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鎮(廣東大埔縣青溪鎮)

青溪鎮(廣東大埔縣青溪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溪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位於大埔縣西北部。毗鄰福建省永定縣和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轄區面積160.3平方公里,下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為19773人。青溪鎮是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門戶——中共紅色交通站就坐落在青溪鎮,周恩來、鄧小平、朱德等390多名黨、政、軍骨幹先後通過青溪到達蘇區,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交通狀況,自然資源,特色農業,歷史文化,地方特產,文物古蹟,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青溪鎮明、清時稱虎頭沙、清溪社、坪沙社。明嘉靖四十一年在境內虎頭沙,設定巡檢司署。1949年為埔北區,1957年析出青溪鄉,1958年併入埔城公社,1961年析設埔北公社,同年更名青溪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復改鄉,1993年建鎮。

交通狀況

青溪鎮交通便利。梅坎鐵路途經該鎮5個村,設有“琥市站”(虎市村多寶坑),鐵路交通運輸方便;省道S332橫貫中心經坪沙通梅州,青電庫區右岸可通福建永定峰市鎮,已鋪築水泥路面,庫區左岸可通長治接福建,公路全面實現硬底化,交通便利;汀江流經境內,水路運輸便利。
青溪鎮風貌青溪鎮風貌

自然資源

青溪鎮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豐富,省屬青溪電站建在轄區內,壩址和廠房建在蕉坑村,年發電量4.2億千瓦,全鎮小水電10座總裝機容量達1250千瓦。青溪還富含礦藏資源,已探明的有金礦、鎢礦、鉬礦、稀土礦等。此外,轄區內的民居造型多種多樣、古樸大方,密布其中,有客家特色古民居數十間。村落莊裡蕉林魚塘散落,雞犬相鳴,菜園稻田鑲嵌,頗具田園特色,休閒旅遊資源豐富。

特色農業

青溪鎮農業生產發達。緊緊依託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優質烤菸,打造青溪家米這個糧食品牌,推動優質蜜柚種植,在養殖方面,發揮青溪良種豬場養殖場的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民眾養豬,同時,還大力發展養羊業和水庫漁業,促使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豐富,文化遺產、文化名人燦若星辰熠熠生輝。青溪文化積澱深厚,被國家命名
為中國花環龍之鄉的花環龍和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仔獅舞均起源於青溪;青溪還有大量豐富的山歌、民謠、民間傳說等遺產;一代山歌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客家山歌傳承人余耀南、著名詞作家范源登老師等文化名人均為青溪人。清代《大清一統志》總纂丘建猷(翰林院總纂官)是坪砂人。1930~1934年中共中央在此設青溪交通站,曾先後護送劉少奇、周恩來、鄧穎超、劉伯承、董必武、李德等200多人入閩西蘇區,是當時唯一未暴露的“紅色交通站”。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提綱:
青溪民居青溪民居
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國發[2005]18號檔案和國務院國發[2005]42號檔案精神,根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辦公室要求,結合本鎮實際普查情況,訂出如下普查方案。
普查的項目及主要地區
(一)民族語言(01)此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二)民間文學(02)
1、神話(021):《天燈的傳說》 被採訪人:塗增泉 青溪村
《鷂子棟的傳說》被採訪人:餘裕發 青溪村
2、傳說(022):《多寶岩》 被採訪人:江如君 文化站
3、故事(023):《潘了拳》 被採訪人:袁武秋 上坪村
4、歌謠(024):《客家山歌》 被採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客家山歌》 被採訪人:曾信英 虎市村
5、諺語(027): 被採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6、謎語(028):《牙刷子》 被採訪人:余新華 文化站
7、其他(029):《順口溜等》 被採訪人:陳清賢 上坪村
(三)民間美術(03)
繪畫(031): 被採訪人:塗其次 長豐村
(四)民間音樂(04)
民歌山歌腔(041): 被採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五)民間舞蹈(05)
1、歲時節令習俗舞蹈(052)
(1)花環龍 被採訪人:范孫興 桃林村
(2)黑膠燈 被採訪人:江國超 鏟坑村
(3)仔獅舞 被採訪人:塗疊丁 青溪村
2、生活習俗舞蹈(051) 被採訪人:丘家烈 上坪村
(六)戲曲(06)
此大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七)曲藝(07)
此大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八)民間雜技(08)
此大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九)民間手工技藝(09)
1、燒造(093):磚瓦 被採訪人:余合發 青溪村
2、編織扎制(096):紙紮 被採訪人:江烈群 鏟坑村
花燈 被採訪人:范篆興 桃林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3、工具和機械製作(主要農業工具製作)(091):
被採訪人:塗疊丁 青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生產商貿習俗(10)
1、農業(101): 被採訪人:巫銀光 下坪村
2、林業(102): 被採訪人:丘新仔 上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3、飼養和畜牧業:養豬: 被採訪人:丘家偉 上坪村
(十一)消費習俗(11)
飲食: 被採訪人:丘家烈 上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二)人生禮俗(12)
人生禮俗: 被採訪人:丘家烈 上坪村
被採訪人:謝容英 青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三)歲時節令(13)
本鎮主要節日: 被採訪人:餘裕發 青溪村
(十四)民間信仰(14)
廟會(144): 被採訪人:袁武秋 上坪村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五)民間知識(15)
物候氣象(152): 被採訪人:余新華 文化站
其它小項本鎮無普查項目
(十六)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16)

