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青海省明代長城始建於明代中葉,自1546年始,至1596年止,歷時51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通縣明長城
- 建立時間:1546年
- 位置:青海省
- 朝代:明代中葉
簡介,概述,歷史,
簡介
修建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位於西寧市大通縣境內的明長城是明代隆慶六年修築的。全長約二十九里,坐落於娘娘山東麓及老爺山與互助五峰山的山樑上。從全省長城的保存現狀看,大通境內的明長城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也是青海省境內明長城中的精華部分。1986年批准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大通明長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長城遺址,現存50245米,東起大通與互助縣交界的閻王邊西止大通與湟中縣的交界處。從老爺山過北川河,再從小石山至拱北嶺,這一段的長城不僅集中了眾多的敵樓、關城、營城、衛所、烽火台,而且還巧妙地與巍峨險峻的自然山體結合在了一體,形成了易守難攻的氣勢,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被專家譽為青海八達嶺。2007年,大通縣境內的明代長城遺址被列入國家長城保護計畫。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長城遺址。根據近年來國內專家的考證發現:大通明長城是圍繞著西寧衛而修築的防禦體系,被人們稱做是青海的八達嶺長城。
歷史
史料記載,西寧近境的明長城,從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開始,由西寧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築,後來經過了隆慶元年、隆慶六年、萬曆元年、萬曆二年、萬曆二十四年多次大規模的修築才初步完成青海西寧近境長城的工程。
大通境內的明長城在清代時先後進行過二次維修。據《西寧府新志·建置》記載:“國朝雍正十年,署西寧總兵官印務范散秩大臣時捷奏請動工重修。乾隆十年應琚率同知縣張渡於殘缺處復捐俸葺理,雖垣塹時有損益,而規模仍舊。”“規模仍舊”表明當時西寧近境的明長城,雖然經過了二次修葺,但是,沒有改變明長城的原貌,也沒有進行“重修”。
2008年3月25日,省文物局抽出業務骨幹和省測繪局組成調查隊,對其展開了調查。目前,大通明長城已列入國家長城保護計畫,屬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為完整保存這一珍奇的歷史景觀,進一步豐富西寧周邊的歷史文化旅遊內涵,近期,大通縣聘請蘭州大學和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專家,再次對明長城遺址作了全面考察,根據考察結果,制訂了詳細的《大通縣明長城保護規劃》,擬將大通明長城建設成一個明長城遺址公園,最終實現保護和開發雙贏的目標。同時,申報了“大通明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已被國家文物局下達立項批覆,前期設計規劃工作正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