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商務理論

地緣商務理論(Geo-business Theory)隨著國際商務的迅速發展,討論國際商務的理論不斷湧現,新理論、新觀點層出不窮。然而,各種理論或觀點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們或者只涉及國際商務的某一模式,或者只針對某一類型的公司,或者只討論問題的某一方面,很少從整體的高度解釋國際商務的現狀和預測其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緣商務理論
  • 外文名:Geo-business Theory
  • 概述:對國際貿易的流動有著深刻的見解
  • 簡介:作為一個綜合性理論體系
概述,簡介,決定性變數,公司特徵,國家特徵,國際因素,促動變數,制約因素,評價,

概述

例如。著名的赫克雪爾、俄林要素稟賦論(H—O理論)、林德等人的消費偏好相似理論等對國際貿易的流動有著深刻的見解,但未解釋國際直接投資現象,而象海默的市場缺陷理論、鄧寧的折衷理論等對國際直接投資的現象進行了精闢的分析,但未涉及國際貿易。有鑒於此,有些學者試圖發展一種既能解釋國際貿易又能解釋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美國學者S·H·羅伯克等人提出的地緣商務理論便是一種這樣的嘗試。

簡介

地緣商務理論作為一個綜合性理論體系,地緣商務學說試圖全面地解釋和預測國際商務活動的結構發展。“地緣商務”這一名稱表明了地理國際商務的關係。
所謂地緣商務,故名思義,就是把地理國際商務聯繫起來,就象地緣政治學將國際政治同地理聯繫起來一樣。
地緣商務理論試圖為解釋和預測整個國際商務,包括國際貿易和海外直接投資,提供一個全面的框架。它從公司國家和國際三個層次討論決定國際商務模式的各種因素。決定國際商務模式的關鍵力量是公司,它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在不同的國際環境中競爭,從而直接影響國際商務模式的發展和變化。然而,國家和國際因素直接制約公司的行為,從而也是決定國際商務模式的重要力量。公司國家和國際因素的運作,構成影響國際商務的各種變數,這些變數的相互作用,決定國際商務的地理定位和地理取向。 該理論把這些變數中的主要因素分成三類:決定性變數、促動變數和制約因素。

決定性變數

決定性變數包括公司特徵、國家特徵和國際因素。

公司特徵

公司特徵指的是一個公司特有的競爭優勢 一個公司要從事國際商務活動,毫無疑問必須要有超越外國當地生產者的優勢。公司特有的競爭優勢是多方面的,它們可能是新產品差異產品,也可能是不同的生產流程、獨特的管理技能、推銷技能、大規模資金投入、規模生產經濟等產品特徵和生產特徵。這些產品特徵或生產特徵有時可以形成壟斷市場公司的競爭優勢不是靜態的,而是發展變化、此消彼長的。採礦和石油工業的跨國公司因擁有技術、資金和推銷網路而具有競爭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公司的優勢被削弱了,從而在國際上失去了競爭力。美國的小汽車工業曾因擁有技術優勢而具有競爭優勢,但在1973年石油危機以後,卻因耗油量較大而讓位於日本的節能型汽車。

國家特徵

國家持征包括本國特徵和東道國特徵。本國特徵可能是公司產生競爭優勢並維持這種優勢的源泉,也可能阻礙一個公司產生和保持某種競爭優勢。例如,美國的經濟規模和收入水平促使一些美國公司從事跨國商務,卻又阻礙了另一些公司從事這類商務。美國地域廣闊、市場規模大,其廣闊的地域使許多大型廠礦的分廠同總廠相距遙遠,管理這些分廠為企業從事跨團經濟提供了寶貴經驗,而巨大的市場又為企業大規模生產提供了條件,從而使一些公司獲得了規模優勢和推銷技術;另一方面,又恰恰是因為美國的這些特徵,使許多公司對跨國經營不感興趣,因為國內廣闊的市場已足夠公司的發展,因而缺乏向海外擴張的積極性。而像瑞士這樣的小國,由於其國內市場過分狹小,國內公司不得不把視野投向海外,努力向海外擴張。 國內資源情況也會影響公可國際擴張的能力。如日本,由於面對資源匱乏的困境,公司不得不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和海外直接投資,以便為國家獲取更多的資源。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資源開發型投資占其海外直接投資的50.8%。而美國因具備豐富的石油資源和悠久的開採歷史,促使美國的公司發展了石油開採技術,從而具有跨國投資的競爭優勢。
在一個政府大力投資於科研和教育的國家,本國的國內環境可能是技術優勢的源泉。本國的社會體制既可能促進海外投資也可能阻止海外投資。比如歐洲一些國家公司,由於擔心國內對手企業的政治力量的影響而千方百計地向海外分散業務,而本國完善的資本市場則可能為公司提供金融資源優勢。
東道國的特徵會決定一個企業跨國經營的機會是否存在。東道國的自然資源可以吸引尋求海外資源的外國公司,東道國的市場規模、發展趨勢和收入水平則對尋求市場的公司具有吸引力 東道國不發達的資本市場則可能使外國公司具有資本優勢。人力資源對生產效率型項目或研究開發機構具有吸引力。文化特徵可以決定當地人的消費習慣和潛在的
雇員行為模式。東道國的政局是否穩定也可能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影響。

