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探索與發現科普文庫·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

青少年探索與發現科普文庫·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

《青少年探索與發現科普文庫·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內容包括大自然啟迪與恩師影響、踏破岷山、重返邛崍山、南下涼山、五一棚大熊貓觀察站、國際合作、對各山系大熊貓生態觀察所得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比較分析等。內容豐富翔實,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突出了生態學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成就,以及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青少年探索與發現科普文庫·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一定能激發人們的保護意識,使人們更加關注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維護好大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這將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少年探索與發現科普文庫·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
  • 作者:胡錦矗 胡曉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700670
  • 外文名:Trailing the Giant Panda
  •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青少年探索與發現科普文庫·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中作者胡錦矗和胡曉介紹了青少年時代接觸自然所受到的肩迪,在學求學期問老師對他的影響,並將幾十年來在巴山蜀水風風雨雨的艱難考察歷程中,發現的大熊貓在四川岷山、邛崍山、相嶺和涼山的食物、活動、生活和繁衍等生存現狀,以及大熊貓與人之間的趣聞軼事展現於讀者的面前,反映了野生環境下大熊貓的真實生活,同時得以與前述各種著作互為補充而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胡錦矗,中國動物學會理事,曾任中國獸類學會副理事長,教授。1974~1977年組織領導了四川省第一次大熊貓調查,之後建立臥龍五一棚大熊貓生態觀察站,1980~1984年代表中方專家組與WWF合作研究保護大熊貓,兼任臥龍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以後帶領研究生一直從事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研究。1987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大自然的啟迪
第二章 影響人生的恩師
第三章 走進臥龍
一、踏勘
二、培訓
三、探秘大熊貓
第四章 踏破岷山尋鐵豹
第五章 追蹤白龍江源頭
一、深入青川縣
二、信號彈帶來了驚喜
三、踏上陰平古道
四、走進小灣河
五、唐家河大熊貓種群發展趨勢
第六章 大熊貓的樂園
一、地靈之鄉
二、久負盛名的王朗自然保護區
第七章 跋山涉水查資源
第八章 荒年大劫難
第九章 重返邛崍山
一、驚蟄雪未停
二、山險水惡
三、萬寶興旺之鄉
四、走遍聖山淨水
第十章 南下涼山
一、首進越西
二、永葆常態的美姑
三、踏入大熊貓的南疆
四、再跋大風頂
第十一章 建立大熊貓生態觀察站
一、選址
二、五一棚的環境
三、大熊貓的活動與繁殖
四、大熊貓對環境的適應與習性
五、西河之行
第十二章 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
第十三章 岷山唐家河白熊坪觀察站
第十四章 涼山馬邊大風頂觀察站
第十五章 相嶺冶勒觀察站
後記
附錄 大熊貓大事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臥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進入臥龍的羊腸小道到了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山腳下,沿河有一彎彎曲曲的山崗,變成9個山包、8個道口,酷似一條巨龍,延伸10餘千米,頭俯臥於河的狹隘處,似在飲清澈的河水,此處名日臥龍關,它的尾在現在的臥龍保護區管理處沙灣下方。
臥龍關是成都去小金縣必經的隘口。20世紀40年代,當地有一姓宋的土匪頭子霸占著臥龍關,凡路過此關必須付買路錢。四川大學的許光玷考察隊打著禾本初的旗號路過此處時,土匪們一樣不買賬。他們採集來的裝入箱中的標本,土匪認為是鴉片和貴重之物,便將人和物全部劫留,蒙上眼睛轉移至山區,以備獲取贖金。後來還是通過禾本初的人情,才放了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需要開發臥龍的森林資源。1961年,沿臥龍的皮條河修築公路至小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變成通衢。公路左側,皮條河碧藍澈透,九曲十彎通過大小陰溝峽谷,向岷江奔流而去,一路灑下歡樂的浪花。兩岸漫山遍野都是箭竹,林灌森林黃、橙、綠參差而柔和,無比絢麗,與皮條河的藍綠河水相映生輝,如詩如畫,令人稱絕。
成都距臥龍僅134千米。車行近90多千米,透過玻璃窗,就可窺見峰巒疊嶂、銀裝素裹的山嶺直插藍天。不一會,燦爛陽光從彎曲的峰頂間的埡口直瀉入河谷,將“熊貓故鄉”染得一片金黃。眼前的景色愈發秀美迷人,引人入勝。車行至海拔1200米到了木姜坪前的隧道,才開始進入保護區。再向前40千米,就到了海拔近2000米的保護區管理局,它是臥龍山下一塊扇形的小沖積地,稱為沙灣。
臥龍保護區是1963年四川省最早建立的4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當時是一個僅400平方千米的汶川縣屬的保護區,管理機構設在臥龍關。現設在沙灣的管理局,在1974年我們進入時還是省屬的紅旗森工局所在地,1975年該局搬遷到松潘以後,臥龍保護區擴大為20萬平方千米,直屬林業部,管理局才搬到沙灣。
紅旗森工局的管轄範圍除皮條河外,北有正河,南為西河。1965~1974年,紅旗森工局在皮條河流域己建立了塘房、三聖溝和英雄溝3個伐木場,除皮條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森林採伐外,其餘兩條河迄今仍保留著大片的原始森林。皮條河採伐後的跡地,經過幾十年的造林和自然更新,已被綠色的次生林所覆蓋,鬱鬱蔥蔥。

