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現有總人口3.2萬人,其中直管黨員102名。其社區黨建工作的突出業績,受到中組部、省委、市委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好評,榮獲“全省五好村黨組織”、“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示範區”、“全市黨的基層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先進單位”等數十項殊榮。
基本介紹
青磚湖社區,歷史古蹟,經濟產值,黨員陣地,好陣地打造優環境,好活動打造新風尚,好制度打造好形象,悠久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青磚湖社區
歷史古蹟
2011年,在該社區內發現了黃州古宋城銘文城磚,據專家考證,蘇軾在黃州的東坡、定惠院、臨皋亭、承天寺等遺址均在其社區內。
經濟產值
青磚湖社區已年上交國家稅收650萬元,居民人均年收入近萬元的水平,分別是30年前的500倍、600倍和30倍,迄今為止,社區集體淨資產已達5000萬元,可謂提升和超越了青磚湖人的夢想。先後實施四次擴規改造的社區商貿企業七一商場,在以商場黨總支書記、商場總經理、全國勞模倪敬東為代表的創業者手中,由一個村辦企業的“小不點”,成長為黃岡商界的驕子,躋身全國鄉鎮企業商貿百強第23位。在《黨員目標責任明白卡》活動推動和凝聚起來的流動黨員帶動下,青磚湖建材一條街的個體經營者每年為國家貢獻稅收200多萬元……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青磚湖才能榮膺“全市村級經濟達標一類村”、“全區經濟實力最強村”,持續20多年位居全區“十強”,持續10多年位居全市“十強”。
黨員陣地
好陣地打造優環境
投入80萬元重新改擴裝修的社區綜合樓,突出黨員活動場所與社區服務功能建設,突出人本主題,上為政府分憂,下為民眾解難,共為700多人次的困難人群解決近千個生活難題,為210個困難家庭申辦落實了低保待遇,為110多位“4050”人員組織培訓,實現了就業再就業。
好活動打造新風尚
以“三聯三促”和“雙建雙帶”為特色,“十崗”為載體的主題實踐活動、“三會一課”活動、民主評議黨員活動多彩多姿、卓有成效。社區黨委舉辦的“每崗一星”評選活動,掛名上榜的既有黨委書記,也有普通黨員。社區首創組織的“大家樂”文藝晚會,現已成為一塊響亮的品牌,在全市廣為推行。非法傳銷、黃賭毒在青磚湖毫無立足之地,摘取了“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範社區”、持續三屆(9年)“全省文明社區”等一系列桂冠。
好制度打造好形象
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重在建立科學、長效、剛性的機制。目標年年訂,越訂越前進;制度年年改,越改越實在。社務公開制度和黨員廉潔自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青磚湖社區落實得最為到位。在青磚湖,儘管可見有驚人的發展績效,卻不見有高額的報賬開銷。一支筆大家管,一本賬大家看。數字顯示:青磚湖社區近三年社會總產值累計為8.3億元,利稅總額達3000萬元,而招待費用卻不到15萬元。
在青磚湖,關注民生,落實保障,既有雄厚的經濟後盾,也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因此不愁保障投入的落實。早在2004年,青磚湖社區世住居民就享受了三項雙重保障,即:基本醫療保險加商業人壽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加生活福利補貼;終生壽寢保險加喪葬後事補貼,這不僅讓本社區居民自豪自尊無憂無慮,也讓本社區以外的居民感嘆之餘羨慕不已。
青磚湖黨委將在“五個基本”的堅實基礎上全面推進“七一領先戰略”,抓基本,建新村,興和諧,惠民生,再發展,奏強音,為黃岡市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為黃州區當好沿江開放開發的排頭兵,為赤壁街道辦事處爭創全市第一鄉鎮辦再立新功!