國際因素

國際變數包括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貿易框架、國際專利和商標協定、稅收條約等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減少了國際金融風險,使各國貨幣價值穩定,從而使國際貿易有30多年持續穩定的發展。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於將美元定值過高,從而為美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創造了不同尋常的有利條件,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世界貨幣體系使美元的比價大大降低,從而叉大大刺激了外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 公司國家、國際變數的互動作用,對公司產生了跨國經營的刺激,決定一個公司業務以及選址。因此,決定性變數是影響公司經營模式的必要條件。然而,具有跨國經營的條件並不能使跨國經營發生。一個公司究竟在國內經營還是跨國經營還要受促動變數的影響。

促動變數

促動變數包括公司地理觀念和可擁有的資源,以及市場競爭形勢(如公司本身的競爭地位和對手的舉動)。促動變數顯示公司是否能看到海外有利可圖的機會,是否有和J用這些機會的願望。它促使一個公司朝一個特定的方向發展自己跨國經營模式。
在決定性變數有利於跨越國境的經營活動時,只有一部分公司會採取行動。地緣經濟模式因此需要提供確認這些公司及其動因的變數。促動變效包括公司獨有的變數和以對其他公司相對優勢為依據的變數。
不同的公司有大不相同的地理視野,一個公司的地理視野會隨時問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準備從事國際經營的公司必須具有地理意識和全球“掃瞄”的能力,才能發現誘人的外國機會。一個公司在墓一時間點上的地點意識同時具有空間和功能的特徵。從空間方面說,它會從近視發展到全球眼光。在視野擴大的某一階段,公司可能對鄰國的機會敏感而對更遠的國家的機會則不然。從功能意義上說,地理意識可能是出口的全球意識,而不是直接投資的全球意識。例如,由於歷史、文化和公共政策的原因,日本大多數公司的視野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都局限在出口上。
公司可能發展它自己的掃瞄“雷達“,從而將潛在的外國機會或威脅都置於它的視野之下。但要把“雷達”螢幕上的信息變成有用的商業行動,還需要有另外的條件。公司必須要有能力判斷涉及到貨幣差異、外匯風險、政治風險等變數帶來的機會或威脅,公司要有專門知識對國際變數給予合理精確的評價。對國際經營沒有經驗的公司,因為不能恰當地評價政治或外匯風險,往往坐失許多有利的機會。而要利用確認了的外國機會,公司必須有必要的金融資源和管理人員。
促動變數中的第二種變數包括公司的競爭地位和競爭對手的行動。公司必須在特定的領域有競爭能力。這些競爭能力可能是公司原有的,也可能是公司採取行動消除不利因素或防止讓對手獲得有利因素而獲得的。但無論如何,公司不會向自己不利的方向發展,但有時為了整體或長遠的利益,它可能犧牲局部的或暫時的利益。歸根結底,公司要向海外擴張,就必須要能獲得在本國謀求不了的好處。公司擴張可能是出自下列考慮:尋求市場、尋求資源、尋求生產效率、尋求技術、逃避風險、為了防禦或交換威脅。
尋求市場橫向發展的動力,而尋求資源則是縱向發展的動力。尋求生產效益的公司向能提供廉價勞力的國家投資,而尋求技術的公司則可能採取幾種國際行動:它可能收買外國公司以得到該國公司掌握的某項技術,如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購美國的阿姆達爾計算機公而獲得大型計算機製造技術;它可能在外國建立研究機構以利用外國的科技人材或獲得特殊材料;它可能在先進產品的市場經營以獲得產品開發和推銷的經驗。
避免風險的公司的動機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受干擾的可能性.因此可能通過同時在幾個市場經營,以獲得管理的需求和減少威脅公司的政治風險。而交換威脅戰略則可能出現在壟斷性行業里,如鋁生產業和石油業。在這些行業里,公司憑藉專利技術、保密技術、大規摸資本要求和規模經濟等因素限制市場參與,從而使該行業為少數公司把持。這少數公司每一家都會因競爭對手進入了外國市場而跟著進入,以作為一種防禦手段。因為進入競爭對手占領的每一市場就能對競爭對手的削價和其他競爭行為做出反應。
一個公司有跨國經營的條件和欲望,有全球視野和其他條件,但最終決定其跨國經營計畫能否實現的因素還有控制變數。控制變數包括本國控制因素、東道國控制因素和國際因素。某國存在良好的跨國經營機會,一家或幾家公司希望利用這種機會,然而這種希望可能會因本國或東道國或兩國同時的控制政策而不會實現。國家控制變數包括本國或東道國為取得國家的福利目標而採取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這些控制因素可能對跨國經營起刺激或限制的作用,但隨著國家目標的變動,它們也會變動。

