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道雜之即在統治思想上儒、法並用,其實質是以法制為核心而“緣飾以儒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霸王道雜之
- 性質:政治方針
霸王道雜之即在統治思想上儒、法並用,其實質是以法制為核心而“緣飾以儒術”。
霸王道雜之即在統治思想上儒、法並用,其實質是以法制為核心而“緣飾以儒術”。出處宣帝朝繼續武帝的治國政策,實施“霸王道雜之”的政治方針。《漢書·元帝紀》載:宣帝的太子劉奭“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
霸王道 霸王道(bà wánɡ dào),霸道和王道。《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解釋 霸道和王道。出處 《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霸王道雜之,是將法家、儒家思想兼而並用,或“外儒內法”。武帝劉徹時期對儒家的採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尤其是漢元帝以後,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廢棄,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二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漢武帝在重視德治的同時,也特別...
①統治者多雜用王、霸之術。如漢宣帝所說,漢代的制度就是“以霸王道雜之”。以後的統治者基本效法漢代,雜王、霸之術成為君主基本的統治模式。②一些學者也主張王、霸並用。如宋代的李覯就認為政令刑殺與禮義仁德雖然有所區別,但...
到了漢代,漢宣帝總結封建統一帝國建立以後的統治經驗,認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二者成為統治者兩手並用的統治方術。宋代的程朱理學又把二者對立起來,重新提出了王霸之辨的問題,認為王道行仁義而順天理,霸道假仁義以濟...
漢宣帝聽後臉色一變,怒斥太子:“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意思是漢代的基本治國策略,是糅合儒法兩家,單純依靠儒家思想治國,那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現。宣帝見太子不能領會其中的奧義,便慨然長嘆,“...
他提倡“霸王道雜之”的治道,並對王霸之道作了闡釋。何謂王?“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王何術?“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義,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何謂霸?
’ 宣帝 作色曰:‘ 漢 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 周 政乎!’” 宋 陳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書》:“謂之雜霸者,其道固本於王也。” 明 侯方域 《太平仁義之效論》:“未有用雜霸之說而治,能幾希於...
比如:西漢初年的統治者,深刻吸取了秦王朝覆滅的教訓,崇尚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政治思想和政治措施採取“霸王道雜之”,於是有了漢朝的盛世:文景之治。令人驚異的是,漢初崇尚的“黃老之學”,“霸王道雜之”與《呂氏春秋》...
宣帝喜歡讀《申子·君臣篇》,“頗修武帝故事”,曾拒絕王吉“述舊禮,明王制”的建議,反對太子劉奭專用德教儒術,認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因而後世常以武宣帝並稱。但另一方面,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
第一節 宣帝時“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 一、“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的內涵 二、漢元帝“純任德教”的社會後果 第二節 外戚王氏專權與王莽篡漢立新 一、外戚王氏專權打擊正直朝臣事例考 二、王莽專權與篡權...
”又《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18)漢高祖即劉邦(前247—前195),沛(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漢朝的建立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
第二部分是霸王雜之的興治主張。桓譚堅持了漢宣帝所總結的“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和政治主張。他把霸道和王道相提並論,明確地指出:霸道的最大功業在於建立一個強大的地主階級中央集權的國家,同時,他熱情地讚揚了漢高祖、漢文帝...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漢書》這段記載,為了解漢代後期治國方針的演變...
《春秋》與“漢道”,是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蘇鎮。內容簡介 該書貫通了從西漢立國至東漢一朝的全部歷史過程,所涉及的問題,如漢初於“過秦”背景下實行的黃老無為政治、儒術的興起與獨尊、“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家法、...
三、鹽鐵會議中的儒法之爭 第五章 “霸王道雜之”與儒學意識形態有效性的提升 一、鹽鐵會議後,儒學地位由形式上的獨尊轉為事實上的獨尊 二、鹽鐵會議後法家地位的嬗變 三、“霸王道雜之”與儒學意識形態的契合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統治者漢承秦制,同時十分重視總結亡秦的教訓,實現國策轉移,採納百家主張,先後對黃老及儒、法理論進行高度整合,最終形成了頗具漢家特色的“霸王道雜之”治國之道,並對後代發生影響。百代都行秦漢政法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政治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