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寺石窟

靈泉寺石窟

靈泉寺石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安陽市境內。靈泉寺原名寶山寺,東魏高僧道憑法師於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創建。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詔寺僧靈裕法師(道憑的弟子)到長安,封為國統僧官,管理全國寺院僧尼;又將寶山寺改為靈泉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泉寺石窟
  • 外文名稱:Grottoes of Ling Quan Temple
  •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河南省的安陽市境內
  • 景點級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原名:寶山寺
歷史,文物研究,

歷史

靈泉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安陽市境內,是一處東魏時期(公元534~550年)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
靈泉寺原名“寶山寺”,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時賜名為“靈泉寺”。靈泉寺石窟始鑿於東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止於宋代。現存有東魏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餘處,並有北齊雙塔和唐代雙石塔。靈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編排,反映出歷代塔式的沿革,堪稱中國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
靈泉寺石窟
靈泉寺石窟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石刻藝術史、佛教史、音樂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靈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陽市區西南25公里的寶山之麓,位於安陽縣善應鎮南坪村南。這裡山青泉碧,谷幽林深。
靈泉寺原名寶山寺,東魏高僧道憑法師於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創建。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詔寺僧靈裕法師(道憑的弟子)到長安,封為國統僧官,管理全國寺院僧尼;又將寶山寺改為靈泉寺。此處為北方佛教聖地,規模宏大,稱“河朔第一古剎”。寺院東西兩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龕,是全國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稱“萬佛溝”,又名“小龍門”。
靈泉寺遺存的基址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玉皇閣、大佛殿、菩薩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寮舍連成一片。
寺西北現存一對單層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頂組成,型制較小,僅有2.5米高,雕飾樸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憑法師的燒身塔,上刻“寶山寺大論師道憑法師燒身塔”塔銘和“大齊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日”的題記。這是中國最早的石塔。
寺中有唐代九級方石塔一對,為密檐樓閣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四角呈拋物線形,很是優美。塔身鐫佛祖、弟子及護法神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座雕飾的樂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樂器,正在動情地演奏姿態,由此可見盛唐燦爛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樂史的珍貴資料。
靈泉寺石窟
由寺院向東西方向延伸的寶山溝,即萬佛溝,現存石窟2座,塔(殿宇)龕245個,佛、僧雕像數百尊,高僧銘記百餘篇。位於寺東的大留聖窟,由道憑法師鑿造。窟內鐫漢白玉石佛3尊,軀體雄渾高大,雕琢光潔柔美,可惜頭被竊去。位於寺西的大住聖窟,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開鑿。窟門雕迦毗羅和那羅延神王,身軀魁偉,頂盔貫甲,手持劍叉法器,腳踏牛羊,威然挺立。窟外的牆壁上遍鑿佛龕及雕佛刻經。窟內雕鐫釋迦、彌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頂呈寶相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凌空飛舞的飛天,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無限情趣。以兩窟為中心,從東到西千米有餘,淺龕造像密布山崖,刻於南北朝至北宋時期,歷時600餘年。靈泉寺萬佛溝按年代編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謂“寶山塔林”,堪稱全國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石刻藝術史、佛教史的珍貴文物。

文物研究

靈泉寺石窟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