地方特產

青溪良種豬
青溪鎮依託青溪良種豬養殖場這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以該養殖場為基地,帶動民眾不斷發展良種豬養殖,使全鎮年出欄生豬達到7.5萬頭。
通過“政府扶持,基地帶動,農戶聯動”的模式,在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積極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發展養豬業,並為養殖戶提供優惠服務政策:一是建立領導掛點幫扶制;二是按現行價格八折優惠為農戶提供良種商品豬苗;三是制訂商品豬回收保護價,凡農戶飼養每頭良種豬利潤達不到80元的給予補足;四是對養豬戶實行“統一品種配給、統一防疫接種、統一飼料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回收銷售”的幫扶辦法。通過優惠服務政策,堅定農戶發展養豬業信心和決心,幫扶帶動1000戶農戶發展養豬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優質烤菸
青溪鎮是大埔縣優質烤菸基地之一,烤菸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近年來,黨委政府將烤菸生產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來抓,實施科技興煙戰略,逐步擴大菸葉種植面積、提高菸葉質量和效益,全鎮2007年種植優質烤菸5500畝,產量127萬斤,實現種植面積和產量的雙突破,種植面積和產量名列全縣前茅,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斯紅羊肉
斯紅羊肉是大埔縣羊肉一大品牌,本品憑藉本地豐富的山羊資源,以精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中藥材和具有客家特點風味的米黃酒,經特殊的“壇悶”工序精製而成。具有補血、補氣、提神、壯陽之功效。經廣東省質量計量監督所檢驗,產品合格。是秋冬季節進補的綠色營養食品。產品暢銷本地區及珠三角、福建龍巖等地,深受民眾歡迎。
民風民俗  仔獅戲球,又名仔獅燈、獅子滾球,流傳於大埔青溪村塗屋。春宵元夜,舞中的獅子是天真活潑、精靈調皮的仔(幼)獅,帶著一個別致的彩球(燈),由一人執獅燈獨舞。通過舞者操縱提線技藝,運用放、晃、提、抽線等技巧,使仔獅表現出拋、晃、拉、接、翻、滾球等形態;以及通過舞者站、蹲、跪、跳、臥等動作,使球上拋下落、左右翻動,生動地塑出仔獅時而吐球於掌上,搖頭晃腦跪著戲耍,時而又含球飛奔,抱球蹦跳、甩球追逐、臥地瀟灑而舞等。活潑可愛,靈活矯健,饒有情趣,既不同常見的獅子舞,又有別一般的燈舞。
仔獅戲球的流傳,與大埔客家元宵燈節盛行迎燈賽舞緊密相關。出自燈節活動之需,以及清末民初廣東漢劇和提線木偶戲在大埔民間廣流傳,民間藝人吸取提線木偶的提線技藝,創製了帶球戲耍的獅燈,取名獅子滾球,相傳始於1941年春首次出現元宵燈節的迎燈隊伍中。青溪村首位獅燈製作藝人是塗祿安先生,儘管當其時道具竹札紙糊,還很粗糙,舞蹈和音樂也很簡單,僅有一二個似什耍的動作配以簡單的鑼鼓。但,其道具,巧制獅子和球既連成一體又能分離活動,已出新於一般的燈具。
仔獅戲球,五十年代中期便銷聲匿跡。經搶救,一九八○年冬由僅存的青溪村民間藝人塗疊丁恢復活動,並傳藝給縣文化館舞蹈幹部張廣哲。經張的繼承,反覆整理加工,揉合雜技戲曲等舞蹈加以創新,於一九八二年六月參加梅縣地區民間藝術匯演,首次搬上舞台(獅燈道具還是竹札紙糊的,由青溪村民間藝人塗祿安所扎制。舞者為張廣哲)演出獲三等獎。繼而,又加工,名為“獅子燈”,參加一九八三年廣東省民眾舞蹈作品評選,獲三等獎。再而,又整理加工成三獅三人舞的“舞獅燈”,參加一九八四年十月慶祝建國35周年廣東省首屆藝術節(於廣州市蓓蕾劇院演出。演員張廣哲、林錦宏、羅往雄。仔獅的道,〈燈〉具,由青溪村老藝人塗祿安的兒子塗增元扎制骨架,縣文化館張廣哲蒙布、林福彩繪)。該台藝術節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演出,僅有9個舞蹈節目(包括海南),“舞獅燈”首次亮相於省藝術節,轟動舞壇。繼而,一九八六年又加工,以“獅燈舞”之名參加廣東省民間舞蹈比賽,獲豐收獎(二等獎)。