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以中華傳統教育精神為歸旨,依託豐富的國學資源,提煉梳理出道義、仁愛、誠信、敬事、勇毅、練達、好學、省己八種德行修為,以契合於當今青少年精神培育的需求,在正面教育的機械刻板與社會影響的迷亂無根之間作一種填充彌補。
基本介紹
- 作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7155775
- 頁數:113
- 定價:11.00元
- 出版社:浙江古籍
- 出版時間:2010-7
編劇推薦
內容推薦
本冊為《敬事篇 態度決定成敗》。
目錄
部分線上閱讀
故事會
秦穆公對伯樂說:“您的年歲高了!您的子孫中有可以派去尋求天下好馬的人嗎?”伯樂答道:“一般的好馬可通過形體狀貌辨識,天下特出的好馬,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其體態特徵,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別。像這樣的馬跑得非常快,奔跑時不會揚起塵土,也不會留下足跡。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夠教會他們識別一般的好馬,無法教他們識別天下特出的千里馬。我有一個曾在一起扛過東西、打過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這個人對於馬的識別本領不在我之下,請讓他來謁見您。”
穆公於是召見他,派他外出找馬。三個月後九方皋返回報告說:“已經在沙丘那個地方找到千里馬了。”穆公問道:“是匹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穆公派人去找馬,發現原來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很不高興,就對伯樂說:“糟糕啊,你所推薦的找馬的人連馬的毛色、公母都不知道,又能知道什麼是好馬?”伯樂長長地嘆息道:“竟然到了這種境界嗎?九方皋相馬比我強千萬倍還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觀察的是天地間的奧妙,已經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棄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內部而忘卻其表象,看見了他所應當看見的地方,而沒有看見他不必看見的地方,考察了他所應當考察的地方,拋棄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這種善於識別千里馬的人,實在有比尋訪千里馬更可寶貴的地方啊!”後來馬送到了,穆公一看,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馬。
編者語
九方皋相千里馬的高明之處是:看到馬的精華所在而忘掉了粗糙的東西,考察到馬的內在素質而忘掉了馬的外形特徵,看的是應該看的,而不去管不必看的。這正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質,抓事物的主要方面。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論所不能致,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粗精焉。(《莊子·秋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唐·韓愈《馬說》)
伯樂
伯樂是春秋時代一個著名的相馬師,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伯樂本來是星宿的名字,是中國傳說中在天上管理天馬的神仙。《晉書·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日造父,御官也。一日司馬,或日伯樂。”孫陽因多次辨出不起眼的千里馬而聲名大噪,所以被封為伯樂。據說名駒見到伯樂就會向天長鳴,駿馬又會因伯樂的蒞臨而喜,因他的離開而悲。唐朝大文豪韓愈的名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更使伯樂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伯樂”一詞被後世借用來指懂得鑑別有才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