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養灌溉關係
二者的共同點就是灌溉。不同的是灌溉農業(特別是乾旱區)是作物全生育期都靠灌溉,且灌溉水源主要靠外來水源,一般都建有大、中型工程水源和灌溉區域。雨養農業因為有一定雨水量濕潤農田,灌溉屬於補償農田水分不足的性質,灌溉水量較小,水源主要靠當地降雨形成的徑流蓄積,表現為小型工程。因此,雨養農業是灌溉農業的基礎,灌溉農業是對雨養農業的補充。隨著乾旱加劇和農業灌溉用水在整個水資源分配中比例減少,雨養農業在未來農業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技術措施
圍繞對雨水的有效利用,技術措施包括保水、蓄水和用水三方面。保水與水土保持和環境治理緊密結合,蓄水與降低蒸發和發揮“土壤水庫”作用的農田耕作緊密結合,用水則與農田栽培管理緊密結合。
保水蓄水技術
這是雨養農業的基礎,也是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的重點。無論是多雨地區和乾旱缺雨地區,水土流失都是造成農田乾旱缺水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水土是提高雨水有效利用的保證。其措施包括庫、壩、塘、窖攔蓄雨水、以及梯田建設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也包括水土保持耕作技術和覆蓋保墒技術。在坡耕地上,由於水、土、肥的流失量隨坡度而增加,尤以雨量集中又多暴雨的半乾旱地區為甚,常在緩坡地和溝谷修築梯田、壩地或集水溝等保持水土。在風蝕地區則營造農田防護林、植樹種草以防風固沙。農田休閒期間的深耕、耙和春季播種前的淺耕也有利於保蓄部分降水,避免土壤水分散失。
高效用水技術
這是雨養農業的關鍵,中心是提高農用植物的用水效率。其措施包括節水抗旱的植物種類、品種選育及其有效的栽培耕作管理。栽培管理中,培肥地力尤為重要。雨養農業地區的土壤一般比較瘠薄,增施化肥和種植豆科牧草,是提高土壤水分保蓄利用的有效措施。據測定,在年降水300~500mm的地區,如能採用抗旱耕作,培肥土壤,則1m深的土層可接納雨水200~300mm。從土壤的生產能力看,有機質含量1%以上的旱地麥田,每毫米降水可生產小麥0.68kg;而瘠地麥田每毫米降水僅能生產小麥0.2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