一九八八年,獅燈舞全面整理加工,發展為七條獅演出的群舞,舞蹈基本上保留了三段體結構,中段是優美,瀟灑的三獅獨舞等,定名為“仔獅燈”,參加1988年廣東歡樂節,演出於廣州東方樂園。(此時的仔獅燈具,全部改革成絲綢蒙面兼加銀金彩銀涼片等等)。一九八九年,再加工為“仔獅戲球“參加廣東省民眾舞蹈作品評選獲三等獎。一九九○年 “仔獅燈”,收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一九九六年“仔獅戲球”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省卷》(全省收入集成41個節目)。一九九七年一月,“仔獅戲球”再加工、發展成十三條仔獅登台的“仔獅舞”,晉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拍制《97春節廟會“天南地北喜迎春”》電視片,並於春節播放。
青溪名人 梅州市山歌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傳承人——余耀南
余耀南,青溪鎮長豐村人,1936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雪蘭峨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母回到祖居地,靠母親挑擔度日。
他從小就有文藝天才,11歲就登台演戲,男扮女裝演唱《送郎參軍》、雙簧《阿薯古》等節目。他從國小到高中成績優異,是學校文藝骨幹。1958年被吸收到大埔白玉歌劇團當演員,在這裡他認識了我縣著名山歌手張照英老師,在他的帶領下到處採風,拜民間說唱藝人為師,蒐集了大量山歌、五句板和民間故事,為後來文藝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3年他與張照英、丘晉其組織了“三人曲藝隊”。自編自演,走遍了大埔、揭陽、蕉嶺的山山水水,深受民眾歡迎,並受到汕頭地委、廣東省委表揚。被評為“廣東的烏蘭牧騎”,省文化廳特意調他們到廣州為全省文藝集訓隊和廣州曲藝團體作示範演出。文革期間他們受到衝擊,被打成“小三家村”後下放到幹校勞動。
1971年,他被調回縣文化館工作,後被提拔為副館長,被選為市第一屆政協委員、市第一屆文聯委員、縣政協常委,1989年被選為縣僑聯主席直至退休。
由於他長期的實踐,堅持業餘創作,特別是文革後,他的創作熱情更加高漲,先後創作了《軍長買雞》、《會夫譚》、《豆腐夫妻》、《山歌趣談》、《春燕進城》、《腳踏車》、《看妹子》、《老情》等幾十篇作品,在中央、省、市刊物發表,並累累獲獎。除了文藝作品,他還著書立說,編寫了《大埔民間故事、傳說、笑話集》、《大埔傳統情歌、雜歌精選》、《大埔縣俗語精選》,特別是與胡希張同志合著《客家山歌知識大全》榮獲廣東省“魯迅文學獎”。
余耀南不但能寫、能演、能唱,是文藝多面手,他打竹板的技巧可以說獨一無二。更主要是他才思敏捷,能見甚唱甚,他走到那裡,那裡就有歌聲、笑聲,被海外僑胞譽稱“山歌聖手”、“大陸張帝”、“大埔李文固”。1990年市舉行大型山歌節,他力壓群雄與七十多名山歌手進行了日夜斗歌,榮獲總分第二,被評為梅州市山歌大師(全市四名)。同年被批准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是我市唯一會員)。
1991年被省文化廳評為民間文藝先進工作者。93年被省曲藝家協會授予“首屆振興曲藝獎”。
1994年被選為代表參加全國僑代會受到江澤民、李鵬、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1999年,余耀南同志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他仍筆耕不綴,先後為文化館、各中國小、銀行、公安局、工商局、建設局、國土局、稅務局、縣婦聯、民政局等十幾個單位創作演出節目和培養業餘歌手。2002年參加縣慶賀團去新加坡茶陽會館唱山歌受到李顯龍總理接見。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和梅州電視台《走出回龍屋》作了專題報導,成了客家名人,人們稱他是聖誕樹——老來紅。
2006年度,被評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傳承人。

