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2021—2030年)

《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2021—2030年)》由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會同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雲南省科學技術廳於2022年12月17日聯合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2021—2030年)
  • 印發日期:2022年12月17日
內容解讀,

內容解讀

《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將《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2版)》收錄的共101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列為保護對象,從物種保護的實際需求出發,構建保護體系、科研管理支撐體系,重點布局建設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原生境小區(點)、近地保護基地、專類園、種質收集保育園和種苗繁育中心等,強化對野生種群資源的保護與恢復,並推動物種資源從保護向利用的戰略轉變,為雲南省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
本期規劃充分繼承了前期《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多元化保護體系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弱化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部分,突出主動保護措施並予以進一步細化。與前期規劃提出的相比,本期規劃具有“詳”“實”“準”三大特點。一是保護對象基本信息詳細。《名錄》所列101個物種分類清晰,都有清晰的地理分布、種群和個體數量數據,並經過了受威脅狀況評估,避免了因物種基礎信息不全導致的保護措施無法落實情況。二是規劃建設內容貼合實際。規劃建設的就地保護小區(點)、近地、遷地、繁育、回歸等保護體系建設區域落實到點,建設項目落實到具體承接單位,每項措施落實到物種,最大限度增強了規劃的可操作性。三是保護措施符合標準。規劃引用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原則與方法》( LY/T 2938—2018 )等5項系列標準,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規劃的科學性,以及規劃實施效果的可控性。
(一)保護對象。101種野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3科4種,裸子植物3科7種,被子植物44科90種。其中,有44種分布點少於或等於3處且野外成熟個體數少於100株,有80種分布點少於或等於5處且野外成熟個體數不超過500株,有92種分布點少於或等於10處且野外成熟個體數不超過1000株植物。其中,56種為雲南省特有,67種為中國特有。12種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7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3種列入《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其中28種為極危(CR),26種為瀕危(EN),12種為易危(VU)。
(二)保護體系。針對保護對象物種的野外分布、威脅因素、干擾強度等特點,逐個分析應採取的保護措施,合理布局保護體系,主要包括:就地保護擬建45個原生境小區(點),對34個物種進行生態修復;依託各級自然保護地和國有林場規劃近地保護基地13個,構建35個人工種群;建設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12個,遷地保護物種40種;擬建種質收集保育園7個、種苗繁育中心6個,實現50個物種的人工擴繁與苗木培育,完成全部物種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選擇20種具備條件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進行繁育回歸;以多種方式開展物種科普和保護宣傳等。
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2021—2030年)
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2021—2030年)
(三)支撐體系。開展101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種群現狀調查和分析,支持保護生物學、繁殖生物學、種群動態和種間關係、物種生活史、保護遺傳學、種質資源保存技術、人工繁育技術等基礎研究和保護利用研究,完善保護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數位化監測、管理體系等。
通過《規劃》的實施,將提升全社會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認識水平和關注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極小種群拯救保護作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和亮點,初步形成以科技為先導和支撐,以法治建設和資金投入為保障,以就地保護為基礎,以遷地保護和近地保護為依託的保護體系。實現70%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的近地、遷地保護,完成50%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的人工擴繁,20%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的回歸;積極消除或減緩物種致瀕因素及其不利影響,實現101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種群數量的穩定和增長以及生境的改善,確保免於滅絕風險,達到拯救保護體系基本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