悠久歷史
黃岡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舊古器時代,本區域即有人類居住。
古代
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後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本地先分屬南郡和九江郡,後屬衡山郡。楚漢之際,楚項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國,國都邾城(今黃州禹王城)。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復為衡山郡,屬淮南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縣置江夏郡,駐西陵(今新洲縣城附近),本域黃州、蘄春等地屬江夏郡,黃梅、武穴等地屬廬江郡。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蘄春侯國,傳三世,復為蘄春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駐地蘄春,轄今蘄春、黃梅、黃州等地。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銷蘄春郡,轄地劃入武昌郡,第二年,尋陽(今黃梅)縣劃屬廬江郡,西陵、邾縣、蘄春縣改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晉惠帝恢復司馬西陽王爵位,先後將西陵、邾、蘄春等縣劃屬西陽國(都址系今河南光山)。
晉朝永嘉年間發生內亂,北方中原人渡淮南移。鹹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陽國司馬獲罪被誅,西陽國改置為西陽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轄西陽、邾、西陵、蘄春等縣。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縣僑置豫州,五年,豫州僑遷蕪湖,西陽郡沿屬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在九江王英布舊城置南新蔡郡(今黃梅西南),轄蘄陽(即蘄春更名)及僑置4縣,屬南豫州,本區域始為兩郡並治。南北朝時武裝割據,域內建置更迭頻繁。南朝宋分西陽郡置建寧左郡(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陽郡劃屬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屬江州。南朝齊時,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齊安郡,駐齊安(麻城西南),置安蠻左郡,駐木蘭(今紅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齊昌郡,駐齊昌(今蘄春)。南朝梁時,西陽郡仍屬郢州,並分西陽縣置信安縣。又在蒙蘢城(今麻城東北)置定州,在大活關(今大悟東)置湘州,在鹿城關(今紅安)置北江州。北朝占領江北時沿襲南朝舊制,北齊天保年間,曾在域內置巴州(今黃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羅州(今蘄春地)等,北周廢巴州置弋州,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今武穴市),並將置於黃城鎮(今黃陂東)的南司州改名為黃州。
隋朝統一全國,撤銷原置州郡,實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移置黃州于衡州,分設黃州、蘄州總管府,本域分屬兩府。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兩府為兩州,將永興改為新蔡縣,永寧併入齊昌縣,兩陽併入南安縣,在義城置羅田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為黃岡、齊昌為蘄春、新蔡為黃梅、梁安為木蘭、信安為麻城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將兩州改為兩郡,黃州改為永安郡,治所移駐黃岡(今新洲屬地),轄黃岡、黃陂、木蘭、麻城4縣;蘄州改為蘄春郡、治所駐蘄春,轄蘄春、浠水、蘄水、黃梅、羅田5縣。本區域仍為兩郡並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為黃州,且置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轄黃岡、堡城(由黃岡分置)、陽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蘄春郡為蘄州,轄蘄春(含蘄水)、蘭溪(由浠水更名,含羅田)、永寧(由蘄春分置)縣。並在麻城置亭州;在黃陂復置南司州;在黃梅置晉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銷南晉州、亭州、南司州、屬地分屬黃州、蘄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都督府,天寶元年(公元724年)改黃州為齊安郡,蘄州為蘄春郡,兩郡並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兩郡為兩州,均屬淮南道。時黃州仍駐黃岡,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駐蘄春,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兩州並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黃州治所遷今駐地長江邊。五代時,黃蘄二州先後屬楊吳、南唐和後周,其州縣隸屬仍沿襲南朝舊制。
宋朝仍為黃州、蘄州並治,先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屬淮南西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蘄水縣置羅田縣,後廢。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蘄州治所遷至今蘄州、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蘄水縣置英山縣。黃州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後歷經元、明、清代,黃、蘄二州治所駐地不變。
