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

零距

零距,是一個基於“零距離”而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概念,零距追求的是人與自然更緊密,科技與自然更和諧,人與人之間更親切,人和社會之間聯繫更親密!零距,是全社會人類的共同追求,是全社會人類的希望。它能使人類長期發展下去,能讓我們更了解人類的未來,能夠很好的解讀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的經驗和文化,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將這些經驗和文化繼承下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零距
  • 含義:零距離”而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概念
  • 追求:人與自然更緊密,科技與自然和諧
  • 優點:能讓我們更了解人類的未來
含義,概念提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傳統文化,高新技術與自然,

含義

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下,中華優秀文化蘊涵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零距”就是讓我們把這些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發揚光大,繼承並傳承下去。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零距”。

概念提出

工業文明的發展,使人類在現代文明中獲得物質享受的同時,也遭到大自然對人類文明的懲罰,地球是全人類的,人類要想更好的生存,必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含有人與大自然溶為一體和諧共存的思想。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唇齒相依,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係。任何違背自然法則,破壞人與環境關係的行為,都將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人情冷漠比死亡本身還要可怕”,1964年出生的張蘇玉在家中死亡5年多才被發現,發現時的她已成一具白骨。從中折射出社會目前諸多空白點:鄰里關係需要改善、基層工作亟待完善。這個事件反映出的親情鄰里關係表明,這不是一個獨立的個案,它已經暴露出生活在鋼筋混泥土的都市人群淡漠的交往關係。每一個人都將經歷死亡,但人情冷漠引發的悲劇遠遠超過了死亡本身,就太可怕了。如果鄰居多一點關心、基層多一點細心、親屬多一點愛心,這起悲劇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
由於受到社會轉型時期的衝擊,人的觀念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了偏離,“現在最需要的是儘快回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繼承的軌道上來——與鄰為善、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拋棄‘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陳腐思想,多獻一點愛心,社會才多溫馨、少悲劇”。
一個人對於十三億人來說,簡直如大漠中的一粒沙子,微不足道,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甚至是生死存亡又究竟能算得了什麼呢?北京著名的大醫院裡,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白衣天使竟然眼睜睜地看著病人被病痛活活折磨致死而不願開一服止疼藥;在某地公安的拘留室中,竟然有處女被當作婊子銬在了桌子腿上;有無辜平民被無端關押十數年,而最終賠償金卻是寥寥無幾;有政協委員喬裝上訪,竟也被厲聲呵斥“滾開”;有無數農民工用自己的血汗築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最後卻討要不到微薄的工錢;有煤礦工人葬身井下,臨了卻被毀屍滅跡……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一起並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但遺憾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步伐,三俗文化的泛濫。廣泛的都市人已經嚴重存在文化缺失,中華文化及傳統美德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互動百科憑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推出“零距”這一概念,號召大眾關注中華文化及傳統美德,從而縮短人與人、自然、社會之間的距離,實現“零距你我,零距中華”的和諧局面。

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零距並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後的必然選擇。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首先必須確立大自然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住規律,並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其次,必須走出“人類中心”的誤區,建立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共處和協調發展的關係。科學證明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同時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人類的認識正確與否、能否得到完善和發展,一點也不能離開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即實踐),尤其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是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聯繫,在當今世界變革的大潮中,新出現的諸如“大科技觀”、“持續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等等,就是對“人類中心論”的否定。其三,必須全方位的探討自然的價值。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即在評價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不僅要考慮從自然中所得,還要考慮如何回報自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
人與自然“零距”人與自然“零距”

人與社會

社會在發展,人要求進步,素質要提升。生活瞬息萬變,世界浩瀚紛繁,在精神與物質、道義與利益、理想與現實、現在與將來的坐標上,每個人應該如何把握、如何選擇?社會責任、道德情操、人文素養、公德意識、職業精神、人格健全、心理素質、親情友情、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偽、情與理、新與舊……每個人又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關係。 人具有多種多樣的屬性,概括起來,人的屬性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人類社會生活是由各行各業的活動構成的有機整體,任何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的發展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作用。
人與社會“零距”人與社會“零距”
一切正常的個人總要在社會生活中擔負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事這樣那樣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會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的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個人的活動既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程,又是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動都面臨著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讓個人與社會零距,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作出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人與人