文物古蹟

紅色交通線青溪交通站——永豐號遺址
青溪交通站位於大埔縣青溪鎮汀江河畔。
1930年下半年,在上海的黨中央成立了交通局,建立了由上海到中央蘇區的幾條秘密交通線,青溪交通站成為上海經香港、汕頭到大埔青溪進入閩西蘇區的唯一交通線。這條交通線溝通黨中央和蘇區的內外聯繫,護送了一大批中央負責同志到江西蘇區,其中有周恩來、劉少奇、鄧穎超、鄧小平、劉伯承、董必武、胡耀邦、德籍軍事顧問李德等200多人。交通站還為蘇區運送了大批軍用器材、物資、藥品和給養。青溪交通站以“永豐”商號的招牌作掩護,屹立在敵人虎口邊,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一直堅持到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後。
永豐商號的舊址,1987年因建廣東省青溪水電廠大壩而全部毀去。現僅存“永豐”號的招牌及當年周恩來等同志吃飯用過的桌子、油燈等,收藏於大埔縣博物館。
公元1991年4月,青溪交通站被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寺】千年古剎——高磜寺
高磜寺位於大埔縣青溪鎮上坪沙村木冉 里自然村。為慚愧祖師潘了拳赴陰那山梅州靈光寺前所創,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潘了拳祖師是福建延平沙縣人,自幼出家,業成因詢其師:吾道場何處?師未答,僅豎一掌,遂悟為“五指峰”。為尋找自己的道場來到大埔,先後到過湖寮雙髻山盤湖寺,西河上黃沙赤蕨嶺靈覺寺,而後來到木冉樹坑(當時坪沙一帶還一片荒涼),與住在老屋家的袁氏祖婆結為姐弟。潘了拳祖師擬在其姐屋后角髻嶂支脈湖墩山上開山建寺,後因為其姐撞見草人,破了法術,建寺無成(現山上還留下遺蹟),改在高磜寺結草為庵。並在木冉 樹村施善行德,流傳下許多民間故事,如“龍光閣的由來”、“三易村名的傳說”、“牛出不來了”、“針辨佛像”、“慚愧祖師與瘌痢祖師”、“仙人石”、“無篤石螺與半生熟魚”、“洗瓮”、“智救夥伴”、“稻草人建寺”等。後來潘了拳碾轉去了梅州陰那山,高磜寺的香火一直延續下來。明朝覺空和尚擴建寺廟,原名高源寺,後改稱高磜寺。
