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圖軸是作者居游四川時所作,圖上題識:“青城山中坐雨,林巒杳靄,得圖而歸。賓虹。”並有:“鈐白文方印:賓虹、朱文長方印:冰上鴻飛館、朱文方印:浙江博物館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城坐雨圖軸
- 作者:黃賓虹
- 類別:中國畫
- 年代:近現代
基本資料,作品賞析,畫家簡介,
基本資料
【名稱】青城坐雨圖軸
【規格】紙本、設色,86.5×44.4cm
【館藏】浙江省博物館
作品賞析
1933年,黃賓虹居游四川時,有這樣一首詩寫其心得:“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跡吳裝收。煙巒浮動姿盤礴,圖畫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縑楮無真跡。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是謂古人如唐人手跡如吉光片羽難得一見,況古人的“煙巒浮動”亦自“解衣盤礴”中來,黃賓虹需要自己的“解衣盤礴”體驗,需要向自然索取“粉本”,而他的途徑和方法仍是古人也曾體驗和表達過的“雨淋牆頭月移壁”。“月移壁”即是以“夜山圖”來表現“層疊深厚”與“通體皆虛”;“雨淋牆頭”,在黃賓虹則是將以“雨山圖”來表現水墨淋漓與元氣蒸騰。在黃賓虹看來,這也是五代、北宋間的一脈傳統:“米氏父子筆墨純從董北苑來,唯不能襲其形貌,故成大家。北苑喜作雲中山頂,米氏化雲煙為雨中山水,然大米雨景多鉤雲法,小米以墨渲染,積成滃鬱之氣,差有不同,可以想見古人不肯拘守矩鑊,徒夸貌似為也。”黃賓虹似乎是從米家父子用“雨山圖”來承緒、變化董源墨法的典故中找到了自己畫“雨山圖”的歷史邏輯,這應該也是一種“參活禪”吧。
居游四川時,作者還有一個“青城坐雨”的經歷:游青城山遇雨,路人皆奪路急避,唯黃賓虹繼續前行並挑得一岩石“坐雨觀景”。得歸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待披衣起,便有《青城煙雨圖冊》成。致朋友信中述及:“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時,千條飛泉,令恍悟,若雨淋牆頭,乾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此亦當是《青城坐雨圖》的詮釋。
此圖幾乎純然寫生,與其它水墨恣肆的“雨山圖”相較,著墨並不多。但確乎“雨淋牆頭”,乾而潤,潤而見骨;花青融入淡墨寫雨霧水氣,氣息清新似能溢出畫面。也有詩記錄此經歷:“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令人感慨的是,為尋證米家“落茄點”與大自然的雨點之間是怎樣的一種依據關係,不惜以七十高齡一任大雨澆頭,就是為了能獲得激發於自然生命的創作激情——“畫意濃”,獲得新的理法元素——米氏父子也未能盡知的“萬千重”,當然,最有價值的還是又一次深切難忘的生命體驗——“乾坤大”,這應該是黃賓虹自己最珍視的。
畫家簡介
黃賓虹(1865~1955),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初名懋質,應試改名質,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濱虹亭,因號濱虹,後改寫賓虹,中年後以字行。別號有予向、虹若、虹廬、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城,擅長山水畫,兼作花鳥畫,並進行繪畫史論和篆刻的研究、教學,以及中國美術遺產的發掘、整理、編纂、出版工作。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內部充實,追求“內美”。 著有《古畫微》、《黃賓虹紀游畫冊》、《畫法要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