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龍門山魚

雲南龍門山魚

雲南龍門山魚(Lungmenshanaspis yunnanensis)的屬名“龍門山”表示該魚屬型種江油龍門山魚(Lungmenshanaspis kiangyouensis)的化石標本產地位於四川省龍門山 ;種名“雲南”表示該魚為龍門山魚屬在雲南的首次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龍門山魚
  • 外文名:Lungmenshanaspis yunnanensis
  • 分類位置: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華南魚科-龍門山魚屬
  • 產地: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北閘鎮箐門村
  • 時代: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 地層:坡松沖組
  • 命名名人與命名時代:王俊卿、范俊航、朱敏,1996年
化石的發現,形態特徵,系統分類,科學意義,

化石的發現

1991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泥盆紀專題組赴雲南、廣西等地進行野外地質考察並採集化石。在滇東北昭通附近考察期間,於箐門水庫下泥盆統坡松沖組的粉砂質泥岩中,採到了保存很好的早期脊椎動物化石,計有無頜類、胴甲類、瓣甲類和總鰭類等。這次化石的採集,不僅大大豐富了這一地區早泥盆世動物群的內容,明確了魚群的性質,而且為滇東北地區含魚化石地層的詳細對比提供了更為詳實的脊椎動物方面的證據,並為恢復西南地區早泥盆世的古地理面貌提供了新的資料。
雲南龍門山魚
雲南龍門山魚
化石產於昭通東北約10公里的箐門水庫附近(王俊卿、朱敏,1994)。昭通箐門泥盆系剖面系滇東北泥盆系的標準剖面。自李承三、葉連俊(1940)記述以來,在不同時期內先後有很多人到這裡工作過。王俊卿等人(1996)以含有脊椎動物化石的下泥盆統為考察重點,在方潤森,鮮思遠、周希雲所測制剖面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觀察。該區下泥盆統地層大致分為三套:下部為黃綠色泥頁岩夾鈣質粉砂岩,由於下部被水庫淹沒,沒有見底。在這套地層內產有豐富的早期脊椎動物化石。中部為灰黃色頁岩,夾灰岩透鏡體,產有豐富的腕足類化石。上部為黃綠色鈣質頁岩,夾灰黑色層狀泥質灰岩,產有腕足類化石。頂部與中泥盆統為整合接觸或假整合接觸。在1/20萬地質圖昭通幅中,該地區下泥盆統也分為三套,自下而上分別為“翠峰山組”、坡腳組和邊箐溝組,與前文中所述的下、中、上三套相對應。上述三組很難與滇東曲靖地區的下泥盆統地層對比,因為在曲靖地區儘管也曾發現鯊類的下領和鱗片(王念忠,1986),表明在這裡曾經有過海水侵人,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正常的淺海環境。因此沒有大量的腕足類化石被發現,而僅僅是一些海豆芽化石。能與昭通地區這套地層進行直接對比的是滇東南廣南、文山一帶的下泥盆統地層。在廣南一帶,下泥盆統分為三個組:自下而上為坡松沖組、坡腳組、和達蓮塘組。在坡松沖組內除了盾皮魚類外,還有無頜類如耿氏鴨吻魚Gantarostrataspis gengi、長吻古木魚Gumuaspis rosrrata(王俊卿、王念忠,1992)、長角大窗魚Macrothyraspis Longicornis(Pan,1992)等,以及總鰭類。兩地的無頜類雖然在種屬上不盡相同,但是在較高一級的分類階元上是相同的。此外,兩地區下泥盆統含魚層,其上覆地層均為坡腳組,含典型的坡腳動物群,如腕足類Acrospirifer tonkinensis,Dicoelostrophia等.滇東北與滇東南下泥盆統地層,不論是魚群內容還是地層層序都完全可以對比。因此滇東北的下泥盆統下部應以坡松沖組代替原來的“翠峰山組”(廖衛華等,1978;朱敏等,1994),這樣既可以避免造成典型的翠峰山群與“翠峰山組”在涵義上的混亂同時也易於掌握和使用。坡松沖組的時代大致相當於布拉格期,與曲靖地區的徐家沖組相當(朱敏等,1994)。
雲南龍門山魚
雲南龍門山魚化石照片

