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續譜

霓裳續譜

舊時的俗曲大都是口頭傳唱或是手抄筆錄,《霓裳續譜》是一部記錄了清代中葉以前的俗曲總集,是較早的正式刻印出版物。該書最早見的版本是一七九五年,即清朝乾隆六十年“集賢堂”的初刻本。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霓裳續譜
  • 創作年代:清朝乾隆六十年
  • 作品出處:《霓裳續譜》
  • 文學體裁:曲唱詞
  • 作者:王廷紹
成書簡介,收錄內容,分卷詳介,曲詞題材,歷史意義,

成書簡介

該書是天津“三和堂”老曲師顏自德傳曲,並請人記錄底本成書。關於顏自德的生平沒有留下任何可考資料,只知他在書成時就已經七十多歲了。
該書雖稱為《霓裳續譜》,卻沒有工尺譜或其它宮譜記錄,只是一本俗曲唱詞記錄,書中還記錄了演員所扮角色、演唱時使用什麼樂器等。
此書由王廷紹點訂,他字善述,號楷堂。有關王的資料可以從鮑桂星的《覺生感舊詩抄》、紀昀(曉嵐)的《瀋陽續錄》以及梁章鉅的《楹聯續話》中了解一些。
趙景深先生考證,王廷紹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舉人、嘉慶四年(1799年)已未進士,紀昀(曉嵐)曾做過他的座師。
據說王廷紹的早年生活很不好,家宅的大門外是大道,宅旁隔壁就是馬棚,他自撰的門心對聯是:“馬骨崚嶒,吃豆、吃麵兼吃草,車聲歴碌,拉人、拉馬不拉錢。”從這一副對聯中可以看出王廷紹思想,是了解他喜愛俗文學的見證,他是個不以俗句為嫌極有風趣的文人。
《霓裳續譜》中的卷首,自序上自提“秣陵王楷堂訂”。秣陵指的是金陵南京,可他並不是南京人,而是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市人)。關於為什麼叫秣陵,有可能是從宅旁隔壁的馬棚想起來的,秣陵又意味著秣馬厲兵,即餵飽戰馬磨快兵器準備參戰。
此書是他在中舉人三年以後,中進士四年以前編訂的,這是他生活最困難時期。
王廷紹中進士之後由庶常改刑部主事,歷任十數餘年後升任員外郎,五十八歲時在任上病故。鮑桂興總吉他的一生說:“貧而負氣,傲睨一切!”可見王廷紹崚嶒傲骨的一生。

收錄內容

《霓裳續譜》全書共收錄當時流行於北京、天津、直隸(保定地區、河北中北部地區)時調小曲六百一十九支,計有西調、岔曲寄生草剪靛花、疊落金錢、黃瀝調(黃鸝調)、玉溝調、劈破玉、彈黃調(灘簧調)、番調、馬頭調、揚州調、北河調、隸津調(利津調)、盤香調、邊關調、秧歌、蓮花落、秦吹腔花柳歌、一江風、倒搬槳、銀紐絲、玉娥郎、打棗桿(掛枝兒)、螺螄轉、重疊序、粉紅蓮、呀呀呦、重重序、兩句半等三十種曲調。

分卷詳介

該書共分為八卷,前三卷西調總計二百一十四支,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多的。西調,是從山西、陝西傳到北京的小曲。早在明朝末年西調就已經傳來北京,李自成在北京時不喜歡崑曲和其它小曲,只喜歡家鄉的秦聲小曲,專要嬪妃宮人們習唱西調。
翟灝的《通俗編》上寫到:“今以山陝所唱小曲曰:西調,與古絕殊,然亦因其方俗言之。”西調曲詞寫的很文雅,就象宋詞一樣,當然有很多是根據崑曲傳奇故事改編的。後五卷則是各種曲調唱詞,其中“寄生草”獨立的為曲的有一百一十二之多,岔曲中“平岔”有八十九支,不包括有曲頭曲尾聯綴的雜牌子套曲
該書另有附錄《萬壽慶典》一卷,是當時宮廷里的承應之品,共收錄曲牌聯綴體唱詞二十一段。其中清江引、好事近、疊字犯、鎖南枝等曲牌是直接套用崑曲曲牌,而在“八方太平”五段第二章中全曲稱“太平歌”,就是今天八角鼓中的“太平年”曲牌。曲詞後還仔細的寫出了演員所穿戴的行頭和場面上用的各種樂器。 這類曲詞主要內容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可是從演員陣容上看,想像得出可能還有複雜的表演,比今天現代的大型歌舞或戲曲演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用樂器也很豐富,一般有弦子、胡琴、提琴、琵琶、笛、鼓板等。

曲詞題材

從曲詞上可以看出選用故事題材廣泛,除了根據崑曲傳奇改寫的,還有一部分描寫民間風俗、情歌、風趣幽默的曲子。所選的岔曲有平岔、慢岔、數岔、西岔、起字岔、垛字岔等唱腔形式,當然這些岔曲的唱法跟我們今天演唱的不一樣,現在傳唱的岔曲格局大部分是隨緣樂先生重整革新的模式。更使人想像不到的,在乾隆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夾雜有其它曲牌聯綴的牌子曲了,而且還有一種叫“平岔帶戲”的牌子曲,表演上比現在的曲藝還要豐富,更具有戲曲等多種表演形式。曲詞的內容都是適合優童口吻,用小生、正旦、小旦等角色獨唱或對唱的曲目,當時是由很多相姑(男扮女裝的娼妓)們演唱,其中一半都是艷情歌曲。最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蓮花落、秧歌等曲詞,這是現存的清代較早珍貴資料之一。

歷史意義

《霓裳續譜》這部俗曲集,對我們研究北京、天津古代的鼓曲藝術,從各地傳入北京的俗曲變化情況,相姑優童演唱時調小曲和子弟票友演唱八角鼓的情況,以及研究清朝中葉的京津兩地民俗方面,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書於一九三五年由章衣萍標點排印本,一九五九年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出版被列入《明清民歌時調叢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