制約因素

不論是在國內發展的公司還是向海外擴張的公司都可能面臨鼓勵因素和阻礙因素。許多社區、州、區域都提供稅收財政方面的優惠以吸引企業。而與此同時.一些國家政府通過調整限制工業增長的法律以使經濟緩慢地“有節制地”發展,但鼓勵或阻礙因素對跨越國境的投資影響更大,而外國公司的進入引起的問題也比國內企業的發展引起的問題更為複雜。如美國作為海外投資大國,長期以來就有出口管制法,限制可能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有害”的商品、技術等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年,日本和大部分西歐國家採取了限制資本外流的政策,以改變脆弱的國際收支平衡的形勢。這些控制的結果是只允許本國的公司選擇出口作為從事國際商務的手段。但許多政府也採取刺激國際商務擴張的政策,比如提供政治風險保險、貸款、允許將在外國繳納的稅用於抵免應向本國政府繳納的稅,對在海外再投資的利潤實行稅收延遲原則等。
東道國的鼓勵和阻礙措施更是名目繁多。它們可能限制外國投資者從事某些領域的商務,限制外匯匯出,實施技術轉讓協定,要求讓當地公司共同掌握所有權,乃至禁止外國直接投資。如日本過去根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限制外國對日投資,結果許多外國公司在大多數產業領域都只有通過許可證轉讓的方式來參與在日的經營。又如印度,1973年的立法規定外商可在印度建立企業,但股份不能超過公司股份的40%,已超過的要逐步減少,結果使IBM 、可口可樂等美國大公司退出印度,而到20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又一改傳統做法,取消了對外商投資的限制,並提供許多優惠條件,結果不但使流出的外資回流,而且還使新的投資大幅度增加。
地緣商務模式雖只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但從這個框架中卻衍生出許多關於國際商務變化的理論。S·H·羅伯克舉的一個簡單例子就是根據該理論演化的解釋跨國公司經營行為的“全球計畫模式”:
一個具有從事國際經營資源、具有全球地理意識並發展了全球掃瞄能力的公司,可以根據對世界存在的機會和威脅的偵察來選擇它想進入的市場。根據其市場目標和區位經濟學標準,公司會制定供應其選擇的市場的一個世界規模的“後勤”模式。後勤模式將包括原材料來源、生產地點、服務和行銷設施、研究活動、乃至勞動力資源、管理資本。公司推銷和後勤的各種選擇組合成一個總的計畫模式,並發展其最佳商務經營戰略。
按照這一模式,公司可以選擇適合它們的跨國經營戰略。它們可能採取傳境的貿易方法,也可能完全內部化,也可能採取介於這兩種方法之間的參與海外經營的方法,如頒發許可證、簽訂貸款——購買協定,建立海外收購處或分包處、投資組裝以及全面海外生產。而直接投資可能通過兼併當地公司或新開辦企業的辦法。在中介產品和要素市場效率高,內在化優勢不存在的情況下,公司會通過出口來供應外國市場,通過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在中介產品要素市場有缺陷,內在化生產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區位優勢將決定橫向發展縱向發展的生產地點,而地點因素又經受政府干預的影響。然而,內在化戰略也可以導致在早期階段先出口,然後才發展海外生產的計畫。

評價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謂地緣商務理論實際上是一個綜合理論,包含了全球視野理論,市場缺陷理論、內部化理論等。但該理論不只是簡單地綜合。一般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研究僅局限於公司國家層次上,而該理論特彆強調了國際因索對國際商務的影響。這無疑比一般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更全面。該理論所分析的各種變數,對於一國的政府確定國際經營的指導方針無疑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然而,儘管該理論從某些方面說克服了一般國際商務理論的局限性,適應的範圍不僅包括國際投資,也能包括國內投資。不僅能解釋國際直接投資,也能解釋國際貿易,但因其理論框架過分粗略,因此,其內容還有待於進一步充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