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觀音門渡江》是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上半部分寫了詩人渡江時見到的晚景,下半部分寫因景生情,抒發感慨,這首詩用詞精煉真切、用典含蓄、耐人尋味,抒發了對南朝興亡的感慨。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後觀音門渡江
飽掛輕帆趁暮晴,寒江依約落潮平。
吳山帶雨參差沒,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傳麾扇渡,踏歌終怨石頭城。
南朝無限傷心史,惆悵秦淮玉笛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依約:依稀隱約,不分明貌。寒江:指天寒時的長江。
2.參差(cēn cī):高低不平貌,形容吳山。
3.次第:逐次的意思。
4.揮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長江南岸。據《晉書·顧榮傳》載,晉廣睃相陳敏反,據建鄴。廄榮與甘卓等起兵討敏,敏率眾萬餘人出迎敵,榮以羽扇揮軍,敗敏眾於此。“名士”指顧榮。
5.踏歌:踏節拍歌唱。石頭城:城名,本戰國時金陵邑,三國時吳孫權改名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後。
6.南朝:是宋、齊、梁、陳四個政權朝代總稱,與北朝相對而言,稱南朝。
7.惆悵(chàng):失意哀傷。
8.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內。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趁著晚睛鼓滿風帆江中行,隱隱約約見到潮退浪又平。
雨濛濛遠處吳山漸隱漸沒,舟船濟濟沿江漁火依次明。
麾扇渡口人們依然懷舊事,石頭城下仍在踏歌訴怨情。
南朝匆匆一部亡國傷心史,秦淮悵悵玉笛又奏哀苦聲。
創作背景
該詩創作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詩人在從揚州趕赴南京的路上,途徑觀音門渡江時看到眼前的晚景,逐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了詩人渡江時見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山是“參差沒”,火是“次第生”,處處體現“暮晴”的特點。
詩的後四句觸景生情,抒發自己對南朝史事的感慨,詩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兩句詩相對照,一句讚頌名士顧榮平叛有功,後一句寫南朝的滅亡,從而流露出對南京亡國的傷感,後兩句詩,詩人運用典故“秦淮玉笛聲”來寫南朝滅亡的傷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悵,在秦淮河上,又聽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樹後庭花》。這裡詩人借寫南朝陳後主荒淫亡國的許多傷心事,來怨恨朝廷不引以為戒,致使國破家亡的感慨。
詩詞在藝術手法上,用詞精煉真切,動景出神入化,體現了神韻派詩的特點。給人一種詩中有畫的感覺。另一個特點是運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尋味。詩人詠懷古蹟,提到了“怨”,是因為什麼怨,詩人寫得非常含蓄,特別是最後一個典故“秦淮玉笛聲”道出了作者詠史的原因,抒寫亡國的緣由,可這也是含蓄的,略顯深沉。
名家點評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永紀:感嘆朝代的興亡詩,而不用議論,用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愛憎褒貶,具有悠悠清遠之韻味。(《清初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