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0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82次,參觀人數22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 地理位置:重慶市雲陽縣市民活動中心三樓
- 類別:其他行業國有博物館
- 投用時間:2014年12月26日
- 開放時間:9:00——17:00
- 參觀人數:22萬人次
- 藏品數量:300件/套
- 展廳面積:577㎡
- 法人登記機關:雲陽縣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
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0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82次,參觀人數22萬人次。
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0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82次,參觀人數22萬人次。 歷史沿革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於2012年到2013年8月進行了展廳...
重慶市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重慶市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是2019年5月16日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業務範圍 非遺項目收集、分析、整理、保護;非遺相關產品的認證;開展非遺活動和培訓;公益性宣傳活動。註冊地址 雲陽縣望江大道839號1單元1層5號門市。
重慶自然博物館 王朴烈士陵園 雲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 西南大學歷史博物館 巫山博物館 北碚區博物館(抗戰榮譽軍人自治試驗區陳列館、晏陽初紀念館、國立復旦大學重慶舊址) 重慶川劇博物館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 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 重慶電信博物館 趙世炎烈士紀念館 重慶市...
(六)指導、推進全縣文化旅遊體育、廣播電視、文物和博物館行業科技創新發展,推進文化和旅遊行業信息化、標準化建設。(七)負責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普及、弘揚和振興。(八)統籌規劃全縣文化旅遊體育產業,組織實施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挖掘、保護和利用工作,承擔文化市場和旅遊...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具有精、細、秀、雅的藝術風格,與蘇州園林造園藝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忠實表現繪畫作品的藝術風格,雙面繡主要採用了重在表現色彩和光線的亂針繡針法,繡娘們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再現了李可染先生的創作過程,歷時近半年繡制而成。李可染《拙政園圖》雙面繡不僅符合園林博物館園林...
負責文物保護、考古和重大項目實施工作,組織開展文物資源調查,履行文物安全督察職責。負責博物館有關業務指導和規範管理工作。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普及工作。(十三)負責組織實施全縣文化、體育市場的行政執法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做好掃黃打非工作,查處違禁出版物、...
推進鄉鎮多功能影劇院建設,加快雙江街道文化中心改造、群益廣場電影公司綜合樓、磐石城、三峽文物園拓展建設步伐,完成三賢祠展陳、彭氏宗祠修復工程。挖掘雲陽老城和雲安古鎮文化。紮實開展“三下鄉”,促進城鄉文化互動。鼓勵文藝創作、文化活動出精品,加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普及推廣...
健全中醫三級網路,爭創國家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穩定低生育水平,健全計生行政執法制度。推進城區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開通移動多媒體廣播,發展地面無線數位電視,解決農村民眾看電視難問題。抓好傳統節慶活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鼓勵文藝創作,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推廣工間操...
2018年重慶文化旅遊法治建設報告 2018年重慶文化旅遊系統對外和對港澳台交流合作工作報告 2018年重慶市文化旅遊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報告 2018年重慶市文化旅遊委系統黨建工作報告 2018年重慶舞台藝術發展報告 2018年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工作報告 2018年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綜述 2018年重慶旅遊資源開發工作報告 2018年重慶...
2021年重慶文化旅遊系統對外和對港澳台交流合作工作報告 2021年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報告 2021年重慶市文化旅遊委系統黨建工作報告 2021年重慶舞台藝術發展報告 2021年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情況報告 2021年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綜述 2021年重慶旅遊資源開發情況報告 2021年重慶旅遊市場拓展情況報告 2021年重慶...
竹台孝歌 竹台孝歌是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雲陽縣。傳承保護 2019年6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渝府發〔2019〕16號)》,竹台孝歌被列入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錯金銀項目保護單位華昌珠寶有限公司、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文化館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2年6月5日至7日,河北省滿城漢墓的代表性器物、國寶級文物“海上仙山——漢代錯金銀博山爐”作品亮相韓國世博會。2019年5月13日,“大美亞細亞——...
