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核雙共振譜是2011年公布的材料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核雙共振譜
- 外文名:electron-nuclear double resonance spectrum,ENDORS
- 所屬學科:材料科學技術
- 公布年度:2011年
電子-核雙共振譜是2011年公布的材料科學技術名詞。
電子-核雙共振譜(electron-nuclear double resonance spectrum)是2011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材料科學技術名詞。定義 在恆定(直流)磁場下,探測物質中電子與原子核對高頻(微波)磁場能量共振吸收隨頻率變化關係的技術。出處 《...
電子核子雙共振譜[學]電子核子雙共振譜[學](electron nuclear double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1993年發布的電子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電子學名詞》第一版。
電子雙共振譜[學]電子雙共振譜[學](electron double resonance spectroscopy,ELDORS)是1993年公布的電子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電子學名詞》
由於電子自旋和核自旋在強磁場中同時發生能級劈裂,先用微波輻射實現電子自旋共振,緊接著用射頻輻射造成核磁共振,電子自旋與相鄰質子的核自旋之間的耦合造成了共振譜線的精細結構,為有關不配對電子周圍原子核的類型、原子核之間的距離、...
電子–電子雙共振(double electronelectron resonance)是2018年公布的生物物理學名詞。定義 用於確定電子自旋之間距離的實驗技術。在共振腔內提供頻率不同的兩種微波:“觀察”微波和“泵浦”微波,前者在不飽和功率下用於觀察電子自旋共振譜...
以觀察反映2→3躍遷的電子自旋共振信號強度的變化,故稱為電子-電子雙共振。它與電子-核雙共振不同之處是不涉及核的躍遷,並且觀察的與電子自旋共振有關的能級和未觀察的躍遷能級之間無共享的公共能級。
電子一核雙共振實驗可以大大地簡化EPR波譜特別有利於超精細分裂非常豐富的液體樣品波譜的觀察。因為在ENDOR實驗波譜上,來自於同一種等性核的EPR信號,僅顯現兩條譜線。例如二苯基蒽自由基的EPR波譜含有上百條譜線,很難分辨。因為僅有...
第一章 電子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溶液自由基的ESR譜 第三章 固體中自由基的ESR譜 第四章 有機三重態分子和雙基的ESR譜 第五章 過渡金屬離子的ESR譜 第六章 弛豫和線型理論 第七章 雙共振技術 第八章 氣相電子共振波譜 ...
電子自旋共振譜技術,是最早證明脂雙層中脂的流動性的實驗方法,它是上世紀60年代Harden McConnell和O.Hayes Griffith發明並使用的。它證明了膜脂的流動性。實現該技術的儀器為電子自旋共振譜儀(ESR)。概述 電子自旋共振譜技術(electron ...
(2)原子核周圍的電場梯度不為零;(3)有頻率合適的外加電磁場。套用 編輯 這種核電四極相互作用可使核磁共振譜線移位和分裂。靈敏的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能在許多順磁晶體中觀察到二級躍遷,從而檢測出電四極矩的影響.在電子-核雙共振...
超精細結構來源於磁性原子核與電子的自旋磁矩互動作用。具體來說,當核子為非磁性核時,將會觀測到一個單一的共振吸收譜線,當核子為磁性核時,將會觀測到多個線寬較窄的吸收譜線,它們被稱為波譜的超精細結構。這種互動作用的能量來自...
《現代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及其套用》分上、下兩篇共十七章和四個附錄。上篇是理論和技術篇,內容主要包括電子順磁共振(EPR)的基本原理、EPR的實驗方法以及現代的、各種各樣的EPR新技術和新方法,如脈衝電-核雙共振、表面自由基-EPR、自...
電子自旋順磁共振波譜是一種用於材料科學領域的分析儀器,於2018年12月24日啟用。技術指標 工作條件 室內溫度: (15 – 25) °C; 大氣壓: (760 ± 116 mmHg; 相對濕度: (20 – 75) %. 電源電壓:(220–240)V or (110–...
1956年開始研究兩種磁共振耦合的磁雙共振現象。這些磁共振被發現後,便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和微波技術、量子電子學等新技術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例如順磁固體量子放大器,各種鐵氧體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譜分析技術和核磁共振成像...
當外來電磁波的頻率和這些磁能級相當時,電磁波被吸收,就會產生電子自旋共振即順磁共振。由於分子中未成對電子的自旋-軌道偶合或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在電子順磁共振譜中可產生多重峰,被稱為精細結構。由於核磁矩的影響,引起電子的磁能級...
除在書中穿插一些套用實例外,還專門用5章的篇幅介紹了電子磁共振在相關領域中的套用、過渡金屬離子及其配合物的電子磁共振波譜、固體催化劑及其催化體系中的電子磁共振波譜;電子磁共振在醫學和生物學中的套用、攜帶型電子磁共振譜儀及其...
3.5雙共振方式 3.6成像方式 第四章 核磁共振波譜儀 4.1連續波掃場核磁共振儀 4.2自旋迴波核磁共振儀 4.3脈衝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儀 4.4核磁共振成像岩心儀 第五章 核磁共振磁力儀 5.1質子磁力儀 5.2電子核磁共振磁力儀 ...
電子自旋共振信號測量譜儀是一種用於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考古學領域的分析儀器,於2005年4月1日啟用。技術指標 6inch磁鐵(磁場控制範圍100G-18KG)微波X波段固態橋,液氮變溫控制系統。測量範圍:從常溫至100K低溫,信噪比1500:1。
儀器名稱:電子順磁共振譜儀 儀器型號: ER200-SRC-10/12 主要技術指標: 磁極直徑:10英寸; 磁場範圍:0-1.48. T; 微波功率:0-200 mW; 微波頻率:9-10 GHz (X波段) 電源功率:12 kW; 變溫範圍:110-450 K 研究領域:金屬配合...
脈衝電子順磁共振譜儀是一種用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分析儀器,於2009年9月1日啟用。技術指標 微波頻率:9.2-9.9GHz;脈衝時間精度:1ns;最大脈衝長度:15us;微波脈衝相位穩定性:27°@15us;最大脈衝個數:1024每通道...
本書可幫助相關領域從業者具備紮實可靠的解譜能力,也可用作相關專業研究生教材。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電子磁共振的由來 1 1.2 實驗裝置 3 1.3 研究對象 9 1.4 展望未來 10 參考文獻 11 第2章理論基礎...
1933年C.E.克利頓和N.H.威廉斯首先在微波波段探索氨分子的譜線,成為微波波譜學的先河。1938年I.I.拉比等人的著名實驗開創了原子束和分子束對電磁波共振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電子學和微波技術的進展,探測儀器的靈敏度、...
DNP方法就是在雙共振的條件下將電子的高極化率傳遞到核上。理想的極化傳遞結果應能使核自旋的極化率增強γ/γ倍。實驗方法 實驗用的動態核極化譜儀一般可分為兩大部分,即NMR部分和ESR微波部分,並且在兩部分的結合處,磁場及探頭均...
自旋標記 (spin label), 很多物質的分子不表現電子自旋共振(ESR),但對這些分子,人工地使之與自由基(free radical)結合從而得以用ESR法來研究,獲得獨特的ESR信息,這就是自旋標記法。...
原位合成是一種製作基因晶片的方法,是原來用於電子晶片製作的光刻法轉為核酸序列的合成技術。利用光罩控制反應位置,將核苷酸分子依序列一個一個接上去;可大量生產超高密度的晶片。由於製程與光罩成本等因素,這種方法做出的探針長度約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