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治國思想新考》是當代學者楊生民所著的一部系統研究戰國秦漢治國思想的專著,對戰國、秦、兩漢用學派的思想文化治國的成敗得失進行了考察。
基本介紹
- 作者:楊生民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11
- 頁數:258
- 定價:38.00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5500249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楊生民所著的《戰國秦漢治國思想新考》是系統研究戰國秦漢治國思想的專著,對戰國、秦、兩漢用學派的思想文化治國的成敗得失進行了考察。
從歷史上看,西周用禮制治國。春秋末年,學派思想、學派文化產生,見於記載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戰國時,有的國家開始用學派思想指導治國,如魏國、秦國的“以法治國”。西漢初年,統治階級以道家黃老無為思想治國,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後,漢朝雜用法、道、儒思想指導治國。除法、道、儒三家外,陰陽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應說和讖緯思想也對戰國秦漢的社會歷史起過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戰國秦漢治國思想新考》對這方面的影響也進行了探討,並對董仲舒的評價提出新的見解。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商鞅變法與秦治國的指導思想
第一節 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一、春秋時期重民輕天思想的發展
二、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改革
第二節 商鞅變法與秦國指導思想的確立
一、衛鞅變法與變法的內容
二、商鞅變法與秦國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 秦繼續改革與先易後難、遠交近攻的策略思想
一、先易後難策略思想的出現與作用
二、遠交近攻策略思想的出現與作用
第四節 秦統一前後學術思想政策的演變
一、呂不韋當政時期秦學術思想的變化
二、秦始皇統一各國的條件與意義
三、秦朝速亡的學術思想原因考察
第五節 法家學說的發展、蛻變及其歷史命運
一、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出現與發展
二、戰國中期以後法家思想的蛻變
三、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歷史使命
第二章 西漢初期的學術與治國思想
第一節 漢初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的出現
一、漢初劉邦對治國人才與思想的尋求
二、無為而治思想的提出與推行全國
第二節 文景時的無為而治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一、令民鑄鐵、開礦,促進工商業發展
二、減輕徭役、田租,發展農業生產
第三節 以法治國、恢復發展道德與學派文化
一、廢除秦暴政苛法內容概述
二、漢初以法治國的歷史特點
三、重視道德建設、關心民眾疾苦
四、初步恢復與發展學派文化
第四節 漢初學術思想政策中應探討的兩個問題
一、道家思想在漢王統一國家過程中的作用
二、文景時期其他學派的作用與影響
第五節 從無為而治治國到“仁政”的實現
第三章 漢武帝時期學術與治國思想的演變
第一節 罷黜百家與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時間考
一、“罷黜百家”始於何時考
二、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時間考
三、公孫弘舉賢良對策時間考
結語
第二節 漢武帝尊儒術、重法治與悉延百端之學
一、尊儒術
二、重法治
三、悉延(引)百端之學
四、武帝在思想文化上的失誤
第三節 漢武帝搜求遺書與倡導詩、賦的貢獻
一、搜求、收藏遺書對思想、文化的貢獻
二、樂府歌詩與漢賦的發展
第四節 論武帝“悉延百端之學”與董仲舒的區別
一、漢武帝與董仲舒對法家態度的區別
二、“滅息”百家學說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嗎?
三、結語
第四章 董仲舒的神學思想與思維模式新探
第一節 董仲舒的神學思想與對匈奴的態度
一、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中的神學思想
二、《漢書·仲舒傳》誇大董仲舒功績的事例考
三、董仲舒有“有王佐之材”嗎?
