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相似理論

需求相似理論(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需求相似理論又稱偏好相似理論(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疊需求理論(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斯戴芬·伯倫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於1961年在其論文《論貿易和轉變》提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需求相似理論
  • 外文名: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 別名:偏好相似理論、重疊需求理論
  • 提出者:斯戴芬·伯倫斯坦·林德
簡介,基本觀點,假設條件,實證結果,相關性,意義,相關理論,

簡介

林德認為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的延伸,產品的出口結構、流向及貿易量的大小決定於本國的需求偏好,而一國的需求偏好又決定於該國的平均收入水平。這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一種產品的國內需求是其能夠出口的前提條件,換句話說,出口只是國內生產和銷售的延伸。企業不可能去生產一個國內不存在擴大需求的產品。
二.影響一國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國家對技術水平高、加工程度深、價值較大的高檔商品的需求較大,而低收入國家則以低檔商品的消費為主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為衡量兩國需求結構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標。例如高爾夫球在歐美是普及運動,但在開發中國家卻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兩國之間都有共同需求品質的情形,我們稱存在重疊需求。兩國消費偏好越相似,則其需求結構越接近,或者說需求結構重疊的部分越大。重疊需求是兩國開展國際貿易的基礎,品質處於這一範圍的商品,兩國均可進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對消費的需求的質和量都會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對先進的資本設備需要越高。因此兩國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兩國間貿易範圍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較大,需求偏好相異,兩國貿易則會存在障礙。
若兩國中一國具有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而另一國沒有對這種商品的需求,則兩國無從發生貿易。因此,各國應當出口那些擁有巨大國內市場的製成品,即大多數人需要的商品,一國在滿足這樣一個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可以從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國家獲得出口該類商品所必需的經驗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國家之間的貿易量是最大的。基於該理論,企業首先應選擇國內市場巨大的產業進行出口貿易,同時最有可能發生在偏好相似的國家之間(往往是相鄰國家市場),因此,國際化經營往往表現為漸進式。漸進式國際化經營的產業往往是國內外需求偏好相似的產業,根據林德爾的理論,國際貿易被視為國內貿易的延伸,因此產業一開始往往表現為國內經營,待國內市場飽和後或因偶然機會(被動地)才向外延伸到國際市場,根據需求偏好相似原則,首先選擇的是相鄰國家市場,而後才是全球市場。
林德還認為,一國將出口那些國內需求規模大,或如他所聲稱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產品。按其所述,這種結果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廠商往往對國內生意的機會更敏感;發明、創新也往往由國內市場沒能解決的問題所激發;對新產品的不斷改進也只有在為國內消費者的接受的情況下,才能帶來顯著的成本降低。

基本觀點

代表性需求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重疊需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一個獨立條件。兩國之間的需求結構若是越接近,則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基礎就越雄厚。當兩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時,則重疊需求的範圍也就越大,兩國重複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為貿易品。如果各國的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則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複需要的商品便不斷地出現,貿易也相應地不斷擴大,貿易中的新品種就會不斷地出現。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互相間的貿易關係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懸殊,則兩國之間重複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貿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需求相似理論需求相似理論

假設條件

需求相似理論兩個假設條件:
1、需求結構不同的假設(或稱消費者行為假設):假設在一國之內,需求受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決定。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費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費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費者收入水平相同,則其偏好也相同。一般情況下,一國對該國平均檔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為代表性需求。
2、兩國需求重疊的假定:廠商根據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與需求結構來決定其生產方向與內容,而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對其產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兩國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則兩國的需求結構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兩國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則他們的需求結構也必存在顯著的差異。
①國內生產的產品有富餘,有能力向國外出口產品。
②兩個國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結構接近,或者說需求結構的重疊部分越大,兩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
③兩國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則需求結構相似,需求重疊部分就越大,兩國間的貿易 量就越大。
在此基礎上,貿易按照以下流程進行:
一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對工業製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爾定律)——帶動本國工業製成品生產增加,結果使產量的增加超過了需求的增長,從而有能力出口——對於這類產 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才會有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對象國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國家,這樣就使得兩國間貿易量增大。林德的理論從偏好相似和重疊需求的角度,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北—北貿易的快速發展作出了解釋,所以稱為“重疊需求論”。

實證結果

實證結果表明中國的貿易情況偏離了林德爾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導致這種偏離性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國家之間存在對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的不同的國內需求,並且這種不同的需求影響著貿易格局,然而影響需求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僅憑國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來決定需求水平的論斷是難以很好解釋現實經濟生活的。由此可知,林德爾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不能用於解釋中國的貿易狀況,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收入水平
個人需求偏好個人需求偏好
個人的消費函式個人收入水平的增函式,因而每個人的收入水平將會影響消費者在水平地或垂直地各類產品上花費的分配比例。同樣,國家間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的不同是造成國內需求水平結構和層次不同的重要原因。非相似的效用函式能解釋不同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國家之間對的水平地或垂直地各種產品上不同國內需求的各種形式。但影響需求的經濟因素千差萬別,儘管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不同的收入水平並非就意味著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換句話來說,收入水平與需求偏好不具有絕對的相關性,因為影響一國需求偏好的因素很多,除了收入水平之外,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對一國的需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總體的相對價格
相對價格水平是對最終和中間產品國內需求構成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經濟代理人在選擇最優的消費或各種投入品時並不僅僅考慮B產品相對於A產品的價格,而且要考慮與使用A產品有關的輔助產品的C或D的價格。這樣,他們考慮的關於A 產品的“總體”的相對價格。對中間產品層次這種情形的描述,暗含著廠商將創造不同水平的中間產品以迎合相對大的國內需求的需求效應。資本富裕的國家將不僅出口那些在生產時是資本密集的耐用產品,並且在使用時也是資本密集的,從而在運用它們時內含著資本密集的技術。因此,要素、技術稟賦和生產工藝對一國貿易國別有著重大影響。中國屬於勞動相對充裕的國家,因此,根據特定要素模型和H-O模型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像美國和日本這樣的高收入國家則會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內需求對貿易國別的影響力不一定強於國際市場的需求,具有相對互補性的需求而並非相似需求通常是決定貿易國別的關鍵變數。
3.政府管理
4. 區域貿易協定
5. 開放的市場經濟
正是上述的五個因素綜合起來發揮作用,從而使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只能在滿足一定的前提假設下才能發揮作用;面對複雜的現實經濟生活,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的解釋能力則大打折扣。而上述的分析具有一般性,因此也同樣適於對中國貿易結構的解釋,即中國的貿易結構並不很好地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相關性

代表性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各有其不同的適用範圍,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生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Inter- industry trade),即工業品與初級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於解釋發生在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製造業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因此,重疊需求理論是對要素稟賦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意義

1.需求相似理論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存在產業內貿易的基礎 。
2.需求相似理論對於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迅速發展的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具有特別的意義。
國家間國內需求的構成和層次上的差異對國際貿易格局有著重要影響。林德爾認為國內需求的動態方面對一國的貿易結構是十分重要的;國內需求形式的國際化,如果該行業又具有動態或外在規模經濟特徵,那么該行業廠商會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國內消費者之間的競爭與效仿為國內供應廠商提供了刺激創新的豐富土壤。此外,對某個產品門類國內需求的高增長會對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有正的影響。
但是,現實經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各國收入水平不一定能真實反映需求偏好,決定需求偏好的因素多種多樣;即使貿易夥伴國具有相同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在開放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要素、技術稟賦和生產工藝不同導致商品與服務的相對價格差異,以及政府對貿易的管制和區域貿易協定,都會導致貿易結構偏離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相關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