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雪意》是宋代文學家方回的詩作。此詩結構特點是奇兩句寫“雨夜”,偶兩句寫“雪意”。雨夜是實景,意境淒涼冷寂,但詩人執著於“吾道”的精神不減。雪意是虛景,遙峰之“雪”乃清曉眩目之雪,為詩人的聯想、想像。相比而言,夜景色調晦暗,雪意色調明朗;“雨夜”是現實,“雪意”則具有某種理想意味。首聯以“洶湧”、“戰”形容風,又顯示出江西詩派用詞求新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夜雪意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桐江集》
- 文學體裁:五古
- 作者:方回
- 題材:即景感懷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夜雪意
洶湧風如戰1,蕭騷2雨欲殘3。
遙峰應有雪,半夜不勝4寒。
吾道4孤燈在,人寰6幾枕安7。
何當眩銀海8,清曉9倚樓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戰:通“顫”,此處形容風聲。
2、蕭騷:象聲詞,可形容雨聲、風聲和水聲等,此處形容雨聲。
3、欲殘:將盡。
4、勝:承受得住。
6、人寰(huán):人世間。
7、枕安:猶安枕。
9、清曉:清早。
白話譯文
風到得很猛烈,好像在激戰一樣。雨蕭條淒涼,眼看就要停止。
遙遠的山峰上該是下了大雪吧。半夜裡寒冷得令人無法忍受。
我所奉行的至道,如同眼前的孤燈一樣獨自明亮。世界上有幾個人能高枕無憂呢。
什麼時候能有耀人眼目的雪景呢,大概明天一早就可以倚樓觀賞了。
創作背景
此詩為作者於元至元十四年(丁丑,1277年)一個冬天的風雨之夜,是宋室投降後的第二年冬令。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著意刻畫詩人在風雨交加的寒夜裡的感情活動。這首詩的題目為《雨夜雪意》,“雨夜”是實寫。“雪意”是虛寫,寫“雨夜”的目的,還是為了寫“雪意”。
一、二句“洶湧風如戰,蕭騷雨欲殘”,描寫雨歇風嘯的夜景。“雨欲殘”而“風如戰”,說明即是雨馬上停了而猛烈的寒潮也不會消減,預示著將有一場大雪來臨。“遙峰應有雪,半夜不勝寒”,通過自己的感覺和推想來寫“雪意”。這兩句雖以寫景為主,但“如”“欲”這兩個帶有主觀色彩的虛詞又包含了詩人的心理活動。寒夜裡,大雨雖然已經停息了,但狂風呼呼,卻依然會給人帶來幾分煩躁和不安,冬夜的寒氣使詩人想起了大雪。
“遙峰應有雪,半夜不勝寒。”詩人猜想,那遠處的山峰上也許有雪吧,不然這風雨之夜怎么如此寒冷難熬。這兩句似從唐人祖詠“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化出,但是一個倒裝結構,詩人有意將“有雪”前置,強調自己的心理感受,照應標題的“雪意”。“半夜不勝寒”則由景寫到人,開啟次二句:“吾道孤燈在,人寰幾枕安?”詩人在寒冷的冬夜裡煎熬著,無人相伴,只有一盞“孤燈”在寒風中搖曳。在昏暗的燈光中,詩人翻來覆去,輾轉難眠。“何當眩銀海,清曉倚樓看。”詩人希望自己清曉起來,看到不再是淒風苦雨,而是一派風停雨歇,銀裝素裹的壯麗美景:到處是如銀的房子,如銀的樹木,還有那銀山般的“遙峰”,詩人在幻想中構造了這樣一個清曠而素潔的意境。“雪意”洗淨了詩人心中的煩躁和不安,而且還淡化了他在寒夜中的痛苦。