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門
- 外文名:Guanyinmen
- 始建年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 城門高度:四米以上
- 拆除時間:1931年至1934年間
外郭介紹,城門簡介,地理位置,
外郭介紹
外郭,即外郭城,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建造。
外郭,俗稱土城頭,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周長號稱 180 里,實際為120里。現今外郭城門無存,但在麒麟門至仙鶴門等地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蹟。
史載:外郭全長達180里,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所以俗稱“土城頭”。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狀為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城門簡介
觀音門是明代南京外郭城的一個重要城門,磚石結構,門寬三米多,建在兩座山的山坳處,符合朱元璋“依山勢而建外郭城門”的原則。觀音門的得名,是因為附近有過一座觀音閣。
在外郭十八門中,觀音門消失的時間最晚。記者採訪過的燕子磯老人說,觀音門是1931年至1934年之間因為修建公路而被拆毀的。由於被毀時間較晚,觀音門存世有多張照片。
從老照片上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觀音門牆體有一層白色石灰,遮住了內部的明城磚。內外門洞開得不一樣大,朝城內的門明顯比朝城外的門要大一號。門洞內里也有“觀音門”橫額。門口有一張長條凳,似乎是為過路客歇腳準備的,大門兩側還貼有兩張告示。以長條凳為參考,當時的觀音門高度至少超過六七米,顯得非常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