元代改兩州為兩路,各設總管府,兩路並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復置羅田縣;十五年(公元1278年)英山劃屬安徽六安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黃州設黃蘄州宣慰司,轄黃州、蘄州、光州3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92年)均改屬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屬河南江北行省。黃州路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路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羅田5縣。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黃州路、蘄州路為黃州府、蘄州府,兩府並治,同屬湖廣行省,並在黃州修築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蘄州府為州,撤銷蘄春縣,政歸蘄州直理,蘄州仍轄其他各縣,與黃州府同屬湖廣布政司,不久改屬河南。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蘄州僅代轄廣濟、黃梅兩縣,屬黃州府管轄,自此以後蘄州與黃州合二與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黃州府仍劃屬湖廣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黃安縣。到此,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黃安、蘄水、羅田、廣濟、黃梅8縣和蘄州。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蘄州不再轄縣,黃州府屬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黃陂縣劃屬漢陽府,黃州府轄黃岡、黃安、麻城、羅田、蘄水、廣濟、黃梅7縣和蘄州(此即所謂“黃州八屬”)。
近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黃州府,改蘄州為蘄春縣。各縣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又改名為鄂東道、江漢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道,各縣直屬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域劃為省三、四行政督察區,各設專署,為湖北省政府輔助機關。三專署駐蘄州,轄蘄春、廣濟、黃梅、蘄水、羅田從安徽劃入的英山縣;四專署駐黃安,轄黃安、黃岡、麻城和劃入的黃陂縣,又於第二年初分置禮山縣,亦屬四專署管轄。二十二年(公元1935年)六月,改蘄水縣為浠水縣。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區在蘄州合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第二年元月治所遷黃州。抗日戰爭時期,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區署在黃岡縣北部的黃土嶺改組為鄂東行署,代行省政府職權,並先後增轄孝感縣和第三行政區。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戰勝利,鄂東行署遷回黃州,恢復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本域1922年開始建立黨組織,1927年黃麻暴動,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1931年,紅四方面軍攻克黃安,改黃安縣為紅安縣。相繼成立紅安、麻城、黃岡、蘄春、廣濟、黃梅等縣蘇維埃政府。抗戰時期,1941年成立黃岡(中心)縣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邊區行政公署。1943年成立長江行政專員公署。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專署,各縣也先後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專署轄黃岡、新洲、麻西、麻東、浠水、羅田等縣,五專署轄蘄南、蘄北、廣濟、黃梅、英山等縣。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縣相繼解放。5月初,第四、五專署在浠水合併為黃岡行政區專員公署,6月更名為黃岡區行政公署,7月遷黃州。轄黃岡、麻城(麻東、麻西合併)、羅田、英山、浠水、蘄春(蘄南、蘄北合併)、廣濟、黃梅8縣。黃岡縣治所駐團風。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5月,黃岡區行政公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所機構。6月,分黃岡縣置新洲縣。1952年6月,大治、陽新、鄂城、黃安4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8月,分置兵堡縣,9月更名為勝利縣,黃安縣復名為紅安縣。1955年5月,專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8月,撤銷勝利縣,10月,黃岡縣駐地由團風遷黃州。1959年元月,大冶劃屬黃石市,1965年9月,鄂城、陽新兩縣劃屬鹹寧專區。“文化大革命”期間,以黃岡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作為專區領導機關。1968年元月,成立黃岡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1月撤銷,設黃岡地區行政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1979年12月,鄂城縣劃歸黃岡地區,並建置鄂城市,亦駐鄂城。1983年10月,劃鄂城縣、市及黃岡縣的黃州鎮,建地區級鄂州市,直屬省政府管轄,同時,劃新洲縣屬武漢市。1986年7月撤銷麻城縣,設麻城市。1987年5月,撤銷鄂州市黃州區,恢復為黃州鎮,復歸黃岡縣。12月,撤銷廣濟縣,設武穴市。1990年12月,撤銷黃岡縣,設黃州市。黃岡地區行政署轄黃州、麻城、武穴3市和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6縣。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治所駐黃州。並建置團風縣和黃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