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霓裳續譜
- 創作年代:清朝乾隆六十年
- 作品出處:《霓裳續譜》
- 文學體裁:曲唱詞
- 作者:王廷紹
成書簡介,收錄內容,分卷詳介,曲詞題材,歷史意義,
成書簡介
該書是天津“三和堂”老曲師顏自德傳曲,並請人記錄底本成書。關於顏自德的生平沒有留下任何可考資料,只知他在書成時就已經七十多歲了。
據說王廷紹的早年生活很不好,家宅的大門外是大道,宅旁隔壁就是馬棚,他自撰的門心對聯是:“馬骨崚嶒,吃豆、吃麵兼吃草,車聲歴碌,拉人、拉馬不拉錢。”從這一副對聯中可以看出王廷紹思想,是了解他喜愛俗文學的見證,他是個不以俗句為嫌極有風趣的文人。
《霓裳續譜》中的卷首,自序上自提“秣陵王楷堂訂”。秣陵指的是金陵南京,可他並不是南京人,而是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市人)。關於為什麼叫秣陵,有可能是從宅旁隔壁的馬棚想起來的,秣陵又意味著秣馬厲兵,即餵飽戰馬磨快兵器準備參戰。
此書是他在中舉人三年以後,中進士四年以前編訂的,這是他生活最困難時期。
收錄內容
《霓裳續譜》全書共收錄當時流行於北京、天津、直隸(保定地區、河北中北部地區)時調小曲六百一十九支,計有西調、岔曲、寄生草、剪靛花、疊落金錢、黃瀝調(黃鸝調)、玉溝調、劈破玉、彈黃調(灘簧調)、番調、馬頭調、揚州調、北河調、隸津調(利津調)、盤香調、邊關調、秧歌、蓮花落、秦吹腔花柳歌、一江風、倒搬槳、銀紐絲、玉娥郎、打棗桿(掛枝兒)、螺螄轉、重疊序、粉紅蓮、呀呀呦、重重序、兩句半等三十種曲調。
分卷詳介
該書共分為八卷,前三卷西調總計二百一十四支,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多的。西調,是從山西、陝西傳到北京的小曲。早在明朝末年西調就已經傳來北京,李自成在北京時不喜歡崑曲和其它小曲,只喜歡家鄉的秦聲小曲,專要嬪妃宮人們習唱西調。
曲詞題材
從曲詞上可以看出選用故事題材廣泛,除了根據崑曲傳奇改寫的,還有一部分描寫民間風俗、情歌、風趣幽默的曲子。所選的岔曲有平岔、慢岔、數岔、西岔、起字岔、垛字岔等唱腔形式,當然這些岔曲的唱法跟我們今天演唱的不一樣,現在傳唱的岔曲格局大部分是隨緣樂先生重整革新的模式。更使人想像不到的,在乾隆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夾雜有其它曲牌聯綴的牌子曲了,而且還有一種叫“平岔帶戲”的牌子曲,表演上比現在的曲藝還要豐富,更具有戲曲等多種表演形式。曲詞的內容都是適合優童口吻,用小生、正旦、小旦等角色獨唱或對唱的曲目,當時是由很多相姑(男扮女裝的娼妓)們演唱,其中一半都是艷情歌曲。最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蓮花落、秧歌等曲詞,這是現存的清代較早珍貴資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