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靈泉禪寺原正殿前有唐開元十九年造像碑一方,雕一佛二弟子像,皆體態豐腴,面部豐滿。主佛像結跏跌坐,手施禪定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弟子佛站於仰蓮座上,祖胸露乳,身披吊衣,體態娜多姿,體現了唐代嫻熟的雕刻技藝,惜今已被盜。院內還有宋政和元年經幢一石,上刻《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瘦金體書,字型瀟灑飄逸,是宋代不可多得的珍貴刻石。寺內有“觀音井”,深達數丈,常年泉水流出,由地下石溝內流向山谷內,叮咚作響。光緒版《
東平州志》載:“內有泉,祈雨輒應,故名。”,寺即由泉而得名。
寺後摩岩上有唐代造像10餘尊,最小的高20厘米。最大者高1.5米,為釋迦牟尼像,幾乎近于山巔,雙腳下踏倚坐,雙手撫膝,高肉髻,身披雙領下垂式袈裝,面相渾圓飽滿,通體磨光,其它還有一佛二弟子和單尊佛像等。造像龕外多有題記,惜已漫濾不可讀。在造像龕周圍還分布有20餘個“灰骨龕”,這些“灰骨龕”的存在為我國的瘞穴制度以及佛教的發展變化等多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研究資料,同時也是“東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泉禪寺周圍還分布有元明清摩崖題刻多處,多是讚美此處的美麗景色。其中明初一贊詩曰:“聞說招提自補陀,鳳凰山秀擁清螺。龍泉分派通靈竅,老樹參天挖薛蘿。羅漢洞深雲霧合,索公岩古第允多。摩崖試看唐碑碣,千古英雄永不磨。淮南癸庵書。正統丁卯七月予因通曆山麓,疏靈泉源,過東平州寓,靈泉禪寺公暇偶求一律以紀勝覽。”靈泉寺自古雅士雲集,或寄情山水、吟詩作賦、抒發懷抱,或潛心苦讀、胸懷天下、求取功名,是東平文化的一個縮影。比如金、元時期的文壇領袖
元好問就多次到這裡遊玩,並且寫下優美的詩篇《
寒食靈泉宴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