後記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食肉目大熊貓科。大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其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鐵豹、騶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生存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種。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問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繫的孤島狀,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要食物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倖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世人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它未來的命運牽動著億萬中國人民的心弦。在中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的支持下,經過中外專家多年的努力,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舉世矚目的2008北京奧運會以其為原型設計了吉祥物。
目前全國建立的與保護大熊貓相關的自然保護區有56個,現在已經有45%的大熊貓棲息地和61%的野外大熊貓種群納入到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但形勢依然嚴峻。
根據最新的普查結果,全國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為1596隻,除生活在野外的大熊貓外,還有163隻生活在動物園和飼養場,其中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北京動物園和成都動物園的種群較大,此外,國外動物園也有少量的個體。
現今野生的大熊貓僅存於中國西部6個山系的部分地區,它們是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涼山和秦嶺,在行政區劃上,這些大熊貓分布區位於四川、甘肅和陝西3省。目前分散在各個山系的大熊貓面臨被分割成小種群的危險。一旦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出現互不相聯的孤島狀小種群,大熊貓瀕臨滅絕的趨勢仍將不可逆轉。現在有關部門正在採取措施,進一步擴大大熊貓的棲息地,並在各大熊貓保護區之間建立走廊帶,使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胡錦矗教授用畢生精力致力於大熊貓的科學研究,是國內外公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先後主持和參與多項與大熊貓有關的科研工作,積累了關於大熊貓大量的重要數據和文獻資料。在胡老年屆八十之際,將以往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編寫本書,對於面向公眾普及大熊貓的知識,喚起人們對大熊貓的保護意識,著實做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本書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結構清晰、信息量大,涉及大熊貓生物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保護生物學研究成果的方方面面,展現了作者寬厚的文化底蘊。本書不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著作,同時也是一本有著相當權威的有關大熊貓研究的資料庫。本書的出版是對大熊貓研究的系統總結和回顧,同時也為未來的大熊貓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資料和理論基礎,值得閱讀並收藏。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林業大學教授

序言

我的老友,本書作者胡錦矗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組織四川大熊貓資源調查研究,迄今已有30多年。其問,他曾與世界自然基金(WWF)的專家代表喬治·夏勒博士(G.B.Shaller)等進行過5年的國合作,對四川大熊貓的分布、棲息地、種群數量、繁殖、食性和行為等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已出版《臥龍的大貓》(1985)、《大熊貓生物學研究與進展》(1990)、《熊貓的風采》1990)、《大熊貓研究》(2001)、《追蹤大熊貓的歲月》(2005)等多種價值的著作。最近,他又應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之邀,編寫了《尋蹤國——走近大熊貓家族》一書。
在本書中胡錦矗介紹了青少年時代接觸自然所受到的肩迪,在學求學期問老師對他的影響,並將幾十年來在巴山蜀水風風雨雨的艱難考察歷程中,發現的大熊貓在四川岷山、邛崍山、相嶺和涼山的食物、活動、生活和繁衍等生存現狀,以及大熊貓與人之間的趣聞軼事展現於讀者的面前,反映了野生環境下大熊貓的真實生活,同時得以與前述各種著作互為補充而相得益彰。
全書內容包括:大自然啟迪與恩師影響、踏破岷山、重返邛崍山、南下涼山、五一棚大熊貓觀察站、國際合作、對各山系大熊貓生態觀察所得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比較分析等。內容豐富翔實,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突出了生態學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成就,以及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激發人們的保護意識,使人們更加關注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維護好大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這將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故我樂於為此書作序。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