酶細胞,與種子中的黑芥子苷(白芥為白芥子甙)原是分開的,當研粉加水調成芥辣醬時,才酶解產生辛辣的揮髮油——異硫氫酸酯類,在芥菜及黑芥最主要(95%~99%)為烯丙酯,白芥為對羥基苄脂。異硫氫酸酯類遇熱會分解成較不辣的異硫氫酸。芥子粉調醬還可用醋(辣味較適中且較穩定)、牛奶(中等香辣)、酒(辣度提高);芥籽經油炸或爆炒則變成具水果的微甜香味。
(2)山萮菜(山葵,Eutremajaponica,常見異名Wasabiajaponica),原產日本,需冷涼氣候,由其根製成的糊醬——日本芥辣醬是吃生魚片必備調料,其芳香/辛辣物質形成機制似芥籽,主成分為異硫氫酸烯丙酯及正丁酯。
(3)辣根(Armoraciarusticana),原產歐洲辛香蔬菜,現其根亦製成牙膏似糊醬(青芥醬),作日本芥醬代用品,其成分為異硫氫酸烯丙酯及苯乙酯、苯丙脂。我國前者有引種,後者有生產。
豆科
葫蘆巴(Trigonellafoenum-graecum)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有生產。一年生草本。種子作香辛料,除含脂肪油外,含精油>0.02%及多種植物鹼,味略苦有良好焦糖風味,風味成分為3-羥基-4,5-二甲基-呋喃-2-酮。
桃金孃科
本科油腔主要為裂生式的。
(1)丁香(Syzygiumaromaticum,有眾多異名,如Eugeniacaryophyllatus),又稱子/公丁香,以別於木犀科的丁香Syringa。原產印尼馬魯古群島,主產地為印尼(但少出口,主用於含量達30%~40%的丁香香菸)及桑給巴爾(主要出口)。常綠中喬木。乾燥花芽作香辛料,油腔分布於萼筒基本組織中。花芽含精油15%~17%,主成分為有辣味的丁香酚(70%~90%)、丁香酚乙酸酯(10%~15%)和β-石竹烯(5%~12%)。有其特有香味,與肉豆蔻、全香均為著名香辛料。其芽油(cloveoil)為生物製片時最佳透明劑。
(2)全香(眾香、多香,Pimentadioica),原產和主產為西印度群島。常綠喬木。利用其乾燥綠果(直徑4~6mm),具有錫蘭肉桂、肉豆蔻、丁香混合香味而得名(allspice),以丁香味較突出。分布於中果皮的油腔在曬乾時突出果面。含精油4%~4.5%,主含丁香酚(65%~90%)、甲基丁香酚(10%)、β-石竹烯(4%)、松油烯-4-醇(4%~5%)、1.8-桉葉油素、α-水芹烯、葎草烯等。
芸香科
花椒屬(Zanthoxylum)有多種類做香辛料,最主要為栽培型花椒(Z.bungeanumvar.bungeanum),原產我國,古老調料。落葉小喬木。利用其乾燥蓇葖果(已裂不含種子的較佳),中果皮的溶生式油腔在乾品上凸出。含精油4%~7%,其成分因產地不同差異很大,著名的四川漢源產的芳樟醇(53.34%)、樅油烯(12%)、檸檬烯(11.9%)。麻辣成分為山椒腦。
辣根(Horseradish)
主要成分:黑芥子硫苷酸鉀、異硫氰酸丙烯酯、二丙烯硫醚、異硫氰酸苯丙酯、異硫氰酸苯乙酯等辛辣成分。
存在:十字花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辣根的肉質根及地下莖。肉質根外皮較厚,黃白色,肉白色,圓柱形,長可達60cm,,直徑約5cm。原產歐洲南部,我國上海等地亦有栽培。
性狀:切碎遇空氣後因酶的作用而產生強烈催淚性辛辣香氣,氣味與芥子油相似,完整不破者無氣味。
用途:用作香辛料,多用於魚類和肉類罐頭。乾粉品則多用於魚、蝦、牡礪、牛肉等調味,亦用於醃漬和制調味料辣根醬、青芥醬等。用量按正常生產需要而定。
註:粉劑應現調現用。不能放置過久、以免風味散逸。
毒性:天然食品,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