生活當中,人與人的關係最為複雜,也是最難以處理的一件事情,很多人經常為此而苦惱。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零距,就不會有這些煩惱。當今的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非常的重要,一旦關係處的不好,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會很不順利,甚至有些人還會遭到冷落,還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所以需要互相理解、寬容和關愛。 現在的人大部分心胸很狹窄,見利忘義。甚至有的人總想讓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卻不會關愛別人,對別人好。當今這個世界是一個互動的世界。
人與人“零距”人與人“零距”
如果人們都只顧自己,不去關愛他人,那么這個世界將是一個非常冷漠的世界,這個世界需要互相關愛,去愛身邊的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國與國之間要互相關愛,人與自然之間也要互相關愛,這樣才會變成一個溫暖、和諧的世界。 人與人之間需要的不只是權、錢的施捨。互相關心幫助更為重要。只要你以誠待人,就同樣會得到一顆來自他人的誠摯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識”,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不是只存在於親朋好友間,我們應該充滿熱情地幫助任何一個需要我們的人。
我、媽媽、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國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說全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既然我們都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那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彼此關愛。人與人之間只有充滿了濃濃的關愛,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與你患難與共;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做你的朋友;你才會享受到更多的來自他人的愛。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擁有了這份愛,世界這個大家庭將會更加合睦、團結。 愛,是人世間最溫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愛的氛圍中,多好! 讓我們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會更美好……”

傳統文化

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傳承人文、凝聚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積澱,不斷凝結、升華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創新力。《易傳》有言:“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國民之靈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精神,文以鑄之。
然而,從我們一些學校的教育來看,在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的同時,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日漸式微。不少大學生能閱讀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文言文;滿口的西方格言警句,而對東方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校園中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的隨處可見,熟知先賢名人的卻不多;一些本科生、博士生的漢字書寫實在上不了台面,致力於國學研究的大師更是後繼乏人。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語言文化是民族的命脈,如果文化滅了,這個民族就永遠不會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這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明辨榮辱、修身養德
《禮記·大學》有言:“德者本也。”強調修身養德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基石。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道德中把“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作為“治天下”的策略和為人的準則,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調節人倫關係的基本規範。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理念。
近年來,教育部將傳統文化經典教育納入規劃課題並修改教材,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開辦了國學院,中央黨校為黨政幹部開設了傳統文化專題講座課,開始重視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從2008年開始,我國對法定節假日作出重大調整,清明、端午、中秋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了重要平台。這些都對深化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素質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擴大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引領主流、遠離“三俗”
文化產品的傳播不是單一的信息傳播和商品流動,而是價值觀的傳播、思想的傳播。近年來,先進文化題材的書籍、影視、動漫風靡全國,影視作品《唐山大地震》、《建國大業》、《亮劍》、《潛伏》、《江姐》就是藝術性、思想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成功範例;連續5年舉辦的“中國紅歌會”,已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知名文化品牌;《百家講壇》、《今日說法》等優秀電視欄目,為廣大的電視工作者抵制“三俗”風、弘揚主旋律、激勵精氣神帶來了有益的啟示;各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用“圖書車”、“文藝大篷車”、“文化船”等流動文化設施,使高雅文化與鄉情民俗交融,將先進文化的普及傳播融入百姓生活中。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對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滿足了人們健康的娛樂和審美需要,讓中國文化產業看到了文化前進的方向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支撐,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高新技術與自然

低碳、環保不再是新鮮概念。如今各國都在積極研發並利用高新技術來實現環保。太陽能利用、風能利用、現代化垃圾處理系統等等,類似這樣宏偉的環保工程讓人們目不暇接。可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低碳,如何讓環保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新技術,如何在環保的同時最佳化生活,如何讓零碳生活更加充滿人性化的情趣?
高新技術與自然“零距”高新技術與自然“零距”
上海通用汽車以“零距明天一起來”為主題,攜三大品牌28輛展車組成強勢陣容參展,其中包括1款全球首發概念車,3款亞太首發概念車以及2款量產首發車型。結合精心開闢的世博專區,讓觀眾深入了解世博,共同暢想未來城市交通生活的美好圖景。 此次“零距2030上海通用汽車穿越時光之旅“正是秉承這一概念,除了讓消費者可以在現場親身試駕凱迪拉克新賽威等車型之外,更通過模擬世博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的展廳布置,真實地再現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的主展電影《2030,行》中描繪的理想汽車生活。讓我們赴一場2030年的未來汽車生活之旅,零排放、零交通事故;遠離對石油的依賴、遠離交通堵塞,感受未來城市交通世界的無限便利!配以上海通用汽車世博大使曹晶對EN-V及葉子概念車領先技術的講解,向消費者傳達“是今天,是未來”的活動理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