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默·比加特

霍默·比加特

霍默·比加特(1907—1991),美國戰地記者, 《紐約先驅論壇報》雙傑霍默·比加特和瑪格麗特·希金斯(1922—1966)爭奇鬥妍。

是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的戰地記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默·比加特
  • 外文名:Homer William Bigart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October 25, 1907
  • 逝世日期:April 16, 1991
  • 職業記者
記錄,泄露二戰機密,記錄越南戰爭,逃離朝鮮戰場,關於紐約時報,作品賞析,

記錄

在全世界正義之師的打擊下,日本天皇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貌似強大的日本法西斯轟然倒下。9月2日早晨,東京灣陰雲低垂。9時整,受降儀式在美軍第三艦隊旗艦“密蘇里”號上正式開始。
霍默·比加特拍攝的日軍投降照片霍默·比加特拍攝的日軍投降照片
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宣讀完投降命令後,重光葵走上前來。“他把全身重量都壓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來。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簽字的時候,這手杖倒在甲板上。”美國記者霍默·比加特記下了這位日本政府代表和日本外相沮喪、緊張的一瞬。

泄露二戰機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10集團軍粉碎敵人主要防禦工事用了一個月。各報紛紛提出問題。不幸的是,有人向在沖繩島採訪的記者泄露了建立第二個登入點的建議,記者霍默·比加特將它公諸於《紐約先驅論壇報》。他寫道:“我們的戰術十分保守,不採用迂迴進攻,而固執於陣地對峙。” 金將軍要尼米茲說明為什麼泄露了機密。尼米茲說,想必是范德格里夫特公布了這件事。金召見范德格里夫特並將尼米茲的話告訴他。 “我對這種說法感到遺憾,”范德格里夫特說,“我把尼米茲當作朋友,他應該了解我,而不應想當然地認為我會幹這樣的事。”

記錄越南戰爭

美國參加越戰以前,由於越南戰爭不斷,以及美國政府和南越的特殊關係,美國駐西貢記者團已經是個相對成熟的群體,記者團首要人物是《紐約時報》的霍默·比加特,他的尖銳分析使美國政府頗為頭痛。針對美軍首腦瑙爾汀和哈金斯同意:“一切問題都決定於吳庭艷,沒有他什麼事也辦不了,同時,既然對他的政權進行批評只會激怒他,那就不要批評”的討論,霍默·比加特評論說:這就變成了“與吳庭艷共存亡”的政策。此後頂替加比特工作的時報記者大衛·哈伯斯坦更是指出越南是“戰爭泥淖”。

逃離朝鮮戰場

1950年12月3日,美軍失利,記者們正在撤離平壤。黃昏時分,當最後撤離的霍默·比加特和湯姆·蘭伯特驅車繞城一周后向機場駛去時,街上空蕩蕩的,令人恐懼。最後,他倆登上飛機,當飛機低空飛過時,他們看到城裡城外到處都是大火。美軍的食品和衣物等軍需物資正在化為灰燼。在飛往漢城的短途中,他們看到排成巨龍的卡車隊正亮著前燈,把部隊運往南方。平壤大撤退令蘭伯特極為傷感。他說:“我們是逃出來的。”
參與朝鮮戰爭報導的記者中,比加特為人沉靜,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報導而備受敬重。年輕記者把他當作偶像,極力模仿他。他是個極為稱職的記者

關於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無疑可以稱得上是“教科書”式的報紙,它的典範作用至今絲毫未減。“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幾乎成了《紐約時報》的代名詞,作為高規格的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如檔案般的記錄著社會的每次變動,在這其中,戰爭無疑是報紙關注的永恆主題。面對戰爭,《紐約時報》竭盡全力接近現場,記錄戰爭及戰爭背後的新聞,為了這個目標,投入的是大量的金錢、物質、新科技和記者的生命。
紐約時報》在戰爭中的表現,清晰的表明社會賦予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深刻地關注和記錄社會上正在發生和形成的歷史”。在《紐約時報》在創刊號中就明確宣稱:“我們決不打算感情衝動地來寫文章——除非某些事實確實使我們衝動起來。我們將儘量不衝動”。這正是主流報紙的基本風格。一個主流傳媒負有正確傳播社會價值觀的責任,《紐約時報》的戰爭報導鮮明的證明了這一點。

作品賞析

美國記者霍默·比加特,曾有一篇新聞佳作----《日本簽字投降》,這篇作品有這樣的描寫----
重光葵步履蹣跚,拖著木質假腿走到鋪著粗呢檯布的桌子旁,桌子上放著投降檔案,等著他簽字。
他把全身重量都壓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來。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簽字的時候,這手杖倒在甲板上。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致詞後,做了一個手勢要重光葵簽字。他們兩人沒有說一句話……當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頂端,登上“密蘇里”號甲板時,脫掉了他的高帽子。
細節成就了這篇新聞精品,這是多數新聞學者的共識。但是,《日本簽字投降》這篇作品中有很多細節,哪些細節最能打動讀者呢?或者說,在眾多細節中哪些是最有價值的細節呢?
一個是重光葵的手杖倒在了甲板上,一個是重光葵脫掉了頭戴的高帽。為什麼是這兩個呢?因為這兩個最具隱喻性。手杖,權杖;手杖倒地,帝國坍塌。高帽,尊嚴;脫掉高帽,尊嚴掃地。
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個主次的話,不是簡單的細節成就了這篇名作,而是言簡意豐的隱喻意象成就了它。當然,這種隱喻,這種意象,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是從眾多真實的細節中精心選取的。
榮譽
霍默·比加特兩度榮獲普利茲新聞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