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雷氏銀魚
- 別稱:太湖銀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鮭形目
- 亞目:胡瓜魚亞目
- 科:銀魚科
- 種:雷氏銀魚
- 分布區域: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
外形特徵,生長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食用價值,
外形特徵
個體小,體長15~20公分,細小柔軟,前部近圓柱形,後部側扁。頭長而平扁;頭頂骨骼很薄且半透明,從體外可看到腦的形狀。口裂大。吻尖長特化或短鈍。背臀鰭前方或重疊;胸鰭基肌肉發達或不明顯;臀鰭基較長;尾鰭叉狀;具脂鰭。雌雄異形。雄魚成體略高,胸鰭一般尖長;臀鰭大,起點較遠於背鰭基前端,且沿基部體側具1行“臀鱗”,繁殖季節臀鰭中部鰭條膨大扭曲。有的種類吻背和頭腹面具追星。雌魚無臀鱗。
雷氏銀魚

生長習性
純淡水種類,生活在水體中上層。以浮遊動物為食。
生長繁殖
繁殖期3~7月,在湖邊水草叢生地區產卵。個體小,繁殖力強,數量較大。
太湖雷氏銀魚

分布範圍
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
雷氏新銀魚

食用價值
味鮮美,經加工鮮凍,或曬成魚乾暢銷國內外。銀魚可烹製成各種名菜佳肴,如銀魚炒蛋、乾炸銀魚、銀魚煮湯、銀魚丸銀魚春卷、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湖鮮美食。
雷氏銀魚

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梅鱭、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軟骨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多種成分。日本人稱其為“魚參”
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中的名菜。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銀魚。宋人有“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