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煙寺

青煙寺

青煙寺位於巉口鎮以西三公里處,坐落在蓮花山麓,峰巒疊嶂,風景綺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煙寺
  • 所在地:甘肅省定西縣巉口鎮
  • 興建時間:漢代(推斷)
  • 重建時間:1993年開始
概述,歷史沿革,現況,

概述

每日早晨,青煙繚繞,久久不散,故曰:“巉口青煙”,為定西八景之一。考證寺內出土陶質器皿等,皆屬漢代器物。可見,遠在漢代這裡就建有禪林寺院。又從出土銅質佛燈鑑定,系宋代產物。據此可斷言,青煙寺建於漢,盛於宋,衰於元。

歷史沿革

明永樂年間,高僧悟瑁大師(康姓),巉口籍人,曾在此修行悟道,宏通佛理。拜崇福寺了讓和尚為師,取名“也失端竹”。後“雲遊天下,登覽三湘七澤、五嶽四瀆之勝”。遂智力宏通,深悟佛法。正統年間,又北走京都,正值明英宗皇帝建醮內宮。一時禪宗羽客,霧集雲屯,“而裒然首座者,唯我竹公”。英宗嘉其善行醮事,敕賜“大國師”稱號。悟冒精於書法,曾書寫《大藏金經》全部,書金字《華嚴經》一部,人以為至寶。正統十二年,悟冒赴京謝恩,“上覽書法,嘉賞不已,復賜高麗紙,詔寫《華嚴經》一部,磨金為字,秘之內庫,世為國寶”。後潛寫一部,攜之本邑,後住持擴建定西崇福寺。悟冒法孫,靈峰大和尚,俗姓傅,號靈峰,巉口籍人,初在青煙寺習諸經典,坐禪修行。欽命中州少林寺堂頭大和尚無吉禪師下嗣,通曉經典,能詩善畫,雲遊南海、金陵等地,繪製諸佛法像。明肅王貴戚無不尊崇,皆以“靈峰上人”尊稱。明天啟中葉,靈峰上人赴南方各地募緣,宏建定西西岩寺,其功績顯赫,“不殆端竹”(指悟瑁)。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涅盤,終年75歲。
青煙寺
感於數朝歷代僧俗、信士和地方官紳、耆老等協同興寺,青煙寺幾度滄桑,幾經興衰。因歷史之變遷,該寺屢建屢毀。元至正十二年(1353年),毀於地震。元末明初,定西沈兒峪大戰,殘遭劫洗。明宣德年間,端竹公釋悟瑁奔波募資,發起重修青煙寺倡議,地方紳耆、仕民爭相捐助,先後建成了接引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及方丈、僧舍多間。延至明清兩代,青煙寺殿閣林立,法相生輝,香菸鼎盛,信徒雲集。同治丁卯(1867年),連年戰亂,毀於兵燹。殿堂焚燒殆盡,佛像悉遭損害。時至光緒壬午年(1882年),在地方仕紳及眾施主的熱心募緣贊助下,先後建成了接引殿觀音殿及數間僧房。供養觀音文殊普賢西方三聖及接引佛。直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兩階段,這所歷經千年的古剎毀為一旦。昔日之勝地,頓成廢墟。以致鐘磬絕響,經鐸不聞,殘垣頹壁,滿目蕭然。

現況

三中全會之後,政策歸心,百廢復興,潤及梵台。平涼崆峒山蓮花寺住持,釋持瑞(釋妙仁,女,俗姓康,巉口籍人,甘肅省佛教協會理事),萌發宏願,立志興寺。經多方聯繫,徵得有關部門同意,於1993年開始,走西安、下四川、奔雲貴、赴緬甸,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歷經千辛萬苦,集得數百萬巨資,找工匠、尋專家,重新規劃,精心設計,購運磚木,開工動土。經過十多年的辛苦經營,如今寺院已頗具規模,建有大雄寶殿(大、小兩座)、念佛堂、藏經樓、祖師堂、居士林(包括念佛堂、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等)、海會塔、法物流通處、露天觀音……寺內有大小僧房77間,齋堂大小兩個,可容納百人一次性進膳。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兩日,安排進行佛事活動。
青煙寺占地總面積30餘畝,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常住尼僧十餘人。這座沉睡了近四十年的青煙寶剎,又一次煥發異彩,呈現在人們眼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