第二節 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與巫術的關係
一、董仲舒“天人感應”說與巫術文化
二、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內容與遭遇
三、關於天人感應說的評價問題
第三節 董仲舒的天人關係、陰陽五行說與“原始思維”
一、董仲舒對天人關係與天人感應的論證
二、陰陽五行與天人感應
三、應注意不同思維方式、方法的作用不同
第四節 董仲舒的歷史觀與天人感應說
一、董仲舒的歷史觀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與社會前進的動力
三、天人感應說在武、昭、宣時期的遭遇
四、方士與董仲舒神學思想的異同
第五章 元、成時期治國思想的變化與西漢的衰亡
第一節 宣帝時“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
一、“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的內涵
二、漢元帝“純任德教”的社會後果
第二節 外戚王氏專權與王莽篡漢立新
一、外戚王氏專權打擊正直朝臣事例考
二、王莽專權與篡權立新
第六章 西漢後期讖緯的發展及其在東漢的興衰
第一節 西漢後期讖緯神學的內容與出現
第二節 讖緯神學在政治上的作用與後果
第三節 反對讖緯的意見與讖緯的衰敗
附錄 論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也談思想方法問題
後記
第一節 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一、春秋時期重民輕天思想的發展
二、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改革
第二節 商鞅變法與秦國指導思想的確立
一、衛鞅變法與變法的內容
二、商鞅變法與秦國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 秦繼續改革與先易後難、遠交近攻的策略思想
一、先易後難策略思想的出現與作用
二、遠交近攻策略思想的出現與作用
第四節 秦統一前後學術思想政策的演變
一、呂不韋當政時期秦學術思想的變化
二、秦始皇統一各國的條件與意義
三、秦朝速亡的學術思想原因考察
第五節 法家學說的發展、蛻變及其歷史命運
一、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出現與發展
二、戰國中期以後法家思想的蛻變
三、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歷史使命
第二章 西漢初期的學術與治國思想
第一節 漢初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的出現
一、漢初劉邦對治國人才與思想的尋求
二、無為而治思想的提出與推行全國
第二節 文景時的無為而治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一、令民鑄鐵、開礦,促進工商業發展
二、減輕徭役、田租,發展農業生產
第三節 以法治國、恢復發展道德與學派文化
一、廢除秦暴政苛法內容概述
二、漢初以法治國的歷史特點
三、重視道德建設、關心民眾疾苦
四、初步恢復與發展學派文化
第四節 漢初學術思想政策中應探討的兩個問題
一、道家思想在漢王統一國家過程中的作用
二、文景時期其他學派的作用與影響
第五節 從無為而治治國到“仁政”的實現
第三章 漢武帝時期學術與治國思想的演變
第一節 罷黜百家與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時間考
一、“罷黜百家”始於何時考
二、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時間考
三、公孫弘舉賢良對策時間考
結語
第二節 漢武帝尊儒術、重法治與悉延百端之學
一、尊儒術
二、重法治
三、悉延(引)百端之學
四、武帝在思想文化上的失誤
第三節 漢武帝搜求遺書與倡導詩、賦的貢獻
一、搜求、收藏遺書對思想、文化的貢獻
二、樂府歌詩與漢賦的發展
第四節 論武帝“悉延百端之學”與董仲舒的區別
一、漢武帝與董仲舒對法家態度的區別
二、“滅息”百家學說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嗎?
三、結語
第四章 董仲舒的神學思想與思維模式新探
第一節 董仲舒的神學思想與對匈奴的態度
一、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中的神學思想
二、《漢書·仲舒傳》誇大董仲舒功績的事例考
三、董仲舒有“有王佐之材”嗎?
第二節 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與巫術的關係
一、董仲舒“天人感應”說與巫術文化
二、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內容與遭遇
三、關於天人感應說的評價問題
第三節 董仲舒的天人關係、陰陽五行說與“原始思維”
一、董仲舒對天人關係與天人感應的論證
二、陰陽五行與天人感應
三、應注意不同思維方式、方法的作用不同
第四節 董仲舒的歷史觀與天人感應說
一、董仲舒的歷史觀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與社會前進的動力
三、天人感應說在武、昭、宣時期的遭遇
四、方士與董仲舒神學思想的異同
第五章 元、成時期治國思想的變化與西漢的衰亡
第一節 宣帝時“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
一、“霸王道雜之”與“純任德教”之爭的內涵
二、漢元帝“純任德教”的社會後果
第二節 外戚王氏專權與王莽篡漢立新
一、外戚王氏專權打擊正直朝臣事例考
二、王莽專權與篡權立新
第六章 西漢後期讖緯的發展及其在東漢的興衰
第一節 西漢後期讖緯神學的內容與出現
第二節 讖緯神學在政治上的作用與後果
第三節 反對讖緯的意見與讖緯的衰敗
附錄 論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也談思想方法問題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