高磜寺背山面水而築,山門朝南,門框用豎固的花崗岩鑿成,大殿莊嚴肅穆,雕樑畫棟,眾多壁畫色彩鮮艷,各種人物栩栩如生。正中端坐著法號為“慚愧祖師”的潘了拳(據說是用瓷泥塑成,金腸銀肚,內藏潘了拳指甲一枚)。過去遇到五穀豐登年景或久旱無雨之時,鄉民們常常招著佛像在村里、坪沙,甚至茶陽“迎神”,請戲班唱戲,求雨祈福。大殿旁邊,有廚房、僧房等建築。觀音堂在最北的位置。雄偉壯觀,寺廟四周,古木參天,濃蔭蔽日,風景幽美,逐成千年古剎。
高磜寺鼎盛時期住過10多位和尚,有相當於的寺產(包括田地山林,遠在桃豐大塘背的氵陽 湖塘,與三河交界的赤勾樹背等處水田,當年曾屬高磜寺所有,現寺門外不遠處仍存當年和尚們曬穀的禾坪一塊)解放後高磜寺仍有幾名和尚,如住持僧基恩禪師,姓黃,梅州市梅縣區人,椐其本人說是葉帥當年梅州東山中學的同學,他曾在福建少林寺出家,先在陰那山靈光寺當住持,後才到高磜寺任當家和尚,他武功高強,武德高尚,還精通醫術,熱情為當年缺醫少藥的鄉民診治疾患,深得鄉民的愛戴。最後一名和尚畢生禪師,直到80年代才圓寂。現在的寺院管理人袁文易先生是木冉 里村民,早晚到寺清掃進香,風雨不改,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香案、佛像一塵不染。
高磜寺於1972年被毀,1982年重修,又於2000拆除重建,觀音堂已於2003年建成。由於該寺歷史悠久,在海內外均負盛譽,自古以來香火鼎盛,香客紛紛前來進香,求籤祈福,遊客眾多。

領導班子

一、領導小組:
組 長:何贊道(鎮長)
副組長:饒志寶(黨委委員、副鎮長)
鐘春柱(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
成 員:汪育慶(黨政辦副主任)
李 軒(科技助理)
賴卓坤(團委書記)
陳裕華(村鎮站站長)
曾家良(農業站)
黃運元(黨政辦)
二、下設信息辦公室:
主任:鐘春柱(負責審核和審批信息)
成員:汪育慶(負責電腦維護和系統管理)
李 軒(負責採集、編輯、公布信息等)
三、信息服務隊伍
組長:李 軒
成員:江國超(鏟坑村)
黃世悅(上坪沙)
巫維益(下坪沙)
巫世城(溪口村)
范仕春(河背村)
劉茂方(青豐村)
陳勝豐(長豐村)
江招奇(虎市村)
張國太(青華村)
鄒榮華(青溪村)
丘袖才(祝豐村)
范晴瑞(桃林村)
范仕添(蕉坑村)
黃永生(青溪良種豬養殖場)
張曉平(長豐種豬場)
官思林(斯紅羊肉酒加工)
謝作勝(青溪鎮小靖坑華慧苑廢礦砂回收加工廠)
鐘錫堂(順興養豬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