撫松地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長白山采參習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長白山人參故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撫松人參博物館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長白山采參習俗等人參文化項目展示傳播基地”。風景名勝 地方特產 榮譽稱號 2015年,撫松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
雞鳴貢茶傳統製作技藝,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雞鳴茶相傳為乾隆皇帝御用貢茶,因此被稱為雞鳴貢茶,是茶中上品。其產地雞鳴鄉是重慶市政府命名的全市唯一的一個茶葉之鄉。該技藝是雞鳴鄉人民在雞鳴寺院貢茶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項傳統技能,是難得的原生態的製作技藝,是一項非常具有保留價值和傳承性的傳統技藝,也是...
這種念祖之情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無疑是一筆蘊含無比深厚的敬祖愛國之情,是一份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承中國優秀民俗文化,江西九江成立了義門陳文化研究會,由研究會會長陳月海、陳剛編輯出版了《義門陳文史考》、《義門陳文史續考》、《潁川陳氏考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攝製播放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4年1月,巫溪縣共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3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項,市級保護名錄11項,縣級保護名錄81項;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0人,其中市級18人,縣級172人。挑花(巫溪嫁花)挑花(巫溪嫁花)是流傳在重慶市巫溪縣的一種傳統美術。歷史上,巫溪一帶女孩十一二歲便...
2008年恆順香醋生產技藝被中國國務院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展現在您眼前的中國鎮江醋文化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個綜合展示醋文化的主題博物館。館址占地20000平米,建築約4000平米,由表現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築群落組成,分序廳、老作坊、陳列廳和體驗廳等四組建築。館內採用聲、光、電等現代表現手段,...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文化館:茂縣文化館。國家二級圖書館:茂縣圖書館。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末,茂縣醫療衛生機構188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604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87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03人。歷史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羌族多聲部民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戈大戰(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峽庫區是中國地理上的一個相對較新的地名詞,它包含了長江流域因三峽水電站的修建從而被淹沒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恩施州所轄的巴東縣;重慶市所轄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萬州區、忠縣、涪陵區、豐都縣、武隆縣、石柱縣、長壽縣、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區及重慶核心城區(...
燈游會即九曲黃河陣燈會是東勝區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的重要的年節民間文化活動,它集民間扎制工藝和遊藝於一體,在給人們帶來愉悅的同時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認知和文化價值。文物古蹟 秦直道遺址 秦直道遺址南起陝西省雲陽縣,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全長700多千米,而位於東勝區境內的秦直道...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擁有重慶市巴渝新十二景—黃水林海,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古鎮,秦良玉歷史文化,川東名剎銀杏堂、三教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囉兒調”和世界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以及土家吊腳樓、哭嫁、盤歌、薅草鑼鼓、土家擺手舞等自然、人文資源。是全國綠化模範縣、綠色小康縣、民族...
2023年12月27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南京市梅鋼工業文化旅遊區、南京市金牛湖野生動物王國景區、徐州市豐縣大沙河濕地公園景區、南通市通海墾牧公司舊址景區、淮安市清晏園旅遊景區、鹽城市博物館、鹽城市阜寧縣馬家盪旅遊景區、鹽城市龍岡桃花源景區等8家旅遊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99] 華北地區 北京 北京 序號...
2010年,中華崑崙神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考證)古人類遺蹟 三岔口古人類活動遺蹟 2002年7月9日,青海省鐵路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岔河北岸發現的三岔口細石器遺址。該遺址以建設中的三岔河特大鐵路立交橋為參照物分橋西地點和橋東地點兩處遺址,北靠崑崙山脈,南對三岔河,階地地表發育...
4 丹陽黃酒 .江蘇省地方志[引用日期2018-05-27] 5 【非物質文化遺產】丹陽封缸酒釀造技藝 .江蘇網路廣播電視台[引用日期2018-05-27] 6 《丹陽黃酒美味初探》,徐志堅,《釀酒科技》,2011 (10) :122-123 7 “丹陽黃酒”通過年度地理標誌監督審核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18-06-21]圖集...
實施優秀體育文化傳承工程,發揮渝北區、江津區、奉節縣全國武術之鄉優勢,加強渝北趙氏武術、崑崙太極拳、蠶門武術、況氏武術、夔龍術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推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積極發掘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忠縣有公共圖書館1所,藏書25.60萬冊;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電競館1個,劇院1個,數字電影院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9個,農家書屋280個。全年企業文化活動135次。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全縣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2.89億元,比上年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