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藥

雪藥

雪藥,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毛花點草Nanocnide lobata的全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瘰癧,咯血,燒燙傷,癰腫,跌打損傷,蛇咬傷,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雪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蕁麻目
  • :蕁麻科
  • :花點草屬
  • :毛花點草
  • 採收時間:春、夏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波絲草、小九龍盤、毛葉冷水花、紅細草、遍地紅、透骨消、連錢草苧麻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血。

主治

肺熱咳嗽,瘰癧,咯血,燒燙傷,癰腫,跌打損傷,蛇咬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雪藥15g,岩白菜15g,枇杷葉10g,竹林消10g。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瘰癧:小九龍盤30g,鮮夏枯草1500g,蜂蜜適量。熬膏。日服3次,每次服15ml。(《湖北中草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浸菜油、麻油外搽。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集,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毛花點草,又名裂葉花點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柔軟,鋪散叢生,自基部分枝,長17-40cm,常半透明,有時下部帶紫色,被向下彎曲的微硬毛。葉膜質,寬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1.5-2cm,寬1.3-1.8cm,先端鈍或銳尖,基部近截形至寬楔形,邊緣每邊具4-5(-7)枚不等大的粗圓齒或近裂片狀粗齒,齒三角狀卵形,頂端銳尖或鈍,長2-5mm,先端的一枚常較大,稀全綠,莖下部的葉較小,扇形,先端鈍或圓形,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上面深綠色,疏生小刺毛和短柔毛,下面淺綠色,略帶光澤,在脈上密生緊貼的短柔毛,基出脈3-5條,兩面散生短桿狀鐘乳體;葉柄在莖下部的長過葉片,莖上部的短於葉片,被向下彎曲的短柔毛;托葉膜質,卵形,長約1mm,具緣毛。雄花序常生於枝的上部葉腋,稀數朵雄花散生於雌花序的下部,具短梗,長5-12mm;雌花序由多數花組成團聚傘花序,生於枝的頂部葉腋或莖下部裸莖的葉腋內(有時花枝梢也無葉),直徑3-7mm,具短梗或無梗。雄花淡綠色,直徑2-3mm;花被(4-)5深裂,裂片卵形,長約1.5mm,背面上部有雞冠突起,其邊緣疏生白色小刺毛;雄蕊(4-)5,長2-2.5mm;退化雌蕊寬倒卵形,長約0.5mm,透明。雌花長1-1.5mm;花被片綠色,不等4深裂,外面一對較大,近舟形,長過子房,在背部龍骨上和邊緣密生小刺毛,內面一對裂片較小,狹卵形,與子房近等長。瘦果卵形,壓扁,褐色,長約1mm,有疣點狀突起,外面圍以稍大的宿存花被片。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m左右的山坡路旁、房舍附近及園圃潮濕處。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狀鑑別

乾燥全草皺縮成團。根細長,棕黃色。莖纖細,多扭曲,直徑約1mm,枯綠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柔毛。葉皺縮卷褶,多脫落,完整的葉三角狀卵形或扇形,枯綠色。有的可見圓球狀淡棕綠色花序。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局部抗炎作用;抗感染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燒傷。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治瘡毒,痱疹。”
2、《四川常用中草藥》:“治燙傷,火傷。”
3、《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用於濕疹,肺熱咳嗽,痰中帶血。”
4、《浙江藥用植物志》:“活血祛瘀。治跌打損傷。”
5、《湖北中草藥志》:“用於瘰癧,刀傷出血,蛇咬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