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城

青海長城主要是在青海省境記憶體在的明長城遺址,是明代為了防禦西海蒙古襲擾而修建的長城。長城主線東起樂都縣,西經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南經湟中縣、西寧市城中區、湟源縣,向東經平安縣,止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還有數條各自獨立的長城牆體或壕塹,分布在西寧市城北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貴德縣、門源回族自治縣、湟中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長城
  • 長城簡介:青海長城,主要分布在西寧市
  • 長城的長度 :8851.8千米
  • 修建歷史:史料表明,明代中葉以後
長城簡介,修建歷史,地圖信息,

長城簡介

青海長城,主要分布在西寧市的周邊有一道呈半月形環繞的拱形“邊牆”,“邊牆”大多為夯土築成,少數為石塊壘砌,為青海省境內的明代長城遺址。據考古調查和文獻記載資料,西寧東部邊牆大致從今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的柏木峽起,經邊灘、林川、南門峽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以西的娘娘山麓;從湟中縣雲固川的溝腦起,經四營、上五莊、攔隆口、拉沙至西古峽口;再從湟水南岸的西石峽起,經共和、維新大才大源、魯沙爾至上新莊。西寧衛東部也築有較短的邊牆或邊壕,多具關隘性質。
2007年5月以來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調查測量,2009年4月18日,國家測繪局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我國明長城的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內明長城約為363千米。據了解,青海省境內明長城始建於明代中葉,從1546年始,到1596年止,歷時51年。明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西海蒙古襲擾而修建,主線分布在湟中大通互助樂都四縣,基本圍繞西寧衛修建;輔線則分布在互助、民和、化隆貴德四縣。

修建歷史

史料表明,明代中葉以後,原駐牧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一帶的俺答部落南下,於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入青海湖地區。為防止該部東侵,明朝在青海東部地區修築邊牆,開挖塹壕,構築防禦體系。青海省境內明長城主線基本圍繞西寧衛(明代建制今青海省西寧市),防禦目的與文獻記載相吻合。同時,根據文獻記載,青海省明代長城始建於明代中葉,自1546年始,至1596年止,歷時51年。修建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隆慶六年(1572年)為初建階段。這時先後修築的長城主要在大通、互助、湟中,尚未形成完整的西寧衛防禦體系;隆慶六年(1572年)至萬曆二年(1574年)為擴建階段,這一階段我省境內明代長城進入大規模修建時期。在這三年當中,湟中、樂都陸續續修了長城主線,還修建了化隆縣的杏兒溝、大通縣黑林榨、湟中縣的香林口榨等長城附屬設施,西寧衛長城的基本框架在這時已經形成;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最後興修了西石峽口到娘娘山南麓的長城(湟中),使西寧北部與西南部長城連為一體,青海的明代長城最終定形。

地圖信息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八一中路47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