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華南魚

武定華南魚

武定華南魚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無頜的盔甲魚類,生存在距今4.11-4.07億年的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目前,華南魚只在雲南武定和廣西南寧有發現,華南魚的形態獨特,發育有狹長的吻突、心臟形的中背孔、側位的眶孔以及側向延伸的角等,而華南魚科就是在華南魚屬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定華南魚
  • 拉丁學名:Huananaspis wudinensis
  • 分類位置: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華南魚科-華南魚屬
  • 產地:雲南武定縣人民橋
  • 時代: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
  • 地層:坡松沖組
  • 命名人與命名時代:劉玉海,1973年
命名由來,化石的發現,化石產地,形態特徵,系統分類,華南魚的分類歷史,科學意義,背景故事,

命名由來

武定華南魚(Huananaspis wudinensis)的屬名“華南”為該魚所在的板塊,位於該時期的華南板塊中,也暗指了盔甲魚類的濃厚土著色彩,只在我國和越南北部地區中有發現;種名“武定”是指示了該魚的地理位置,是在雲南武定縣被發現的。

化石的發現

雲南地區的泥盆紀地層保存良好,生物化石種類豐富,露頭多且層序清楚,尤其是有著“古魚王國”的曲靖更是大量化石的發現地。上個世紀,古生物學家們就在雲南地區展開了大量的野外工作,發現了豐富的化石,其中,在1965年前後,古生物學家劉玉海先生及其同伴在雲南發現並命名了廖角山多鰓魚張氏真盔甲魚以及小眼南盤魚,這三條古魚代表了中國最早發現並命名的泥盆紀盔甲魚類,從此揭開了系統研究我國無頜類古魚的新篇章。之後在1973年前後在雲南武定發現並命名了武定華南魚,而且華南魚科也是依華南魚屬建立的,該魚的發現增加了盔甲魚的多樣性。

化石產地

武定縣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東北部,東鄰昆明市祿勸縣,南與祿豐、富民毗鄰,國家高度G5昆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境內有“西南第一山”美譽的獅子山,有堪稱“地球傷疤”的己衣大裂谷。而華南魚的發現地則位於武定縣人民橋附近的坡松沖組地層中(原翠峰山組)。
武定華南魚
武定華南魚化石照片
坡松沖組地層剖面
徐家沖組:
14.厚層狀黃綠色砂岩,夾黃綠色、紫紅色砂質泥岩。未到頂。
—————————— 整合——————————————
徐家沖組
紫色泥岩段:
13.底部米黃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岩,具斜層理,夾有少量黃色頁岩。中部未紫紅色中——厚層狀泥岩黃綠色砂岩偶夾薄層泥灰岩。上部為中厚層狀泥質砂岩。往上紫紅色減少,黃綠色增多,泥岩減少,砂岩增多。中、上部具有小的鈣質結核 397.2米
泥灰岩段:
12.黃色、淺紅色細砂岩,夾瘤狀薄層泥灰岩、砂岩。泥灰岩中產魚化石Yunnanolepis chii 73.2米
11.暗紅色泥頁岩,風華後呈土堆狀 62.4米
10.黃色、淺紅色泥灰岩、夾黃色砂頁岩,向上單層厚度變薄,砂質增多。頁岩中產瓣鰓類及介形類化石
15.6米
9.黃色泥頁岩,夾瘤狀泥灰岩,泥灰岩中產魚化石Yunnanolepis chii 及其它原始胴甲類、總鰭魚、紀魚,頁岩中產瓣鰓類、介形類化石 40.8米
8.紫色砂岩夾少量灰綠色砂頁岩,頂部有一層厚約20厘米的瘤狀泥灰岩,其中產大量魚化石Yunnanolepis chii 及其它原始胴夾類,總鰭魚類8.4米
7.黃色中厚層狀砂岩,產魚化石碎片 64米
6.暗紅色土堆狀砂頁岩 36米
5.灰色石英砂岩和灰黑色泥頁岩互層底部是泥灰岩,泥灰岩及黑色砂質泥岩中均產胴甲魚類化石 25米
砂頁岩段:
4.黃綠色頁岩,夾同色砂岩泥灰岩。泥灰岩中產胴甲類魚化石碎片,頁岩中產豐富瓣鰓類、介形類化石 124米
3.黃色中—薄層石英砂岩,夾少量黃色泥頁岩 72米
2.灰綠色砂岩和灰黑色、灰白色泥頁岩互層 38米
1.灰黑色石英砂岩和灰黑色泥頁岩互層,往上逐漸變成黑色砂岩,砂岩中,產魚化石Polybranchias sp. 36米
—————————— 整合——————————————
上志留統:
灰黑色易剝離頁岩夾少量薄層灰色砂岩。
除了上文中介紹的武定華南魚等盔甲魚類的化石,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還發現了其他種類的化石,如介形類、胴甲類、節甲類、大甲魚類以及總鰭魚類,還有大家都非常關注的恐龍化石,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蹟為古生物化石,以恐龍、臘瑪古猿化石享譽海內外,有中侏羅世的祿豐龍(蜥龍)動物群化石遺蹟、晚中新世晚期祿豐古猿動物群化石遺蹟,還有構造遺蹟、地質災害遺蹟、礦床遺蹟等。
世界恐龍谷恐龍遺址公園就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Z182縣道。

