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磁共振分析固態物質結構及其動態過程的方法。磁共振是指固體在一定磁場作用下其原子或原子核所產生的共振吸收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共振方法
- 外文名: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
- 簡稱:磁共振法
- 套用領域:物理、化學等
- 作用:分析物品結構和性質
- 理論:量子力學規律
利用磁共振分析固態物質結構及其動態過程的方法。磁共振是指固體在一定磁場作用下其原子或原子核所產生的共振吸收現象。
利用磁共振分析固態物質結構及其動態過程的方法。磁共振是指固體在一定磁場作用下其原子或原子核所產生的共振吸收現象。...
核磁共振對顱腦、脊髓等疾病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不僅可以早期發現腫瘤、...根據前面討論的基本原理,在某一照射頻率下,只能在某一磁感應強度下發生核磁共振...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現象。其意義上較廣,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磁共振檢查〔Magnetic Resonance,MR〕是醫學檢查的一種方法,也是醫學影像學的一場革命,生物體組織能被電磁波譜中的短波成分如X線等穿透,但能阻擋中波成分如紫外線...
核磁共振技術主要有兩個學科分支:核磁共振波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 [4] )。核磁共振波譜技術...
核磁共振方法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測得核磁矩值從而了解固體、液體分子結構的方法。原子核的磁矩在恆定強外磁場作用下發生旋進運動(即進動),當進動的核的自然頻率與...
核磁共振檢查又稱磁共振成像(英文: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1980年代套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
磁共振增強掃描是是經靜脈注射某種造影藥物後再作一次MR掃描。對比劑注入靜脈後隨血液分布到人體各正常或異常組織,各種組織的血液供應量和供應來源不一樣,因而對比劑...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可以顯示大腦各個區域內靜脈毛細血管中血液氧合狀態所起的磁共振信號的微小變化。...
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20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分析技術。利用磁共振技術可以在不破壞樣品的情況下確定物質的化學結構及某種成分的密度分布...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種新興的神經影像學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目前主要是運用在研究人及動物的腦或脊髓。...
核磁共振譜在強磁場中,原子核發生能級分裂(能級極小:在1.41T磁場中,磁能級差約為25′10-3J),當吸收外來電磁輻射(10-9-10-10nm,4-900MHz)時,將發生核能級...
這種現象稱為核磁共振,簡稱NMR。該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13C的核磁共振近年也有較大的發展。1H的核磁共振稱為質磁共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P...
核磁共振波譜法是研究處於強磁場中的原子核對射頻輻射的吸收,從而獲得有關化合物分子結構信息的分析方法。...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檢測病人/被試接受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等)後的腦部皮層信號變化,用於皮層中樞功能區的定位及其他腦...
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套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強磁場內發生共振產生的信號經圖像重建的一種成像技術,是一種核物理現象。它是利用射頻脈衝對置於磁場中含有自旋不為零的原子核進行...
脊柱磁共振檢查技術是一種治療/檢查脊柱情況的醫療技術。......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對比劑後即開始增強後掃描,成像程式一般與增強前T1WI程式相同,常規...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在這項技術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