形態特徵

頭甲扁平,整體略呈三角形,頭甲主體部分較寬,中背孔前緣至頭甲後緣之長(頭甲主體長)約為眶突間寬的1.2倍;角短於頭甲主體之長,前後緣均具鋸齒狀小刺;內角短、三角形;眶突位於眶孔的後側方;中背孔可能為圓形,而非呈後緣稍凹進的心臟形;側線系統僅知存在“V”形眶上管,眶下管之後可能具4對側橫枝;紋飾由細小而密集的粒狀突起組成;鰓穴不多於11對。雲南龍門山魚的整體頭甲形狀可能代表了它能像一些骨甲魚類營自游生活,因為他的側向延伸的角已經遠遠超出了頭甲寬度,在游泳時可能有與滑翔機機翼相似的作用,用以穩定身體位置。朱敏和蓋志琨認為這或許可以解釋華南魚類為什麼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有了一次大的適應輻射。
雲南龍門山魚
雲南龍門山魚復原圖

系統分類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雲南龍門山魚屬於華南魚科龍門山魚屬中的一員。龍門山魚屬由潘江(1975)依據江油龍門山魚(Lungmenshanaspis kiangyouensis)建立,並置於華南魚目。雲南龍門山魚和江油龍門山魚共同組成了一個單系類群。雲南龍門山魚頭甲側緣具明顯的側突,與側向延伸的角之間形成一內凹的側緣,眶孔背位,從外形特徵上看歸入龍門山魚屬似無問題。由於屬型種江油龍門山魚(潘江等,1975)感覺管系統沒有保存, 雲南龍門山魚的描述將補充這方面的不足。雲南龍門山魚與江油龍門山魚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紋飾,江油龍門山魚為稀疏的星狀突起,較大,而雲南龍門山魚則為小且密的粒狀突起,兩者外骨骼在組織學上肯定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系統學上的意義目前還不是很清楚。除此之外,兩種間還存在以下主要區別:1) 江油龍門山魚頭甲主體非常狹窄,而雲南龍門山魚較寬;2) 江油龍門山魚鼻一垂體孔為桃形,而雲南龍門山魚基本呈圓形;3) 江油龍門山魚兩眶孔相距較近,且靠近鼻一垂體孔,而雲南龍門山魚眶間距較大,眶孔距鼻一垂體孔也較遠;4) 雲南龍門山魚頭甲側緣與角前後緣上有稀少的鋸齒狀小刺,而江油龍門山魚則沒有;5)相對江油龍門山魚而言, 雲南龍門山魚側緣內凹較短;6) 雲南龍門山魚頭甲後緣具明顯內角,江油龍門山魚可能不十分發育。

科學意義

雲南龍門山魚的發現在形態學、地層學和古地理學都有一定意義。首先在盔甲魚形態學上,由於龍門山魚屬型種江油龍門山魚的感覺管系統沒有保存,雲南龍門山魚的描述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同時,雲南龍門山魚說明龍門山魚頭甲內側凹應為自然邊緣,所謂的“側背孔“並不存在,確定了龍門山魚隸屬於華南魚科。在地層學上,從盔甲魚類面貌上看,雲南昭通下泥盆統坡松沖組與四川江油下泥盆統平驛鋪組最為接近,兩地均發現同屬的龍門山魚,為這一論點增添了證據。在雲南龍門山魚發現的多年後,劉玉海通過對滇東泥盆系幾個含魚層位進行對比和分析,認為曲靖地區下泥盆統徐家沖組魚坡松沖組或四川的平驛鋪組、廣西的那高嶺組層位相當。在古地理學上,在昭通所採到的龍門山魚雖然與四川江油的屬於不同的種,但屬確是相同的,說明龍門山魚在早泥盆世時的分布不僅僅限於四川北部龍門山區,而且在滇東北也有分布,這說明當時兩地之間的水域是相通的(王鴻禎,198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