形態特徵

頭甲為三角形,體型中等大小,發育有狹長的吻突;角發達,側向伸展,形狀是略向後彎的窄鐮刀形,兩角末端間的距離是頭甲最寬處,可達150mm,稍大於頭甲長;頭甲末端後緣發育向後尖出的中背棘;中背孔橫寬的距離稍大於長,心臟形,後緣內凹為缺刻;眶孔置於頭甲側緣,於頭甲側緣呈缺刻狀;側線系統發育不詳;紋飾似為粒狀突起。
武定華南魚
武定華南魚復原圖

系統分類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武定華南魚曙魚華南魚科支系的一員。華南魚科包括4屬1亞科,該科的其他成員為亞洲魚屬、南盤魚屬、龍門山魚和大窗魚亞科,武定華南魚與他們的區別很明顯:武定華南魚發育有狹長的吻突,心臟形的中背孔,明顯區別於除大窗魚亞科的以外的其他成員,而武定華南魚沒有發育窗結構,與大窗魚亞科的成員形成明顯的對比。

華南魚的分類歷史

1973年劉玉海先生在雲南省武定縣人民橋附近的地層中發現了魚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武定華南魚”。
同年,將其與已發現的魚類化石進行對比,將其歸入至多鰓魚目中,因其與當時多鰓魚目中的唯一科—多鰓魚科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所以單獨成立一個新科,華南魚科就是依據華南魚屬建立的。
1975年,法國科學家Janvier為其建立了華南魚目。

科學意義

武定華南魚的發現建立了華南魚科和華南魚屬,增加了華南魚的形態多樣性,為研究盔甲魚亞綱早期演化、輻射提供了證據。根據對盔甲魚類的形態研究,真盔甲魚和多鰓魚目的部分成員以及華南魚目的大多數成員的輻射演化是從早泥盆世開始,主要是角和吻突的發育,而武定華南魚的發現則為這一想法提供了證據支持。
武定華南魚發現於1973年前後雲南武定的坡松沖組地層中,而202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考人員在廣西南寧發現了華南魚的又一新種,發現於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的蓮花山組和那高嶺組的互動過渡帶的地層中,於是,華南魚類在不同地區的不同地層中有發現,不僅豐富了華南魚類的形態多樣性,而且為地層對比以及地層時代確定提供了證據,確定了坡松沖組和那高嶺組地層皆為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

背景故事

武定華南魚的命名人劉玉海先生,於1935年出生,1957年9月南開大學畢業,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1995年退休。劉玉海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從事中國古魚類的研究,是世界上發現並正式命名盔甲魚的第一人,並多次有過重大的發現,作為主要成員完成的“華南泥盆紀魚化石研究”項目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5),為中國古魚類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本人在退休後也在堅持工作,為完成《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第一卷魚類第一冊無頜類》(2015)一書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很遺憾劉玉海先生於2022年3月於北京去世,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盔甲魚類的研究,究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探尋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古魚類演化。像劉老先生這樣的偉大的科學家們還有很多,他們每個人成功的背後總是堆積著不為人知的寂寞,外部世界節奏越快,我們內心就應該越慢,正所謂“道在心中,一以貫之”,只要你拼盡全力去做,總有一份努力能在一寸冰封的土地里開出十萬多怒放的薔薇。
武定華南魚
劉玉海先生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